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实况还原:亲子园现场面貌及受益状况

在打开亲子园这一“黑匣子”之前,先呈现一组客观的、真实的服务现场画面,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孩子、家长、早教老师在其中的状态,整体建构的氛围以及不同主体在该氛围的持续互动与交往下所产生的内心感受与变化,从而对亲子园的具体服务面貌、所产生的具体作用形成感性层面的认知。

(一)亲子课实况:兴奋、凝聚且有序

在课前几分钟,10对亲子陆陆续续地来到亲子园,孩子们迅速地在地垫上或蹦蹦跳跳,或跑来跑去。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杨杨老师带着满脸微笑,轮流与每一对亲子问好。每向一对亲子喊出“×××早上好,×××妈妈早上好”时,场内其他孩子与家长就一同看向这对亲子并向其招手问候。

紧接着,便开启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在老师播放了鲸鱼的声音之后,有的孩子模仿听到的声音,有的孩子踊跃地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有的孩子则直接做出鲸鱼的游泳动作。当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乐器探索环节时,孩子们自觉地站成一列纵队,从老师那里领取属于自己和家长的节奏棒,并在领取的同时向老师道谢。孩子们拿到节奏棒后,自己探索起玩法,有的在敲地垫,有的将其插入地垫之间的缝隙中,有的放在腿上滚来滚去,有的相互敲打。早教老师在肯定孩子们自主发现玩法的同时,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看到节奏棒的更多玩法,例如可以用来捶背、当作擀面杖使用等。

当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绘本时,只见孩子和家长齐刷刷地聚拢到其身边,原本围坐的大圈瞬间变成一个人贴人的小圈,且孩子们都端正地坐着,直溜溜地盯着老师手中的绘本。伴随声情并茂的阅读声,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每一页上的图画,有个别小朋友会小声地重复着老师讲述的信息,时而有小朋友针对绘本内容提出疑问,更多的孩子处于沉浸式的倾听状态。绘本读罢,老师则抛出几个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大海里谁最大啊?其他动物都去哪里了呀?孩子们有的积极回答,有的若有所思。

一曲舒缓且轻柔的音乐响起,大家都以最舒适、轻松的状态进入安静环节,早教老师率先躺在地垫上,有的家长和孩子也躺下闭眼,有的孩子躺在妈妈的腿上,有的孩子则躺在妈妈的怀里。音乐停止,亲子课进入尾声,大家仍然向每一对亲子齐声说再见,并由孩子上前排队,与老师击掌、拥抱。

(二)服务对象的实际变化

【孩子端的变化】

●内在动机的激活

来了这里以后,回家后他总是自己拿一本绘本,模仿老师给我读,以及教我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手指谣》;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之前是根本不会使用剪刀的,我们出于安全考虑也没有特意教他,但是他现在会自己使用剪刀了,很利索的那种,应该是在亲子园里经常会有环节涉及手指的精细动作,让他这一块能力被激活了。(家长D)

我很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亲子园的场景,女儿朱朱很快爬到了一个颜色鲜艳的小书架面前,每次开展绘本故事活动,她都会专注地听故事;现在她每天都要去亲子园游玩、听课,仍然非常爱听绘本故事,一到晚上就跟妈妈说“读书读书”,等我讲累了她还要自己拿着书看一会,学着读出声音来。(家长G)

●人际互动的发展

之前孩子比较内向,即使带他出去,也不怎么跟别人玩,有点不合群的感觉;但是来到亲子园几次之后,他就有了集体感,有小朋友哭,他会拿玩具去哄,或者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会主动走过去问“我们能一起玩吗”。(家长E)

之前在外面碰到大人,让孩子称呼别人,孩子都不愿意;但是现在每天都说要来亲子园,因为喜欢这里的老师,来了后都不用我说,会主动地跟老师打招呼。(家长F)

●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转变

3岁的恺恺被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恺恺的妈妈找到亲子园的李老师,也想上亲子课程。李老师欣然答应,因为她的底层理念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都应该创设一个包容、有爱、充满体验的环境”。起初,恺恺非常不适应,一听到音乐就会哭泣,完全不跟老师对视,也根本说不出话。早教老师完全接纳恺恺的现状,不将其看作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而是对氛围进行营造和界定,一是引导其他家长包容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状态和行为表现;二是在每一次课程或活动中,给予恺恺和妈妈格外的包容、关注与鼓励。历经将近一学期的亲子园活动,恺恺的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再也没有哭过,来到这边后就高兴地全场跑”,“现在每次跟他对视,都有好几秒,最长的一次是30多秒”,“专注力提高了很多,基本能够跟着活动了,也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了”,“从开口只能蹦出几个字,到现在能说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伙伴机构A)

【家长端的变化】

●教育方式的转变

亲子园的史老师和李老师对家长和孩子都很包容,慢慢地我也将这种态度应用到我与孩子的相处上,比如就同一个问题,以前孩子不听话,我就很生气,就会打他或是惩罚他,但是孩子下一次还是会这样;现在,在一些小的事情面前,我的心态就放宽一些,不把它看作一个严重的问题,先了解背后的需求再想办法解决,孩子好像真的就没那种跟你对着干的感觉了。所以我发现,对孩子宽容一点,他也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家长C)

以前我就是命令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就非要这样,跟你反着干;但在亲子园老师的引导下,我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比如说答应他但没做到的事情,好好地跟孩子解释说妈妈今天有很多事情所以耽误了,明天一定做到,他会感觉到你在好好回应他,他的情绪就会比以前好很多,性格也好了很多。(家长F)

在亲子课上获得成长的并非只有孩子,与孩子一起上课的家长,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合适的教育方法。现在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秋秋表演白天课上学到的舞蹈和诗歌,以及去陪伴她。(家长H)

●一个妈妈老师的自述

你们现在看到的我是一个全新的我。刚来亲子园那会儿,我属于那种吐字打结、一句话需要憋大半天的人,因为在家全职带孩子带了好多年,基本和社会脱轨了。但是来到亲子园之后,这边的老师不断地引导、鼓励和支持我去负责阅读课堂,我需要不断地跟各位老师接触,需要跟家长沟通,还需要直接去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才有了现在的开心状态,所以我想一直跟着亲子园的老师们学习。(伙伴机构B)

透过亲子园现场面貌的还原,不难看出普通孩子和具有自闭倾向的孩子都以良好、积极且高昂的状态在其中打开、互动与成长,家长的教育方式甚至是自己本身的状态也因场域下的持续浸润与互动,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与升级,且两端效果都是在一线项目中客观、真实地产生的。那么,亲子园里的玩跟家里的玩有什么区别,对孩子的发展是最有利的吗?更进一步,为什么到亲子园一段时间后,孩子和家长就能发生变化?其中涉及哪些关键要素?不同要素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又意味着什么? 3Ez/ZnydPEZ8k7T/v8pUhTk7dYl4K23U2sV+s5/QtryXAtVur0c7hgrAzQ+8PC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