隐喻是设计的常见手法,是指将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使用户熟悉的事物和概念与设计产品相结合,进而让用户通过联想感知产品的特性。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含而不露的传达,构建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达成一种不落言筌的默契。某些时候,这种方式也被用来构建一种群体边界。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服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这一段内容在《红楼梦》中比较“香艳”,也是全书的大关节所在。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休息,梦入警幻仙境,引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确定了整部小说的故事走向。秦可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谓迷影重重。她出身小官之家,又是养女,这样的身份在富贵势利的贾府人眼中原本是非常不入流的,但她不仅得到了上下人等的喜爱,而且成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人”,又与王熙凤关系十分融洽,生活非常优裕。同时,她的得病与死亡也充满了谜团,病亡还是自尽,争议不断。即便仅看文本,因病而亡,她的葬礼排场之豪阔宏大,甚至“恰巧”宫中有太监来到宁国府,顺水推舟帮贾蓉捐了官,赠了个“诰命”衔;机缘巧合用了忠顺老王爷预定的棺椁……种种巧合凑到一起,其实作者的意图不言自明:这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女子。为了增强这种特殊性,作者也为秦可卿塑造了一个仙界身份:她来自仙界的清净女儿之境,是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她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是风情月债,奉警幻之命,降临尘世,引导金陵十二钗早早归入太虚幻境。
宝玉来到她的房间里,入目的陈设无不充满了隐喻性。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种种当然不是实指,只是用这些古代著名女子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来表达秦可卿卧室中的暧昧和香艳,为宝玉的入梦做了铺垫。
在中国古代,室内陈设与主人的身份、情趣之间的关联性经常是通过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明代的江南文人追求高雅,以此象征自己人格高洁,不同俗流,因此,在室内陈设中经常弃绝雕绘重彩,崇尚质朴简洁。高濂《遵生八笺》中说:“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相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
可见室内所设正是屋主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几榻”说:“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燕衎之暇,以之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罗肴核,施枕簟(竹席),何施不可。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而古制荡然,令人慨叹实深。”
亦可说明在他看来,“古雅可爱”才是文人应该选取的风格,是符合其身份与品位的。袁宏道谈室内插花,认为选花如交友,在花与花器的选配上也提出“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
,足见在他看来,花与花器都有自己的精神气韵,且这种气韵须与主人相合。
隐喻虽是常用手法,但对隐喻的理解需要设计者与欣赏者建立起共同的意义空间。就如同《红楼梦》中,秦可卿房中陈设所传达的情趣与暗示,落于对女性之美充满向往与怜惜的贾宝玉眼中,才真正体现出了吸引力和共鸣点。小说中,刘姥姥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虽然,老太太的正房体现了贵族家庭的仪式感和法度,林黛玉的潇湘馆展现了别致风雅的书卷气,但是对于刘姥姥而言,她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意涵,只能凭借朴素的直觉来认知,觉得“威武”或“齐整”。所以,隐喻的传达一定要择时、择势、择人。
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
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唐代是中国制镜技艺大发展的时期,不但留下了很多精美的文物,在唐诗中也有许多以“镜”为主题的作品,使镜成为中国文学中一种表现力较强的意象。张说这首诗,可说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诗以“镜”为主题,通过对镜子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首两句,作者摹写镜子的形状,让人们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明月作比,带上了一点阴晴圆缺变幻的朦胧感,以“秦宫”作为镜子样式的来源,又赋予了它悠长的历史感。次两句,作者细致描绘了镜子上雕刻的纹样——双龙衔珠,这是唐镜非常经典的样式,堂皇大气。接下来四句颇有内涵:镜子是明亮的,但如果对它视而不见,任其蒙尘,镜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像人心一样,若让世俗尘垢遮蔽,则无法洞见真相。这四句通过对镜子的比喻,抒发了对人性的思考。结尾两句,镜子如果得到擦拭,就能光彩照人。显然,人心若无阴翳,便透彻澄明。这一写法与禅宗五祖弘忍弟子,以及北宗禅创始人高僧神秀所作颇类似。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时,弘忍认为他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神秀在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宗立派,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神秀圆寂后,张说为他撰写了碑文,可见两者之间颇有渊源。拭镜可视为勤于修行、明心见性的象征。
【名称】林亭佳趣图
【年代】明
【作者】仇英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图前景柴门半掩,曲径通幽;中景高士倚榻闲憩;远景云山垂瀑,楼宇参差,画面整体体现了明代文人雅士在庭院中悠然自适的生活状态。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景部分,高士榻旁陈列着两个盆景,一为松树,一为水石。松为万木之公,是已知最长寿的植物之一,外形挺拔、苍劲,经风霜犹傲然,是文人气节的代表。在描绘高人雅士的作品中,松的形象反复出现。在这幅作品里,盆景之松与庭院中的长松交相辉映,强化了这位画中人内心的傲岸不羁。水石盆景非常具有江南特色,通常因意选材,随形造景,构成立体的山水画。从画面上看,石头形态玲珑,颇似太湖石,这也是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是明代文人书斋中常伴之长物。赏石,实则是以石之德涵养身心,这是古代“君子比德”理念的体现。宋人杜绾《云林石谱序》曰:“圣人常曰,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者,有得于此。”
原研哉在设计梅田妇产医院的导视系统时,运用了以通感的设计形式来传递隐喻的做法。他选择了白色的麻布和木材,结合包裹的形态,传达出柔和的空间感,给孕妇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看到这些标牌,人们自然联想到婴儿柔软的肌肤、母亲温暖的怀抱,体会到即将到来的新生命是被爱,被期待的。
在界面设计中,隐喻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法,最典型的是“购物车”、“垃圾桶”及“火箭”,用户凭借经验,几乎不用学习就知道它们的功能。那么,除了这种耳熟能详的图形隐喻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隐喻呢?试举一个你觉得成功的案例,再回想一个不够完美的案例,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异,给自己一个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