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理念探索:一个有机生长的过程

(一)“利智”的服务探索历程
1.发展历程概述

“利智”自主生活的探索起源于传统晚间托养服务的痛点。2013年,“利智”发现在24小时住宿服务中,由于晚间生活阿姨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问题,白天处理好的心智障碍者的情绪在晚上会爆发出来,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生活阿姨没有那么好的服务观念,私底下操作的时候怎么省事怎么来”(负责人B)。对生活阿姨来说更为便利的保姆式服务,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智障碍者的生活感受。比如,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安排所有心智障碍者就寝,生活阿姨会直接上手帮助心智障碍者完成洗漱;再比如,在播放音乐时,生活阿姨更多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从而导致心智障碍者晚间生活较为无聊。

基于此,“利智”以传统托养服务中的晚间服务为切入点,开始了自主生活的大胆尝试。2014年夏天,晚托服务中的心智障碍者可以自主选择助理和同伴,每周选择一个晚上去想去的地方,比如后海、三里屯等普通青年喜欢过夜生活的地点。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利智”发现原本在机构内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紧张、暴躁的心智障碍者在外出活动中格外放松,回来之后睡觉也变得特别踏实,“我们发现,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社区活动,他们精神面貌很不一样,也会影响到生活阿姨,生活阿姨也愿意陪他们出去,向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负责人B)。于是,从2015年开始,“利智”在晚间城市探索的基础上,开始推行日间自主生活服务方案,然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心智障碍者对于自主没有太多感知,“他们通常说的都是去公园,因为在过往的生活经验里,家庭或者服务机构给他们最多的社区活动就是逛公园”(负责人B)。面对这一情况,“利智”以一位自我认知和能力较为突出的心智障碍者为突破点,通过朋辈分享等方式激活其他心智障碍者的意愿。一个月后,有五六名患自闭症的青年可以自主安排自己一周的生活计划。

随着日间城市探索的开展,一些心智障碍者反馈说他们受制于机构的固定安排和管理,希望能够回家或者外出居住,以获得更多自由空间。“我们跟年轻人访谈时了解到,他们其实都不希望住在机构里,因为觉得机构环境束缚了他们,有管理的要求。”(负责人A)于是,2015年至疫情前期,“利智”陆续在社区中,以租住居民房的方式建立自主生活中心,将自主生活的场景移植于日常生活的社区中,为心智障碍者构建独立生活空间,提供更为深入的自主生活服务。

2.实质:从理念到实质的有机生长

有机生长是公益项目模式的形成的一个最原初的方式,也是现阶段大部分深耕于一线的社会组织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有机生长的过程中,社会组织追求着心中的理念,落脚于实际情况,在服务过程中不断面临理念落地的痛点,不断寻找解决痛点的技术手法,并逐渐积累,形成项目模式。我们将“利智”在自主生活服务领域的探索视为一个有机生长的过程,从晚间活动到日间城市探索,再到社区自主生活中心,“利智”在自主生活服务领域的每一步探索,都是一个将自主生活理念与现实需求对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利智”坚守着自主生活的理念追求,着眼于心智障碍者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寻找解决痛点的方式,满足心智障碍者群体在自主生活中的需求。于是,随着“利智”在自主生活领域的不断深入,其满足需求、解决痛点的技术手法也在不断积累,继而项目模式也初见雏形。

(二)“利智”的实际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概述

受社会环境和机构战略调整的影响,“利智”对自主生活服务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开辟了入户提供自主生活支持服务的环节,主要通过量表工具,确定心智障碍者的需求和现有资源,并依据现实情况制订自主生活计划。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利智”运用生活质量评估工具(“个人成果量表”,POS)和支持需求评估工具(“支持强度量表”,SIS,由美国智能障碍协会开发)来开展评估工作。其中,“个人成果量表”聚焦于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的八大领域,包括个人发展、自我决定、人际关系、社会融合、权利、物质福祉、身体福祉、情绪福祉,有助于找到心智障碍者个人想要的生活,即明确界定他/她的期待与梦想或个人愿望;而“支持强度量表”评估个人要过这样的生活就需要什么强度的支持,包括需要支持的形式、支持的时间和支持的频率,“这两个工具结合,就能够大概定出这一年内,他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支持协助是什么”(负责人B)。其次,结合这两个评估结果制订个别化支持计划,用PICTURE 的八大领域来落地个别化支持计划的目标,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机构生活、工作或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服务活动规划,且确实执行。最后,做总结与评价。一方面,要对每日例行活动进行总结、分享和满意度调查,包括在活动计划、执行阶段心智障碍者的参与程度,具体做了哪些决定和安排,产生的效果如何,活动之后每一个参与者对于活动的感受、满意度,以及对于下一次活动的期待和想法;另一方面,要对个别化支持计划的目标、支持策略做月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总结评价,为下一阶段个别化支持计划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利智”也尝试将这一套从评估到计划再到反馈的自主生活服务方式传递给行业内的伙伴,通过培训、督导的方式帮助伙伴机构掌握量表、工具的使用方法。“我们的三年陪跑计划主要从评估介入,在这个过程当中,机构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除了线上沟通以外,每年会有两次督导直接到实地指导服务。”(负责人A)

2.实质:目标分解法

“利智”的实操过程是一个目标分解的过程,即通过需求评估确立目标,再将目标分解为行动、制订成计划,匹配需要的资源,支持行动的完成。在这里,我们暂时不去讨论目标分解合理与否,但“利智”的服务探索历程和实操流程之间的对比给了我们一定的思考空间。

“利智”的服务探索历程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质的有机生长过程,即摒弃了预设的项目模式,扎根于实际,逐点打通服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形成自有的技术体系,这是一个追寻理念、自下而上生长的过程。而在实操过程中,“利智”尝试通过目标的设定,倒推过程中需要的行动和支持,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分解的过程,强调最终动作的完成。然而,动作的完成真的能代表自主生活的真正实现吗?诚如前两节所述,自主生活的实质包含着心智障碍者的“打开”,蕴含着与外界冲击之间的平衡,最终自主边界不断拓展。而要实现实质性的自主生活,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各个节点的问题,若关键节点问题没有被识别或加以解决,那么最终产出的只是单次性的行动,而非实质性的自主。 3Ez/ZnydPEZ8k7T/v8pUhTk7dYl4K23U2sV+s5/QtryXAtVur0c7hgrAzQ+8PC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