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我,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我”;客我,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我”,两者通过互动和对话,形成一个新的行为主体。在设计领域,设计师可以通过风格化在作品中明确“主我”的意识表达,以转译的方式将这种风格符号化,完成“客我”认知中的形象建构,实现主客统一。
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
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发生的种种故事,是整部小说中让人心情最放松的一段。贾府上下人等对着这个乡下老太太表现出一种将她视为“清客”“笑料”的心态,不遗余力地放大她身上“土”“俗”“没见识”的特点。殊不知,刘姥姥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乡间生活经验的老妇人,早就看穿了这些贵族太太、奶奶、小姐的心思,着力迎合,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赏赐、利益,改善生活。所以,无论被满头插花也好,酒席上被戏弄调笑也罢,她都表现出甘之如饴的精神状态,因为她知道,只有让上位者愉悦了,她才有她的核心价值,才能获得相应价值的物质。要知道,贾府随随便便一餐螃蟹宴所费,就顶得上乡间人家一年的花销了。
但是,在主动迎合他人的同时,刘姥姥有没有内心的波澜呢?从这段文字来看,其实是有的。她喝醉了酒,误入金碧辉煌的宝玉卧室,看到了镜中的自己。在她朦胧的意识中,这个影像被当成了“亲家母”,她很好奇,“亲家母”是如何进到大观园的,因为她知道,这本不是她们这个阶层的人可以进入的;另外对于“没死活戴了一头”花的这个影像,她的内心也是瞧不上的,觉得羞臊。这说明,看似大大咧咧的刘姥姥,内心其实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装疯卖傻的背后,她咽下了辛酸、委屈和不平。当然,刘姥姥不是一个情绪化的角色,当她发现那个影像只是镜中的自己,她也瞬间调整了自己的心境,松弛下来,继而沉沉睡去。
这个段落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当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之间存在落差,如何进行调适?放弃自我,迎合他者,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案,因为一方面,需要迎合的未必是擅长的,也未必符合他人真正的期待;另一方面,精神上的自我摒弃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影响自我价值的认定。坚持自我,拒绝迎合,当然可以获得适度的精神自由,但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实际上无法漠视社会认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收益,他者眼中的“我”也会让我对自己的定位产生怀疑。对于设计师,尤其如此。设计,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会有许多约束,作品的价值依赖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定。从这个角度看,如何通过合理的互动,让主我与客我之间形成统一,就成了设计师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成功的设计师是通过鲜明的风格化特征表达来展示自己的美学理念,利用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符号形式把这种特征融入设计中的。回到小说,刘姥姥之所以在二进大观园之后,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认可、青睐,是因为她牢固地树立了亲和、朴实、有生活智慧的老乡亲形象。眼高于顶的王熙凤甚至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取名的殊荣给了刘姥姥,足见这一形象构建的成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通俗易懂,因而家喻户晓。作者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双绝,最喜画兰、竹。在这首诗中,作者显然是将自己的人格力量贯注其中,写出了竹生于艰难,但百折不屈、笑对风雨的气节与格调。这样的竹子,与作者本身的生命经历非常相似:家道中落,早年丧母,成年后科举不顺,卖画为生,又接连遭受失子丧妻之痛;连番磋磨,使郑燮只能以疏狂自解。他四十岁中举,四十四岁成为进士,经历了十余年宦海浮沉而最终复归于江湖,一生所行,皆依兰竹风骨。
【名称】墨竹图
【年代】清
【作者】郑燮
【馆藏】上海博物馆
这是郑燮所绘墨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呈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更为有趣的是,郑燮的画通常是诗、书、画三者合一,正如这一幅,画面与题画诗各占其半,相映成趣,充分展现了作者以画抒志的特点。
草间弥生是一位被贴了很多标签的艺术家,在众多标签中,“波点女王”大约是公众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辨识度,简洁的轮廓、强烈的装饰感,发掘了圆点的无限可能性。她的疾病成为她灵感的来源和诠释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她对宇宙、对爱的独特表达。这种表达得到了许多知名品牌的认可,LV与草间弥生合作的2012秋冬季包包正是一个经典的代表。
草间弥生还将波点用在了装置艺术上,如延续了50余年的无限镜室系列,她在作品中运用了闪烁的LED球体灯,它们变幻着色彩,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这个作品便是草间弥生让个体与无限的宇宙相融合的哲学理念的体现。波点代表了她的主体认知,也成为她被公众接受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