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闵行区活力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活力未来”)成立于2006年。2011年,“活力未来”在服务流动儿童的过程中观察到社区中有很多0-3岁的低龄儿童,“发现社区中有一些小小孩,这些小小孩的特点就是必须有人带着,所以他们的看护人,当时是以妈妈为主,是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活力未来A)
。基于此,“活力未来”的行动方向聚焦于流动儿童的早期发展。
经由“活力未来”对所驻扎的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实地观察与调研,可看到“流动儿童缺少早期教育机会”的现实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受经济条件、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并未意识到儿童早期发展及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也因市场上商业早教的高昂价格而被劝退。“其实流动儿童早期的教育机会,一定是他的看护人也就是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决定的,这个群体本身的认知水平、可以支配的时间以及收入等原因,都会导致他们缺少购买的能力或者使用的意愿。”(活力未来A)
其次,由于缺少购买早教服务的能力或接受早教服务的意愿,自身家庭很大程度上便成为儿童实现早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流动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外出务工人员,身处异乡的他们只能选择租房,而通常为了省钱,房屋面积相对较小,难以打造出一个供儿童尽情玩耍的区域,即便有,也因担心磕碰受伤而对儿童的玩耍方式做出各种要求或限制,“家里面很难放开让孩子玩的,因为总是觉得充满了危险,害怕磕着、碰着,所以基本上就是孩子在家待着,活动的范围很有限,只能玩玩自己的玩具”(家长A);另一方面,家中的看护人或照料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忙于家中的各种事情,缺少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到“基本看护”而非“在场陪伴”的作用,“大部分妈妈都有自己的事情干,都是在家干活,比如做衣服啊、做鞋子啊,孩子基本上就在家长的一旁自己玩,或者孩子自己在家门口跑来跑去”(家长A)。两者叠加,使得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中极其重要的人际互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实邻居之间也经常能见面,但多数时候都是寒暄一下,始终没有那种很紧密的关系,除非是特别能聊得来的,但也不是经常去别人家串门聊天,所以孩子之间也很难有相互玩耍和交往的机会”(家长A)。
最后,由于家庭是儿童早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看护人便成为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人物,但儿童在当前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面前,却时常因自身经验的不足,或缺乏科学、正确、有效的育儿知识和方法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我们家的孩子出门总是被打,我就觉得怎么好好一个孩子,老挨别人的打,哭着跑回来,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跟孩子说,总不能让他打回去,因为我的理念就是不能打架,但我也完全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是不知道怎样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家长B)。
综上,没有场地玩、人际互动通道不畅通、看护人早教意识不强、早教方法不足、陪伴程度不够,是绝大多数0-3岁流动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起点处的状态,而随之带来的影响,便是流动儿童的内在自我未被打开,相比城市同龄儿童,显示出多方面的发展滞后。 瞄准这一起点处的困境状态,“活力未来”正式启动“活力未来亲子园”(以下简称亲子园)项目,以公益性早教的服务模式满足流动儿童早期成长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并将“影响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提升流动儿童的综合发展水平”作为项目所追求的目标。
流动儿童的早期发展固然重要,但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很难达标。亲子园相当于是为他们创设出能够回应与满足儿童早期发展需求的一个场域。然而,亲子园的服务对象实际上是家长和儿童双方,能够来到亲子园的家长都缺乏早期教育经验。那么,家长们普遍的早期教育状态是怎样的?以下借助实地调研与访谈中的家长视角来加以呈现。
大多数家长进入的一种早期教育轨道,便是沿用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即要么出于对孩子年龄小的考虑,而搁置孩子各种潜能的打开与发展,甚至对孩子的所有事务大包大揽,进入溺爱模式,“感觉孩子还小,他什么都不会、做不了这些,所以很多技能不会去教,也不知道怎么去传输”(家长C),“觉得他小,所以很多事情就不让他做,我们自己就做了”(家长D);要么从成人的视角而非从儿童的视角,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点、训斥或责骂,“孩子哭,我们就会不耐烦,就会吼孩子”(家长E),“我们自己平时带孩子时太干了、太硬了,就喜欢给他下指令,比如你这个不许再搞了,下次再搞我就揍你”(家长F)。
而另有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传统养育方式的不足,试图走向挣脱或抛弃传统养育方式、选择新型教育方式的路径,然而在两种教养方式信息不对称、四处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育儿观念和技巧的背景下,家长要么陷入难以分辨是非、不知该做出何种选择的迷茫,“我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很迷茫的,经常会焦虑,因为我们也知道老一辈是怎么教育我们的,现在网上又有很多新的育儿理念,东西太杂了,看得一头雾水,这种新旧交替让我们没法分辨到底什么是专业的、什么是不专业的”(家长C);要么进入如何平衡孩子能力提升与人格状态成长的纠结之中,“我们也很想让孩子像大多数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学习好、人品好、什么都好,但是又看到很多孩子学习好但并不是很快乐,或者说状态并不好,所以我们也非常纠结”(家长E)。
简言之,针对儿童的早期发展,一部分家长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养育模式;另有一部分家长站在传统养育模式与新型养育模式的岔路口,因无法分辨、无法选择而迷茫或纠结。而无论家长当前处于哪一种状态之下,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与亲子园的行动目标不谋而合。尽管目标相一致,但亲子园的定位并不是通过说教、灌输来教育家长,而是通过具体且有效的服务来逐步传递方法、影响家长的教育状态/行为。
那么,亲子园针对当前流动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家长间不同的早期教育状态做了哪些努力,相关努力或做法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基于一系列的做法与行动安排,形成了怎样的属于“活力未来”本身的早教服务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