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口大变局在空间上体现为村庄人口空心化,即“空心村”。无论从过去还是将来看,我国乡村人口都呈现大量减少趋势,空心化、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24年底,我国乡村(常住)人口4.65亿人,新世纪以来,20多年间,乡村人口占比下降了约30%。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达到24%,高出城镇地区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已由中度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向重度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阶段迈进。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普遍现象。“树挪死,人挪活”,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生产效率、规模的提升,促进了乡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减少,导致乡村人口占比长期趋于减少。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依然只有较小比例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即便逆城市化,也没有改变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的格局。1950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都经历了程度不等的持续下降,到2000年都较为一致地降至两成左右,之后继续稳定下降。2020年,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乡村人口占比仅为8%、8%、14%,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为16%~19%,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也仅为13%、19%、8%。
从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看,我国乡村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还较大。我国城乡之间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会长期存在、难以弥合,城市对乡村人口的虹吸效应会长期存在、难以逆转,特别是绝大多数“80后”“90后”农民工及其子女适应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后,他们既不愿也很难再回到乡村。乡村人口减少“势不可挡”。我国无锡、苏州等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比低于20%,佛山、东莞等地甚至低于10%,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出乡村人口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张琛博士曾帮着我们做了乡村人口预测。模型以“七普”数据作为预测基期,设定2020年乡村分性别、年龄的人口规模、死亡模式、生育模式以及2020—2050年乡村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出生性别比、迁移模式等指标,进行了人口队列要素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乡村人口将降至4.5亿;2030年“十五五”期末将降至4亿;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将降至3.3亿,占比降至约1/4,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约37%;2040年,乡村人口将降至3亿,占比降至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