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首语
山下孤烟远村,黄土高原老农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黄土高原苍茫辽阔,胸襟宽广;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陋室瓢饮,躬耕田野,踯躅前行。我们在黄土高原吕梁山上土生土长,受农民父母养育,食黄土地滋养的五谷杂粮,生活成长三十、四十余年,黄土融入血脉,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后辈。我们敬恭桑梓,尊师重长,对黄土老农的体察感悟贯穿生命历程。

2024年初,我们两位聊天探讨时,我(张云华)鼓励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造出版一本著作。李博士的书稿最初是关于农民养老的,我认为其面较窄,建议拓展内容,扩展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多个角度。同时,我也参与其中,共同创作,并且在与上海远东出版社曹建社长的沟通中,将书名定为《黄土老农》,后又斟酌为《黄土村养老调查》,意在记录黄土高原典型山村一些老农的点滴生产生活,记录新时代下我们这些黄土后辈的观察思考。

本书基于笔者们丰富的调研实践著成,历时4年有余。我们两个作者都从事“三农”调查研究工作,专题调研、返乡探亲、乡友闲聊等都是我们了解黄土高原农业、农村、农民的渠道。为识村庄真面目,随风潜入此山中。2020年起,笔者李梓赫博士借着在吕梁山黄土村驻村的契机,走村入户,深度访谈了黄土村老农及其子女,边调研、边思考、边写作。笔者张云华研究员亦于2020年、2021年,分两次在吕梁山区农村开展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我们还探访了黄土高原的许多村庄,得以在了解全局的情况下,解剖了黄土村这一“麻雀”。需要说明的是,黄土村是代名,并非真实村名,李博士原先用的是“厚土村”,我认为以“黄土村”作为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村庄的代名更为贴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民仰仗黄土地供给生存资源,而黄土高坡亦受人类活动影响。杜润生先生说到调查研究时称“我没有主义,有主义也是经验主义”。我们切身领略村庄的晨光晚霞、烈日寒冬、泥土微风;体察村民的起居日常、人情世故、文化传承,如此,方能有所感悟。在整个进程中,我们以脚为笔,以心为意,自老农生产、饮食、经济、村庄环境、家庭养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礼等方面展开调查。并以黄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为主角,以故事的形式描写细节,力图活泼,最终描绘了一幅幅老农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

老农生活艰苦。他们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也有人外出务工,意志坚韧,耕耘数十载,几与自然融为一体。夏日烈烈、冬日寒寒,务农风险大、收益低,老农经济窘迫,好在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持,若逢生病等困境,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保障,子代养生送死,共渡难关。如今,绝大多数年轻人居住在城市,农村老年食堂对留守老农助力颇多。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老农世代居住,亲友皆在村中,根在此处,不愿离开。好在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水、电、网、卫生室等一应俱全,生活安然。村里社会娱乐活动“少得可怜”,不过老农也能玩玩手机、打打麻将、聊聊闲天,就是少了些含饴弄孙的亲情交流,落日余晖,平添些许落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时吃不饱、穿不暖,全力为生存,忙碌为后代,“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每念及此,老农的嘴角总会泛起一丝微笑,那是释怀,也有留恋。

一方水土有时也留不住、养不了一方人。部分老农远离故土,随着子女奔走;有些村子环境恶劣,不宜人居,在政府的支持下,老农搬迁到易地安置点。随着老农的流动方向,我们对易地安置点、城镇进行了调研。外出老农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有些老农“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城市环境,习惯了土地的树,在钢筋混凝土里开不出花来。农民老牛舐犊,倾囊帮衬子代。子女生育后,他们进城照看孙辈,在家务上减轻子女负担,茹苦含辛,无所不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家庭凝结资源,立足城市,老农一把干柴,也要燃出火焰来,为子孙后代照明前路。

我们脚踩泥土,手捧农家的饭碗,尽量记录下老农家庭的这一切。祖辈对后代发自内心地支持与爱护。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筚路蓝缕的“苦行者”,也是舍己为人的“圣人”。亲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拥抱这些文化自信,被温暖良善包围,同时也愈发忧心老农的处境,他们物欲不高,能力渐失,需要家庭和国家保障生活。父辈在城市中摸爬滚打、上下求索。他们有些扎根城市,有些依然要回归乡村。他们普遍吃苦耐劳,肩扛在城儿女、在乡父母,是城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养老问题不断显现,并逐渐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中青年这一代深受长辈荫庇。他们接受良好教育,享受城市便利,远离了风吹日晒、胼手胝足。然而,他们的生存、生活压力巨大,“不婚不育”等思潮涌来,当务之急是谋划完善“一老一小”的社保制度,系统性缓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

我们两个作者,愈长大,愈亲近大地,乐意从我们有限的视角出发,书写黄土地,书写老农。过程中,感谢县乡村的干部们为我们入村提供了方便,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农村人口状况、脱贫户情况、农业现状等林林总总的资料。“吃水不忘挖井人。”特别感谢黄土村、我们老家山村、我们调研的黄土高原那些村的父老乡亲,他们古道热肠,情深谊厚,给我们最多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奔劳的经历是我们书写的素材,但记录若不够深入生动,则是我们的能力所不及。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整个过程中,此书记录的不仅仅是“他们”,也是“我们”。时代滚滚,我们置身其间,未曾独离。叔本华说:“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老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在人生大部分历程中,求的不过是“吃饱就好”。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我们这些后辈打心眼里想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希望这本小书能帮助读者更多了解农民和他们伫立的土地。我国“三农”问题中仍有不少需要调查、研究、解决的事情,我们一直奔波在旷野上。愿此书,既是过往,亦为序章。

张云华 李梓赫
2024年10月 6XRdnR1bwxET+xnVaeRn0P0ZTTS+wD/4h2kmBDnwXoL/h2OoDxchcePEI/CQP6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