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案例呈现重点之二:价值潜力的展示

本书收录的十个公益项目之所以可以称为品牌性项目,不仅是因为它们拥有特定的技术手法,还因为这份技术手法能够产出珍贵且具有一定稀缺性的社会价值。因而,清楚地描述这份价值是对公益项目运作方的一份应有的尊重。

然而价值潜力的描述并非易事,不能与实际脱离,浮于空中,泛泛而宏大地描述项目的社会意义,而应将价值潜力视为项目模式的一份自然产出,建构项目模式与价值产出之间的因果链条。换言之,应该将价值产出视为项目模式的加工产物。因而我们会发现,一家公益组织在探索形成项目模式之前,常常从宏大的社会意义的视角来描述自身项目的价值。而当项目模式形成之后,则会看到理念落地,一份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产生出来,因而从宏大、宽泛的理念转变为落地的实质性价值潜力,可见价值描述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本书收录的十个公益项目都在追求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关于人与社会的发展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发展的潜力”“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社会群体的自我组织能呈现出新的价值潜力空间”……这些理念的落地体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向往,代表了社会进步掷地有声的步伐。

与项目模式的呈现一样,价值潜力的描述同样存在难题,即公益组织能够扎根一线将其运作出来,却未必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公益组织依旧沿用相对原始的理念、意义进行价值描述,同时价值呈现的压力又会使项目运作方进入失去价值实体的、没有生命色彩的纯数据展示之中,经由长时间探索而形成的项目模式及其价值加工原理却未能得到体现。因而对各项目的实质性价值潜力的描述是本书另一个重点呈现的内容。 3Ez/ZnydPEZ8k7T/v8pUhTk7dYl4K23U2sV+s5/QtryXAtVur0c7hgrAzQ+8PC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