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开始,将书写毛笔字达到艺术高度的作品称为书法,而书写艺术必须含有法度,又因用的工具是毛笔,通常即以笔法称之。唐人极重视笔法,从流传文献可以得到印证,如唐僧怀素《自叙帖》写道:“颜刑部(真卿)书家者流,精极笔法”;还转述颜氏所言:“羲、献(指东晋大书家二王父子)兹降,虞、陆(虞世南、陆柬之)相承,口诀手授(指笔法),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怀素的《藏真帖》提及:“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八法若有所得也。”张旭、颜真卿、怀素三位均为唐代中期相继而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大书家。唐陆羽撰《怀素传》,说怀素用功非凡,种芭蕉万余株专供书写,再继以盘、板,盘、板皆写穿。后来“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颜真卿学书的同门),授其笔法”。其中,张旭擅狂草,颜氏以楷、行书名世,可见笔法并非着眼于书体,而是行笔规律。陆羽在上述传文中讲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徐吏部(徐浩)不授(学习)右军笔法而体裁似右军,颜太保(真卿)授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何也?”当时有博识君子回答得好:“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怀素在《自叙帖》中介绍了王右军笔法承前启后的渊源关系,颜鲁公与王右军应属一脉相传。以上叙述透露了书法的规律特点及重要性,而继承、创新问题也当迎刃而解。
书家所处时代、人文环境、个性、学识修养以及对天地事物之体悟等,可说皆有区别,因此艺术风格也各自相异。例如上述《怀素传》中,当颜鲁公问及怀素心得时,回答是:“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鲁公惊叹不已:‘可谓闻所未闻’。”又,唐诗人杜甫所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之序文,有言:“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由此可知,张旭、怀素等人创作受到了外界的不同影响,不但笔法精进,而且风格迥异。然而大书家笔法表现形式可以不同,其内在本质却一脉相承。唐代留传至今的墨迹并不多,更值得珍重,它们是显示笔法的实证,后人由此方能发现蕴含其内的宝贵信息。例如前述“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等语,应该如何理解,都须从墨迹中求得答案。
唐代典籍中尚有一些关于笔法的精辟论述,足以令人深思,若与唐代名迹相映衬,更可显示笔法本质。当然,理解并不仅止于此,上自东汉、六朝,下迄宋、元、明代,书家们虽短短数语,也有助于综合认识笔法的意义。
掌握了笔法,无论对字中点、画,或字之结体,或上一字与下一字的联系,甚至整行的章法,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一般书法入门教程,对点、画书写均有说明与示范,比如点,就有所谓露锋点、藏锋点或不同形状的点,不外乎毛笔锋毫落纸时的顺逆、按提、回折等运笔方法,这对初学者而言,也是一种必需的规范。只是同样的使毫行笔,由于功力不同,其成就高下之差别,真不可以道理计。孙过庭曾说“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即在极小范围内,毫锋能完成各种起落转折动作,干净利落,交待分明。于是这类点有时竟能“如高峰坠石”般凌厉,可见符合书法要求的点与一般毛笔字的差别所在了。相传为东晋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一文中,明确提出对点的上述比喻。此外,该文描述横画应“如千里阵云”,竖画则“如万岁枯藤”等。以上仅择一端来形容,实际书法中也常见点如饱满的葡萄,画如利剑或粗如树梗、细似钢丝等,总之都具有生动的艺术性。
这里谈论的点画问题,已涉及笔法的基础,以下就从唐代对于点画书写的要求说起,介绍宋、元、明各代书家的论述,以及笔者由体悟作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