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具有丰富的形式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随着书法的不断发展,书法的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演进成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她是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文化大道。“大书法理念”的提出,则是书法之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大道和无穷张力的具体体现。启功先生是同时具有广博学识和高尚人格的典范,是学术界、书画界的一座丰碑。启功不仅传承了书法的精华,而且将深厚的文化修养、传统人文精神做了完美的延展。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托?在启功的众多老师中,陈垣先生有点石成金之功。认识了陈垣的启功,便拥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在一般人的眼中,启功的名气要大于他的恩师陈垣。其实陈垣先生是非同寻常的人物,他是近代的史学泰斗、伟大的教育家。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陈垣与他的私淑弟子启功,一对名师高徒,两代国学泰斗。从启功先生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中看出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交往,充满了“信有师生同父子”的温情,令人肃然起敬。篆刻巨擘陈巨来名气挺大,身材却瘦小,脸庞也清秀,架一副透亮眼镜,声音高亢,尤其是那对招风耳朵,显得特别醒目。陈巨来性格偏执,但是他的圆朱文印章刻得实在是一流。他亦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书中多有他所熟悉的民国时期书画场中的人物故事。其外孙孙君辉在该书后记中说,“在他的笔下以白描式手法把每个人物描绘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罗继祖老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长孙,他一生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史、古文献、文物、书法、绘画、鉴定等,著述等身。1963年,罗老被借调到中华书局校点《宋史》。校点“廿四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参加者皆学界名宿,这足以说明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罗老曾任教于吉林大学,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离休后居于大连。我与张华庆先生亦有幸多次聆听其教诲。罗老晚年失聪,与访客均要笔谈。那时我少不更事,敢班门弄斧,每每与先生笔谈时之乎者也的,先生以为我文法尚可,很是喜欢。每次与张华庆先生同去拜谒,罗老都会从身后的书海中拣出一个装有他墨宝的信封送我,信封上总是写着“给李冰”。有一次罗老家的日光灯坏了,他让家人找我帮忙修理,我去换了个启辉器之后就恢复正常了。给日光灯换个跳泡对于当时不到三十岁的我是举手之劳,但先生却心存感谢。当时罗老正在写字,就送给我一幅,款识竟然是“李冰仁兄雅正,八五叟甘孺罗继祖”,他的儒雅谦和可见一斑,让我终生难忘。丁鹤庐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是印、书、画、诗四绝的大家。近年来,丁鹤庐孙女、丁鹤庐研究会会长丁如霞女士致力于丁鹤庐的艺术整理和传播,奔走于中国、日本等地,将家中珍藏的书画印展与世人,其中“丁鹤庐西泠八家印存稿”弥为珍贵,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书法篆刻大家邓散木同时也是现代硬笔书法的先驱,是我国首批简化汉字推广人之一。他与白蕉在1949年初合作出版的《钢笔字范》是我国最早的钢笔书法字帖之一,使钢笔书法从实用升华到了艺术境界,对后来硬笔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华庆先生在东瀛的大书法艺术馆开馆两年余,馆中收藏了许多文化艺术界前辈的作品,在与张华庆先生交谈中得悉,这些都是几十年来他与老先生们交往时所得之墨宝,个中多有趣事。馆中还收藏有几个世纪以来日本书画家的作品,尤以扇面最为精彩,本书将连续登载,以飨同好。吴善璋先生的书法始以王、颜为本,博涉唐宋诸家,他还借鉴简牍、晋人残纸等,搦管而书,清爽捷利,气度舒缓,不疾不徐,从容自然,他以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和别具一格的书风,迈步走进了书法大家的境界之中。当代硬笔书法开拓者之一的沈鸿根先生是诗人书家,1981年,他与林似春等创办了“晨风钢笔字研究社”。这是当代硬笔书法最早的专业“社团”,当年就举办了史无前例的“钢笔字展览”,周谷城先生还专门题了展标。此时,轰轰烈烈的钢笔书法热已悄然兴起,肇启了硬笔书法乃至于“大书法”的勃勃生机。赵国柱先生生长于曾孕育出卫夫人、薛少保、米南宫、傅青主的三晋大地,濡染着同一风习。他的书法“软硬兼施”,洒脱溢于其表,法度融乎其中,将古草之厚朴融入今草之灵动,凸显出婀娜多姿的万千气象。作为西泠印社中人的包根满先生是浙江篆刻界名宿,他师承高式熊等诸名家,承继了浙派工稳精致一路,他的篆刻把丰富的艺术内敛于平静的面目之下,把玩品味,让人欲罢不舍。“大美无言”大书法作品系列展览的作品契合了这个伟大时代的美好风尚,那些才调秀出的作者们用手中的笔,饱蘸深情,用大书法的精品续写了更多更美的“春天的故事”。
2021年5月
(李冰,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硬笔委委员,《中国大书法》丛书副主编,香港大书法协会副主席,华东政法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