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油画的路究竟怎么走?”主持人语

刘晔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南京,210013)

中央美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最近一段关于评画标准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靳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评画的标准根本不是准不准,像不像,内容如何,都不重要。实际上我们评画的标准,从古典一直到现代主义的抽象,一个标准,就是好看,这个好看,三个因素——结构、造型、色彩。三个因素都好了,这画就好了。”靳先生作为画坛名宿,其艺术观点是数十年艺术实践的凝练,但具有不同艺术经历的画家对此论多持保留态度,本辑《中国美术研究》专辟栏目,对这一说法展开讨论,因此话题颇具专业门槛,本辑旨在抛砖引玉,以为方家提供一个学术论争的平台。

艾略特曾说艺术家“必须及时领会到比之他自己私人的精神更为重要的精神”。关于艺术的评价,艺术史上有相对稳定的时期和相对稳定的标准,不同的画种、不同的风格之间,对艺术标准的讨论、争锋,是艺术史的常态。不同艺术标准的讨论、争锋,看似对艺术发展来说都是利好,艺术也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但是,这其中也隐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艺术标准有没有边界?是的,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碎片化,艺术多元化,信息洪流化,各种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艺术的形式、价值立场、逻辑建构、向度……似乎也无边无际,当整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动荡时,艺术的标准又是什么?

油画作为一个由西方传入的画种,就其以“油”为名这一点看,似乎仅是具有材料属性,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油画本身可以在文化上、风格上、精神内涵上进行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换言之,中国油画也可以体现中国艺术精神,而不是成为西方油画的“中国分部”,中国油画应当是中国绘画学派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绘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员。

作者简介

刘晔(1964—),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史论。在《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编写出版《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等6部。

(栏目编辑 阮荣春) S4ySwJpi4/RQMqGXC1wfYq77hAtwN7NrdAazs46kSVVRH2kcHnP26gcDTqNw5y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