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东农旅土特产包装创新设计研究——以从化特色包装为例”(2021WQNCX1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敦煌图案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对于推动中国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纹样是敦煌图案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对敦煌图案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此,有必要对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进行研究。其中,可以将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的演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而掌握这种植物纹样的发展情况,吸收植物纹样发展经验。本文主要对早期与中期隋唐、晚期五代、宋元的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进行了研究,并对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深入地了解敦煌植物纹样艺术发展脉络,为艺术与文化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植物纹样 敦煌图案艺术 演变
古代丝绸之路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传播交流。而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下,敦煌图案艺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植物纹样则是敦煌图案艺术的重要代表。为提高对敦煌图案艺术的认识,有必要加大植物纹样研究力度,进而把握植物纹样特征、创作手法以及内涵,从而更好地创新发展植物纹样,激发植物纹样艺术发展活力。而本文深入地研究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在早期、中期隋唐、晚期五代、宋元时期的演变情况,并对植物纹样演变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探究,这样可以更好地丰富相关文献资料与理论,为实践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敦煌图案是我国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纹样是敦煌图案的一大类型。当前,我国许多学者对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进行了研究。其中,施佳琪分析了敦煌图案之美。同时,研究了忍冬图案、莲花图案的起源与艺术特征,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敦煌图案。同时,还研究了煌植物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例如,有的设计者在颈枕设计中就使用了莲花图案。
韩君,陈华燕对基于形状文法的敦煌石窟植物纹样造型衍生设计进行了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设计人员优化造型设计。
杨晓燕,王思雨了唐代宝相花的纹样,发现了宝相花纹样的艺术魅力。另外,指出可以将唐代宝相花的纹样作为艺术设计的素材,以保证设计水平。
陈芳菲主要分析了敦煌壁画中忍冬纹的形式美。另外,还积极地实践相联系,主张将忍冬图案融入油画创作中,丰富油画作品文化内涵,提高油画作品创作水平。
罗雪薇研究了敦煌卷草纹的发展演变情况。同时指出,隋代是卷草纹的萌芽期,而到了唐代后,卷草纹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丰富的发展成果。但是到五代、宋时期卷草纹处于发展衰退时期。可见,敦煌图案艺术中卷草纹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
敦煌图案纹样类型是比较丰富的。例如,在敦煌图案中有按照植物造型形成的纹样,也有以动物作为蓝本形成的纹样,还有以几何图形为参照物形成的纹样。在诸多的纹样中,植物纹样的造型数量多。可以说,植物纹样是敦煌图案纹样的重要代表,在敦煌图案纹样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深化对植物纹样的认识,有必要对其的历史进行追溯。早在新石器时代,植物纹样造型少,也在纹样中不占用主导地位,而几何纹样才是该时代的主要纹样。而商周秦汉对动物具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对动物的造型进行了演变,从而形成了动物纹样。动物纹样也成为商周秦汉纹样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植物纹样获得了发展。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随之,佛教文化、印度文化逐渐地影响了我国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本土艺术文化与外来艺术文化交织在一起,进而推动了艺术领域发展。
其中,对敦煌早期的图案造型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敦煌的石窟艺术是为佛教而服务的,所以其艺术也烙印上了佛教的色彩。佛教以植物作为图案造型的来源。如佛教形成了莲花、忍冬、卷草等以植物为主的纹样图案。可见,植物纹样更能体现佛教的特征,随之敦煌石窟将植物作为图案造型的来源,创作出了植物造型纹样。本文主要从莲花、忍冬的角度,对早期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进行深入探究。
图1 莲花纹
图2 北魏忍冬纹
首先,莲花。莲花象征高贵圣洁,而这很符合佛教理念追求,因此莲花在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佛教的台座运用了莲花造型。北朝时期侧重在造型艺术中完全刻画莲花。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其是以莲花为参照形成的造型。而这种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被称为“写实”手法。在以莲花作为造型时,是多以正面、俯视的角度为主的。在该角度的造型刻画下,可以看到莲花中心的莲蓬,以及花瓣的纹样、造型。通过观看该造型,仿佛真实的莲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莲花纹饰的造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莲花造型是以单瓣的形式呈现的,有的则是以复瓣的形式呈现的。另外,还有宽瓣、窄瓣等的呈现形式。莲花纹饰通过多样化呈现莲花造型,使造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敦煌图案中的莲花纹样同样通过造型的多样化,突出了莲花的特征,为莲花纹样造型赋予了生命力。在敦煌图案的莲花纹样中具有运用于藻井的正面圆花、侧面花蕾,还具有用于背光、龛楣、边饰的折枝莲花、侧面莲花(图1)。敦煌图案在丰富多样的莲花造型艺术影响下显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给人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
其次,忍冬。忍冬这个植物名称听起来比较陌生。实际上,忍冬是人们熟悉的“金银花”。忍冬这个植物即便天气寒冷,但是也能够生长。基于此将其称为“忍冬”。忍冬多被用作石窟藻井的装饰,同时也被用在龛楣的弓形上,进而对其进行装饰,保证其的艺术性。由于忍冬为缠绕植物,所以以其为原型形成的纹样造型也具有植物的特征,即造型呈现“S”。而“S”造型主要表现的是忍冬的枝蔓。忍冬造型的枝蔓上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具有叶瓣的。通常情况下,忍冬叶瓣是以三片叶瓣与一片叶瓣对生在茎蔓两侧,进而进行缠绕,这样对造型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如果忍冬的叶瓣只在一边生长,那么形成的纹样称为单叶纹。而如果两边均匀叶瓣生长,那么形成纹样为复叶纹。可见,忍冬叶瓣生长的情况会影响纹样的名称。一般而言,忍冬多为三瓣或者四瓣叶,进而形成相应的纹样。忍冬叶瓣的叶形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叶形是比较尖尖的,而有的则是圆圆的,还有的是卷卷的。多样化的叶形使忍冬这个植物更加灵动。忍冬纹样的造型是以曲线呈现的,而在以曲线为主线的藤蔓上缠绕着其叶瓣的纹样,并且整个的纹样造型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忍冬纹样造型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动态、飘逸之美(图2)。
整体来讲,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具有西域特征。而在中国艺术创作表达手法的影响下,植物纹样还具有清新雅致、超凡脱俗的特征,这有助于促进装饰艺术发展。
隋唐时期加大了窟建设力度,因此窟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研究发现,在历史上隋唐时期建窟数量是历朝历代之最。随着窟数量增加,隋唐敦煌图案也得到了发展。
其中,以北朝图案为本源,并结合内地中亚纹样的表达手法,对敦煌图案进行了发展。而植物纹样的敦煌图案也获得了发展。将三只兔耳与莲花、荷花相结合的三兔莲荷纹样是颇具代表性的植物纹样(图3)。另外,还有忍冬莲荷纹、葡萄藤纹等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纹样。为提高对隋唐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的理解与认识,还需要研究在图案艺术中常使用的宝相花、团花,以及卷草纹。
其一,宝相花。宝相花并不是生的植物纹样成为唐代重点发展的一大纹样。通过深入研究团花发现,团花也是由多种花作为原型的,如宝相花、牡丹、莲花等是团花的创作原型,也构建了团花的核心部分。一般而言,在创作的四个团花间会增加点缀物。由于忍冬同属于花,并且造型别致,以及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主要将忍冬作为点缀物。在忍冬的点缀下,四个团花显得丰富多彩。
基于其的构成要素,将其称为“四出忍冬”。在团花纹样发展的过程中,其应用在盛唐时期敦煌石窟中,并对其进行装饰。为更好地了解团花纹样,需要深入研究其的母体纹饰。其母体纹饰的花瓣主要分为内外两层。每层花瓣形状是不同的,如在团花纹样中,会将桃花形的花瓣作为一层的花瓣,将卷云纹花瓣作为另外一层的花瓣。在不同花瓣形状的层次交织下,花团能够使人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另外,除了两层花瓣交织构成团花之外,团花的外围还进行了层层装饰。例如,会将卷草纹、连珠纹、菱格纹、迭鳞纹等进行装饰。通过对团花进行装饰,使其更能够凸显艺术魅力。在敦煌石窟中,团花纹藻井纹样由简到繁地进行排列,同时其的排列是具有秩序的(图5、图6)。通过了解敦煌石窟中的团花纹藻井纹样,可以发现其也具有艺术感。
图3 隋三兔莲荷纹
活中存在的一种花,而是被唐代创作出的花。在创作宝相花的过程中,也以现实的花作为了原型。其中,莲花与牡丹是宝相花创作核心。具体而言,将莲花作为了宝相画的主体部分,同时以莲花造型为主的同时,发现了牡丹花的特色,进而将其与莲花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随着社会与艺术的发展,融入宝相花的花的类型也逐渐增多。例如,由于芍药、茶花、石榴等花朵也具有美感,将其与宝相花结合则可以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所以这些花朵也与原本的宝相花进行了融合。
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下,基于诸多花朵花型的宝相花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了解了宝相花的创作原型后,不妨探究其的内涵。宝相花与佛法具有颇深的渊源,蕴含着佛法中的八十种好。同时,宝相花还具有象征意义,即象征着佛、法、僧三宝。另外,宝相花的造型与佛法意境相关,这样无疑为其增加了一种神秘、高深之美。
[1]
而宝相花也因造型别致呈现出华丽的美感。而其造型具体表现为:造型中心共有四瓣花,以“十”形状向外延伸扩散。其中,呈现了四出、六出、八出呈放射状。在复杂花型与花瓣的叠加下,宝相花给人带来一种花团锦簇之美。在宝相花发展的过程中,其的创作模式也逐渐被固定下来。通常情况下,除了不同的宝相花在花瓣与花心上具有特色之外,在其他方面多是使用的同种创作手法(图4)。而创作模式被固定下的宝相花既具有优势又具有劣势。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传承这门创作艺术;劣势在于:不利于发挥匠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其二,团花。团花具有团圆的含义,因其具有美好的寓意,以团花为蓝本其三,卷草纹。卷草纹也称为缠枝纹。卷草纹的纹样是多样的,如有单支石榴卷草纹,还有多支蔓草卷草纹、大叶石榴卷草纹等。形式多样的卷草纹不仅可以增加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刺激人们的感官。卷草纹的纹络形状犹如其名称一样是呈“S”形出现的,该形状也是卷草纹的主体组成部分。在以“S”形为主体的枝蔓上具有一些枝叶,而枝叶是以翻卷的形式出现的。在翻卷枝叶中间,还用牡丹、茶花、莲花等纹饰进行点缀(图7、图8)。在这种情况下,卷草纹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其气势、生机、活力,而且也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从卷草纹中可以窥见艺术魅力,也仿佛能够表现出唐代的社会繁荣景象。
图4 唐宝相花
图5 唐团花纹
图6 唐团花藻井纹
图7 唐卷草纹
图8 唐飞凤衔花卷草纹
纹样是处于不断发展状态的。而晚期五代、宋元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也在时代发展的大浪潮中得到了发展。其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将隋唐纹样作为了创新、创作之源。可以说,其是在吸收隋唐纹样精华的基础上对纹样进行创新发展的。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例如,产生了由如意头组成的莲花团花纹样。龙凤象征着王权、高贵,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纹样将龙凤作为了创作原型,形成团龙、凤鸟的纹样。而这种纹样多用于帝王的生活中。此外,还产生了狮凤花草纹、凤鸟花卉纹等。新产生的纹样完善了纹样艺术体系,为纹样技术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宋、辽时期形成的纹样,影响了西夏、元代时期的图案造型发展。同时,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西夏、元代时期的图案造型也受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下,西夏、元代时期的图案造型也逐渐增多。例如,出现了由牡丹花与枝条交织形成的牡丹纹;还将花草与神兽进行了组合,形成了花草神兽纹;也出现了卷状的卷涡纹。这些图案造型的出现既反映了匠人的精神创作,也反映了社会中文化交融的现象(图9)。
图9 牡丹团龙纹
图10 五代团龙藻井纹
图12 宋元团花纹
图11 宋敦煌折枝花卉纹饰
隋唐时期植物纹在敦煌图案纹样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过,五代、宋元时期敦煌图案中的植物纹样已经不再占据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纹样,而动物纹样的原型是龙、凤。在五代、宋元时期的藻井纹样中也将龙、凤作为了主体部分。所以,也很容易在藻井纹样中观察到龙、凤图形。通常情况下,藻井纹样中心是由龙、凤图案构成的。在藻井纹样的外围,还使用了团花、四叶纹、方胜纹等进行了装饰。为增强藻井纹样的静态感,会使这些装饰纹样均匀地分布在藻井纹样的外围(图10)。由龙、凤图案与装饰纹形成的藻井纹样能够展现出独立的美感,因此这种纹样受到了匠人的关注。
五代、宋元时期也有团花纹样,不过该时期的花团纹形态、特征等与隋唐时期并不相同。该时期的团花纹样的花瓣的形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的花瓣的形状是方头梯形的。此外,还形成多样性的圆形花瓣,如有的花瓣是普通圆形的,而有的则是扁一点的圆形。虽然花瓣的形状是多样的,但是花瓣的形状比较简单。同时,还对花瓣的形状进行简化,即不再复杂地呈现花瓣形状。这种类型的花瓣形状则给人带来一种简约美。五代、宋元时期对纹样进行装饰,而宋代的折枝花卉纹样最具有代表性。折枝花卉纹样对折枝花卉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所以,从折枝花卉纹样中能够找到折枝花卉的原型。而这种创作手法称为写实手法。另外,所创作出的折枝花卉纹样并不复杂,而是比较简单的。虽然简单,但是因其灵动的创作手法,使得折枝花卉纹样非常形象生动,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观感(图11)。
宋元时期,牡丹花卉纹是敦煌流行的图案边饰。而宋、元这两个朝代的牡丹花卉纹也是各具自身特色。宋代在创作牡丹花卉纹时会重点勾勒牡丹花的形状,以展示出牡丹花的形象。元朝则重视敷色,而在创作时,会先勾勒牡丹花的形状,并留出填空颜色的空间。在勾勒完成后,需要结合创造要求以及牡丹花的颜色特点等,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填充。另外,在填色时还需要注重控制色彩的浓淡。其中,需要使色彩凸显浓淡之分,以使牡丹花更具有层次感以及表现力。叶子是牡丹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需要叶子进行艺术创作。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墨线勾勒出叶子的脉络,以展现出叶子的细节。同时,在创作时可以随意穿插枝干。在元朝的牡丹花纹的创作手法下,能够创作出花形饱满的牡丹花,并且也能够增强牡丹花的灵动性。所以,元朝的牡丹花纹的创作手法成为相关人士研究的重点。宋元时期,牡丹花卉纹样花形的变化比较多,这也是该时期牡丹花卉纹样的一大特征。例如,有的花的形状如梅花一样,而其的花瓣是以一种放射性的形状出现的,这种花形能够给人带来动态美;有的花瓣呈现了裂卷曲状;有的花形是以花团锦簇的团状感出现的,而其花瓣是裂开的。
在牡丹花卉纹饰以连续状态出现的情况下,会融入凤鸟、鹦鹉、龙、狮子等组成纹样,从而丰富纹样的表达方式(图12)。这种纹饰不仅会出现在敦煌,而且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人们的衣物中也会出现这种纹样,从而起到装饰衣物的效果。
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是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为推动艺术领域发展,加强文化保护,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传承与发展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本文主要从关注与保护对敦煌图案艺术、促进植物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与发展策略,希望为植物纹样的传承与发展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与国外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敦煌图案艺术不仅属于我国独特的艺术,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传播敦煌图案艺术文化,则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世界艺术文化发展。为充分地发挥敦煌图案艺术文化的价值,有必要关注与保护敦煌图案艺术,使其焕发生命力。
其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敦煌图案艺术发展。首先,有必要引导文化机构,组建工作小组,深入到敦煌开展实地考察工作,以更深入地了解敦煌图案艺术形式与生存状态,从而不断地完善敦煌图案艺术体系。由于植物纹样是敦煌图案艺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纹样,所以可以将其作为研究重点,从而为当代植物纹样发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相关专业人士还需要进行学术研究,丰富敦煌图案艺术创作理论。其次,敦煌图案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政府来讲,有必要加大对敦煌图案艺术的保护力度。
其中,可以保护敦煌遗迹,以及与敦煌图案艺术文献资料。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敦煌图案艺术保护,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该艺术保护中。例如,可以使用数字化技术扫描敦煌图案,进而建立数字化敦煌图案艺术库,从而方便后续研究与修复。与此同时,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规范敦煌图案艺术工作。另外,有必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保护敦煌图案艺术,强化艺术保护效果。
敦煌图案中的植物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如果能够将其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就容易提高设计水平,推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因此,可以将植物纹样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同时,还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设计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其中,可以将植物纹样应用在纺织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中。一是纺织品设计。设计师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敦煌图案中的植物纹样,掌握植物纹样创作方法。之后,结合纺织品设计要求,进行植物纹样设计。其中,可以对植物纹样进行合理变形,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优化设计植物纹样。值得注意的是:在纺织品中设计植物纹样时,需要考虑其的舒适度,避免植物纹样影响人们使用效果。二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平面设计水平,可以将植物纹样科学地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在海报设计中,可以将植物纹样作为海报的装饰物,以增强海报的美感。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也可以使用植物纹样,从而凸显食品有机、绿色的特点。而在平面设计中,还有必要把握植物纹样的文化内涵,便于提高平面设计作品文化价值。三是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敦煌图案中的植物纹样作为设计元素。例如,可以将植物纹样作为装饰墙面的重要构成要素,从而对墙体进行装饰。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植物纹样作为室内设计的灵感来源。例如,可以结合植物纹样,对地面纹样进行设计。为强化植物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效果,有必要做好跨界合作,如可以与时尚圈进行合作,进而创新发展植物纹样,从而强化植物纹样这种艺术的传播效果,保证更多人了解与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敦煌图案艺术是中国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影响中国艺术发展,而且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植物纹样是敦煌图案艺术的构成要素。在朝代更替的背景下,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也获得了发展。其中,植物纹样的类型、艺术表现方式等均得到了发展。而植物纹样的发展既与艺术发展具有关系,又与社会发展背景具有关系。为更好地推动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发展,有必要了解敦煌图案艺术中植物纹样的演变,把握植物纹样艺术创作手法,理解植物纹样的内涵。在本次研究中对早期、中期隋唐、晚期五代、宋元的敦煌图案艺术中的植物纹样演变的细节、植物纹样的艺术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有助于丰富植物纹样艺术研究理论。同时,在研究中还强调吸收与借鉴敦煌植物纹样艺术创作经验,以为装饰艺术发展提供指导。这些不仅可以保证研究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创新发展植物纹样艺术与敦煌文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就能够更好地为敦煌图案艺术及其植物纹样艺术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从而更好地面向中国、世界传播敦煌艺术与文化,增强我国艺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王静(1987—)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现任广州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辰(1966—),男,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河北美协常务理事,石家庄市民盟画院副院长,河北传媒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当代艺术。
(栏目编辑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