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姚榕华油画创作解读
——写实油画的历史叙事与当代表达

姚允东
(山东美术馆,济南,250014)

【摘 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以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检验艺术家创作能力的重要参照,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着显著而独特的地位。写实手法和现实主义风格重大题材油画创作,作为一条主脉一直贯穿其中,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姚榕华油画创作的探源与分析,可以发现在艺术风格更加多元的当下,他在坚守写实绘画传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同时,强调戏剧性空间营造,在现代性叙事中注入个人化精神表达,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此外,注重绘画主题拓展,“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提出,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题材新题材新路径的探索,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油画创作 写实绘画 大学重大题材

图1 姚榕华

姚榕华作为山东画坛“70后”代表性艺术家之一,身上标签众多,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也是专业负责的优秀教师,更是一位风格鲜明的油画家。谈到他的创作,就无法回避他在重大题材领域的耕耘和成果。梳理他近十年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和团队在主题性美术创作道路上的坚持与探索。在今年举办的“弦歌不辍赓续华章——山东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大展”中,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十余幅主题性油画作品,可以说是他近年来所主导的“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标志着其绘画风格的成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写实绘画语言的坚持和自我探索,也体味到他对历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图1)。

一、创作探源:画什么和怎么画

画什么和怎么画,是画家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当代,艺术家们所能表现的题材越来越宽泛,尤其是随着大量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和创作理念的引入,装置、影像、观念等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流行,都给传统架上绘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身处其中的画家,为了探索出个性化、典型性的语言图式来表达自我的艺术观念,会进行不懈的试验。艺术家对图像的态度和表达,是一种生活经验的转换。但是艺术家选择和坚持某种艺术语言,难道不是艺术教育、艺术制度、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决定? 所以,探寻姚榕华油画创作风格的选择和成长之路,就要从地域文化、教育环境、时代风貌及其个人精神取向等多个层面追根溯源。

当姚榕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训练之时,各种多元化的艺术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涌入国内,再现性的写实绘画艺术被认为是一种过去式的艺术潮痕而式微,但他依然选择了写实性油画的创作之路。事实证明,即使在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手机图像时代,AI已经具有了超强的图像生产能力的今天,写实性油画仍然有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并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油画自登陆中国以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写实主义曾作为美术界绝对的主流影响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和观众。正如著名油画家郭润文所言:“我国的美术学院教育体系遵循了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教育标准,从基础训练到艺术创作的模式都长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多年来培养出一批批为数不多但具备高超写实能力的人才。”

姚榕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正是深植于山东艺术学院这样一所具有深厚现实主义创作和教育传统的著名院校。1958年建校之后,山东艺术学院的美术创作在展现社会建设与歌颂生活的国家宏观叙事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具有地域特征的现实主义早期形式。20世纪80年代起,山东艺术学院强调现实主义思想与时代生活的结合,其中以乡土写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绘画进京举办了“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成为中国美术界关注的重要艺术现象, 推出了赵玉琢、张洪祥、路璋、王沂东、闫平、王克举、王力克等代表性艺术家。他们在教学中对写实基础训练的重视传续至今,形成了充满生活温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而这也是姚榕华油画创作的主要特点。

梳理姚榕华本人的艺术思想脉络,也能清晰可见其对写实绘画的选择和坚持。正如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对姚榕华在校求学期间印象所评价:“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似乎在他身上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合和平衡。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人从事绘画,尤其是写实主义绘画,往往是具有优势和潜力的。”姚榕华自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不久,面对当时的油画发展曾撰写了《观念的再现——略论当代再现性油画的发展前景》一文,就曾发出“再现性油画在科技飞速发展、前卫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蕴含着潜在的巨大生命力”的个人论断, 坚决捍卫写实性油画。同时,他也深刻理解到“再现性油画通过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象构成画面,从而达到传达观念的目的,画面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作品的本质最终是由精神意义体现出来的”。

一个人所身处的平台和环境,造就了其观看世界的方法和维度的不同。身处山东大学这一具有一百二十多年校史的世界知名大学,无法不被其绵长的历史、辉煌的成就、杰出的贡献,以及历百年而不断的精神所触动。山东大学的发展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和山东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历经122年坎坷而光辉的历程,这座熏陶和浸染着齐鲁文化的高等学府数经变迁、几度分合,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宗旨,形成了大批优势学科,创造出丰硕科研成果,涌现出众多杰出校友,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从历史深处走来,这些底蕴和品格是一代代山大人薪火相传、共同淬炼的文化结晶,都为艺术创作留下了丰富的资源,值得当代艺术家不断深挖创作。

从2011年与李平教授合作创作“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委托项目“山东大学堂创办”开始,姚榕华接连创作了以校史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城子崖考古》《成仿吾校长肖像》《马踏湖》等,并两度入选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的“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百项山东重大历史事件和百位山东历史文化名人创作工程,已经在山东大学校史和重大题材上展现出了个体的创作自觉。此外,通过油画艺术与现实题材的融合,艺术性与主题性的深度结合,就如何运用油画语言还原历史的厚度和细节的精度,展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成果显著,备受同行赞许。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尚辉先生所言,油画在被主动引进中国的百年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中国写实油画在不断研习欧洲油画传统和不断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本土性的深化,而且中国油画如何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本土特色,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一种更加自觉与深入的艺术追求。 姚榕华的油画创作方向正是在时代文化自信与个人文化自觉的结合中,不断深化新时代造型艺术独特艺术价值的认知,不断提炼主题意蕴的高度和深度,所进行的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同向而行的审美探索。

二、主题建构:历史向度与时代洞察

主题性美术创作首先需要艺术家对内容题材和主题思想有深入理解,其次要不断地锤炼语言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姚榕华对表现对象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并将社会意识和民族理想贯注其中,使作品既朴实感人又具有厚重的精神内涵。

或许是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的研究经历,在他的绘画主题中对历史的描述成为一大重要主题。姚榕华的油画创作在历史向度上,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他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运用油画语言还原历史的厚度和细节的精度,对展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挺进》(2007)便选取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作为主题,以大人物弱背景的构图方式,展现了邓小平、刘伯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若定的战斗场景。这种对历史的呈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荣获了“红旗颂——庆祝建党90周年全省美术精品展”一等奖。

图2 姚榕华《烟台开埠》,油画,250厘米×300厘米,2012年

图3 姚榕华《〈文史哲〉创刊》,油画,170厘米×408厘米,2023年

《烟台开埠》(图2)作为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入选作品,在姚榕华重大主题性创作历程上无疑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历时两年的创作中,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了烟台开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烟台开埠时的时代背景,将烟台山、各国领事馆、商业街、外国商人、普通市民、广告招贴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烟台被迫开埠后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那段帝国主义列强侵我主权屈辱历史的铭记。

对于历史的回望,在艺术再现中往往难于全面地展现,尤其是架上绘画艺术视角有限、篇幅有限,如何反映大历史、大时代,往往只能取其一点、透视其他,城子崖遗址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家、中国学术机构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史前文化遗址,也是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开端。在《城子崖的曙光》(封二)中,姚榕华将主持参与1930年、1931年两次城子崖遗址发掘的梁思永、吴金鼎、李济、王湘、董作宾、郭宝钧等中国第一代考古人,集合到了一幅饱满的构图中。画中的考古先辈,穿着简朴的衣服,使用着简单的工具,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它不仅展现了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也呈现了中国第一代考古人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以富有表现力与个性化的油画语言,来回望重塑历史的场景。从作品里透出对选题的把握,色彩的操控能力以及对图式构成的研究,已经让他的画面有了个人的气象。

在当代主题性创作中,艺术家们除了回望历史之外,也在努力关注当下,力图紧扣时代主题,以手中的画笔镌刻当下,让作品与社会景观构建起最广泛的连接,始终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他特别注重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和表现,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社会意识和民族理想贯注其中,使作品具有厚重的精神内涵。“弦歌不辍赓续华章——山东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大展”所汇集的作品中有近一半所描绘的主题为山东大学新发展新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山大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贡献。姚榕华带领青年师生共同创作的《时代·建设者》《山大印记——舞龙驰骋》《相逢》《国之大者——拱顶之下》系列作品,展示了以李术才院士为首的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团队,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要,致力于引领性科研突破的创新精神,以及扎根艰苦地区昂扬向上、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特别是他与青年油画家陈欣茹联合创作的《草木青青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画面以河畔芦苇为背景,在急速的笔触中以自然光影引导观者视觉,以色彩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渲染了纵深芦花丛中的山大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作品以宽幅尺寸描绘了奔赴祖国一线的青年学子的独特心境。画中以青青草木作比新一代山大人不忘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奋战精神,为山大精神标注了最为鲜活的时代注解。最生动、最鲜活的创作母题往往就在身边,小切口的微叙事有着与时代更为合拍的节奏,这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图4 姚榕华《华岗政治大课》,油画,240厘米×640厘米,2021年

三、美学表达:写实叙事与情景营造

写实油画作为独幅画的瞬间艺术,通过一个画面讲述一个事件或故事,需要更加概括、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主题内容,调动画面每个局部如人物、服饰、道具、场景等等因素完成对画面的叙事表述。 特别是重大题材的绘画叙事,更需要在纷繁芜杂的人物、情节中进行合理的虚构,将不同时间循序、空间场景和事件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家的选择和处理,转化、压缩为有限的平面空间,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新的戏剧性的空间和场域,并通过这个定格画面达到叙事和情绪表达的目的,使表达的主题更加形象化。姚榕华善于在情节瞬间的提炼“定格”中揭示事件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让作品充满了临场的电影感。他尤其注重空间调度、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惯于以电影语言的手法,对人物和场景的时空再现,光影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氛,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魅力。同时,通过对色彩的精心调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温暖而柔和的色调,给人一种诗性而唯美的感觉。

姚榕华全新创作的油画作品《〈文史哲〉创刊》(图3)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作品所反映的是著名学术刊物《文史哲》诞生的历史主题,但文献资料也无法给定一个具体的时刻和现场图片来还原当时的场景。此时的创作更多依赖于艺术家个人基于现有史料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和场景再造。姚榕华选择将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与“八马同槽”“冯陆高萧”诸位学术大师一起召开创刊学术会议作为场景载体。画面中华岗校长与13位学术大家,以横向人物排列组合的典型构图组合在一起,画面视觉中心是为刊物成功创刊而热情讲话的华岗校长,其他人物或倾听或沉思或讨论,通过高度概括的正面、侧面和背面人物的三组穿插组合,让观看者的视觉点能够快速地融入画面。画面安定、透视准确,并有强烈的空间感。用光方面,通过光线的照射和阴影的投射来增强作品的戏剧性效果,画面中和煦的冬日阳光透过玻璃将暖色洒入屋子,落在华岗校长的手上,印在那本见证历史的创刊号上,映在光洁的地板上,重新划分和联结了时空的结构,让历史焕发出新的生命。现实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富有质感的笔触和诗意的艺术表现,让历史的真实与情感的投射得到了完美地融合,让观众在对历史的回望与体察中,沉浸于他所营造的山东大学那个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的电影剧目中,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布局严谨有序、自然和谐,每一个人物,既具有典型性又富有个性。在其巨幅作品《华岗政治大课》(图4)的创作中,则设计了如剧场独幕剧一般的场景营造。作品背景中山东大学标志性建筑的处理,犹如舞台的舞美布景,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画面更具戏剧性,同时也为观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故事线索。雪景的铺垫,展现出堆银砌玉、洁白无瑕的精神境界,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让观者在柔软的包围中进入那个时代现场,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体味了了精神的感召。

在《杨振声与赵太侔》(封面图)中,他以肖像画的形式刻画了山东大学历史上两位著名校长彻夜长谈商定了拟聘任专家学者名单后的定格瞬间。以充满敬意的笔调,运用娴熟的写实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山东大学学术史值得书写的一幕。画面色调清雅、气质典雅,充满了知性意味,为观者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从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画者为他人创作的“肖像”,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见了姚榕华关于绘画的姿态——将个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解读,将绘画的语言与个人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追求通过绘画去体现人文气质,这是他创作的重要目的和特点,是一种发自心底对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照与慈悲,也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体现在《山大五岳》(图5)的创作中,作品刻画了20世纪50年代初五位山东大学名震全国的中文泰斗的集体肖像。画面的构图充实有序,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体现出典则俊雅的高情逸态。背景中初发的玉兰,象征着高洁朴直、纯然天真、真挚不渝的人文精神,与人物肖像的斯文风度相呼应。

图5 姚榕华《山大五岳》,油画,222厘米×177厘米,2021年

四、结语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创作的技术能力是重要的,决定其发展高度还是内在精神,要关注社会和大时代。姚榕华以见微知著的主题,扎实的功底,写实的笔触,诗意的语言,温暖细腻的叙事等多元组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油画风格,搭建起了观众与作品、作者之间共情联结的场域,实现了个性创作与家国叙事的统一。同时,作为一个青年油画家,我们也要看到他在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部分作品的画面表现过于直白简单。绘画叙事最典型的戏剧性情节设计,既不是戏剧舞台场景的照搬,也不是新闻照片的纪实。在创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主题的深度,在有限的画布容量中,以更加合理的情景再造、人物组合,以个体化叙事来完成人文情感或社会价值的传达。

通过对姚榕华油画创作个案的梳理,让我们得以管窥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嬗变之脉络,也为其领衔提出的“山东大学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提供了实践支撑和学理阐释,进一步扩展主题创作的题材覆盖面和挖掘深度。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是艺术家与这个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作品与时代的气息相互贯通,形成代表时代精神的艺术思潮。 希望他能够一如既往地去观察、感受、提炼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表达时代的变化。

作者简介

姚允东(1984—),男,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美术策展、美术史论。

(栏目编辑 阮荣春) S4ySwJpi4/RQMqGXC1wfYq77hAtwN7NrdAazs46kSVVRH2kcHnP26gcDTqNw5y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