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新一辑《中国美术研究》又与大家见面了。

本辑首个版块是“汉画像艺术研究”。王煜、康轶琼对汉代仙人持节图像进行了研究,认为神仙场景中持节人物形象的性质皆为仙人。郝丽君认为汉画“周公辅成王”图像多配置在象征祭祀场所的建筑空间中,用以迎合世俗的道德标准与政治典范,其图式的文本来源可能为古礼教材。顾颖、武雪媛讨论了乐舞图在汉代墓葬中的审美价值。

“美术考古艺术研究”版块中,朱建军认为“番客锦袍”在唐代得以流行主要是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吕瑞东、牛英彬对四川宋墓后龛图像意义及其供祀功能进行了探讨。孙晓波对辽墓壁画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进行了研究。

“佛教美术研究”版块中,李志军讨论了末法背景下辽代佛塔对敦煌西夏石窟营建的影响。高金玉从化生莲花的类型、流行时间入手,追溯了该图像的来源以及文化内涵。李婧将印度早期佛像背光形成与东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考察。于蒙群、文婷婷对北魏泾河流域佛教石刻供养人像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形象从早期单一、生动,到晚期形成严格的程式状态,体现出北方民众造像供养活动的规范化、扩大化趋向,以及崇尚汉文化等社会文化观念变迁。张乃温从雕塑手法、造型特点出发,对云南巍山垅圩图山出土的部分佛教造像年代进行了解析。

“古代书画史研究”版块中,李永强认为宋元山水画的题材,发生了从自然山水到文人山水的变化。姚远探讨了文徵明的书画交游与声望建构。赵振宇对苏轼和李公麟的士人画探索进行了讨论。

“近现代美术研究”版块共收录了五篇文章。张意对海派绘画的商品性及文化性进行了讨论。彭亚星以欧游时期的美术传播活动为例,讨论了刘海粟在“民众的艺术化”道路上的实践。刘玉琪认为20世纪初期年画中的女学生形象所表达的不同阶段新式女性美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愿景。黄常春讨论了1949年后四川版画中藏族题材的视角中心转换及其价值。陆兴忍、凌继尧认为熊秉明的艺术批评以“审美力”的律动,带动哲学、书法、诗歌、绘画、雕刻、历史的融汇而指向存在,指向最丰富的生命经验,将艺术、艺术家、艺术批评的生命交融于一体。

“美术理论研究”版块中,华沙对中国非漫画造型艺术中幽默的特征与表现手法进行了讨论。邱敏探讨了数字化艺术的特征。陈琼贵通过对水墨艺术“场域”的分析,发现当下水墨创作的静态的结构,并揭示了其发展和演进的规律。

“艺术设计与艺术市场研究”版块中,秦树景讨论了明清时期瓷绘高士图设计理念的世俗化发展。张凯通过对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发展历史与演变脉络的梳理,对其不同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进行了总结,进而探讨了当代戏曲脸谱艺术的价值重塑。 th3wbz76vxHPO5ukVzWQXANU0EeimV2BM1K9lmM6Q30QSUBUEHiigkNj/u7y0m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