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新2窟主室穹窿顶壁画

宋艳玉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41)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境内,是龟兹佛教石窟中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一处大型石窟群。谷口区新2窟主室穹窿顶(封面图)美轮美奂,通过建筑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了类似宫殿的视觉效果,是该石窟龟兹王国时期壁画的典型代表。

穹窿顶呈半球形,中央绘有一朵直径约100厘米的大莲花,中心莲子周围是一圈红绿相间的简瓦纹,内饰以鳞纹。纹饰外画五至六层莲瓣,内小外大,层层交叠,边饰一圈红底白色的六瓣花纹,用笔细腻、色彩清新。大莲花外一圈连珠纹射线,将穹窿顶等分为十三个梯形条幅。每一条幅中绘制一身菩萨立像,姿态各异,除一例外,其余均两两相对立于莲上。十三身菩萨或持莲花、或提净瓶、或持杯、或做手印等,但并没有乐器,所表现场景应为供养而非伎乐。其中有四身菩萨左或右手作拇指与食指相捻的动作(图1),梁志祥、丁明夷先生认为很可能是弹指,且与龟兹乐舞有关。 十三身菩萨皆具头光,高直鼻、黑卷发、蝌蚪髭须,身段颀长。上身袒露,胸饰项圈,下身着裙,于腰侧打结,帔帛绕双臂下垂至脚踝处,衣纹线条流畅,敷彩华丽。人物用线条勾勒轮廓,用凹凸法晕染肌肤,过渡自然,显得圆润而饱满。整个穹窿顶以暖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变换有序、和谐自然。穹窿顶的供养菩萨与地面中央原先的主尊佛像,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观的供养场景。

图1 供养菩萨,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新2窟穹窿顶壁画,约5世纪

这种方形穹窿顶建筑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古国。 在现存的公元224年萨珊王朝一世修建的阿尔达希尔宫殿(Ardeshir Palace)遗址(图2)中仍可见,是在方形屋顶的四个角各砌出一个对角斜拱(Squinch Arch),四个斜拱在房顶中央相交,形成穹窿顶结构。古希腊、罗马及印度也有穹窿顶,但都仅限于在圆堂之内,二者在受力方式及建筑结构上明显不同。在方形空间中建造穹窿顶的形制应是吸取了拜占庭、萨珊王朝宫殿的传统。 这种建筑形制主要在波斯及其邻近国家流行,约5世纪左右,传入中亚地区,时至今日在伊朗、阿富汗等地仍有不少建筑保留着这种形制。

图2 对角斜拱及穹窿顶,阿尔达希尔宫殿主厅,224年

图3 穹窿顶壁画,巴米扬弗拉底石窟第4窟,约5世纪

方形穹窿顶窟,既是这种建筑形式在佛教艺术中的反映,也可视为是对印度佛塔半球状顶的继承。 这种窟形在龟兹石窟及其西邻的阿富汗地区中并不鲜见。巴米扬弗拉底石窟(图3)以及我国库木吐喇、玛扎巴哈、森木塞姆、克孜尔尕哈、克孜尔石窟均有这种窟形。窟顶多采用条幅式构图(亦作车辐形构图),即自穹窿顶中心向周围发射直线,将窟顶等分为8至16个不等的梯形条幅,条幅内绘制的内容有佛立像、佛与菩萨相间立像、供养菩萨、伎乐天人等。这种构图方式,一方面对称而均衡的分隔空间,极具装饰性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出“佛国天宫”的视觉氛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现存的这些洞窟保存并不好,穹窿顶和四壁的壁画,或被掠夺、或残损严重,多支离破碎,无法窥见其全貌。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第新2窟主室穹窿顶相对保存完好,是这一窟形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

新疆库车地区(即古龟兹),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汉唐时期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与文明。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中亚地区间接传入中国,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孕育出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的“龟兹佛教艺术”。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新2窟主室穹窿顶正是这种东西文化荟萃交融之瑰宝。

作者简介

宋艳玉(1990—),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栏目编辑 朱浒) vvShonjb0EL3StksRML4mQMYFX0uMQ9KP9u8Zl0SG3KcG/cCPWw+EDWihuVFxb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