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朴初与书画艺术

文/景伟

今年是我国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先生(1907——2000)诞辰108年,正逢其茶寿之年。我曾经在朴老身边工作十年,一直陪伴至老人家驾鹤西去,这种机缘使我终生受益。如今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有十五个年头了,每每想起和朴老在一起的时光,仍有恍如昨日之感。朴老一颦一笑,蕴含着他不凡的人格魅力。今应人民政协报编辑之约,写此短文,以资纪念。

朴老与书法

朴老出生在四代翰林的大家庭,家学渊源,字写得好,是我国公认的一代书法大家。生前他担任过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早在1952年,陈毅元帅就非常喜欢他的书法,不仅请他写过扇面,还多次邀请他去观看自己下棋。朴老晚年写过一首词,名为《清平乐·围棋》,回忆当年书“赠陈将军”之往事,著录在《赵朴初书法集》中:“纹秤坐时,谁究棋中味?胜固欣然输可喜,落子古松流水。将军偶试豪情,当年百战风云。多少天人学业,从容席上谈兵。”朴老在题跋上云:“一九五二年作,一日,梅达君持一白折扇来云,陈毅同志索书,并以围棋为题命赋诗,因此成阕。时陈公常与人对弈,余屡作旁观。”陈毅同志是于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所以当时朴老称其为“陈将军”。

朴老从不以大书法家自居,可是求字者甚多,到了晚年亦如此。朴老内心向佛,心胸豁达,几乎有求必应。人家来医院看望他,送来了鲜花,或者持来其他礼品,他就会很认真地书写大幅书法相赠,以为答谢。他用纸很节约,裁剪的边边角角也不忍丢弃,折叠好放在一边。遇到晚辈来访,他就以边角纸书以小幅,挑选警句书之,用以鼓励后学,勉励后辈。多年之后,这些存世的警句小幅,也成大观。大家对朴老极其恭敬,称其为菩萨老人。

还有一事,可见朴老的宽广胸怀。记得1991年朴老赴敦煌考察时,当地政府安排参观一家有名的酒厂。锣鼓开道,军乐迎送,弄得好不热闹。朴老不喜欢这样的场面,便草草看过后准备离开,可厂方却在门口摆放笔墨恭候了,欲请朴老题字。当时我们都很着急,这可如何是好?因为大家都知道朴老长年茹素,绝不饮酒,虽然在朴老的诗词散曲、书法作品中,确有和酒有关的内容,可我们从来没见过朴老沾过一滴酒。但见朴老微笑着提起笔来,沉思片刻,挥笔即道“香醇般若汤”。朴老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可他为人做事,宁可委屈自己,也不希望让人家下不了台。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有一次朴老真的喝酒了。那是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来华访问,宴请五位对中日友好作过贡献的人物,朴老位列其中。席前宾主双方发言踊跃,时间过长,当举杯时,朴老误把面前的红酒当成可乐一饮而尽。席毕朴老微晃着上车,笑眯眯地说:“小景,今天我喝酒啦!”

朴老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主办方失误而不快,真正是应机随缘,不失大家风范。

朴老书法名篇《心经》

朴老最钟爱的是《心经》,他曾把历史上名人书写的《心经》书法名作找来反复观摩。他尤其推崇林则徐手书的《心经》,曾对我说:林则徐之所以用小楷书写,是为了方便携带于袖中,随时观览。而口诵《心经》,是朴老每天必做的功课,不管事务多忙,每日必诵百余遍,而且持续数十年。他有一套掐指计数的方法,每每在行驶的车中、飞机上、候诊的座上,朴老都会默念。至晚年,由于朴老年迈耳聋,声音会渐渐大起来,经常会引起周围人的好奇。

朴老本人也经常书写《心经》,大多是其书法中的精品。朴老的《心经》书法名作,最著名的是铭刻于北京西山灵光寺佛牙塔一侧墙上的那幅。它出自华宝斋出版的朴老《写经集》中的一幅,字体俊朗工整,点划平实稳健。我个人认为:朴老的写经书法作品,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本写经相媲美,因为它承载着一个佛教老人爱国爱教之心。

朴老写《心经》时很认真,常常要在动笔前凝思一会儿。记得香港天坛大佛建成时,我随朴老赴港。在港期间,应宏勋法师之邀书写《心经》。落笔之前,朴老特意用硬笔在其专用的“无尽意”信笺上书写了一遍,然后再挥毫书写。这可能是他唯一一幅存世的硬笔《心经》作品,被我珍藏至今。

朴老谈画

朴老喜欢中国书画,每当闲暇时就去翻阅画册,作为怡心养眼的休闲。他有时以遗憾的口吻对我说:“我应该是可以画画的”,从中可以看出朴老对于绘画的向往,或许,繁琐的社会工作影响了他作为文人的那份享受了吧。我本人也喜欢书画,平时自己也写写画画,遇到自己得意的“作品”,就去请朴老指点。朴老厚爱于我,总以鼓励者居多,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在朴老直接指导下,1993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俗语佛源》,里面刊录介绍了“最影响中国人的五百条佛家用语”。后来再版时,其中有百幅插图,就是我画的。这是朴老鼓励我的结果。

记得有一次,有好事者带一位画虎的画家来访,并介绍道:“画得很像,每一根老虎毛都画得清清楚楚。”显然这是外行话。但见朴老打开画轴,定神片刻慢慢地合上,并未对该画作评价,而是兴致勃勃地谈起不相关的事。

客人走后,我很好奇朴老对这幅画的看法,于是问朴老,这位画家画得如何?朴老笑笑,道:“这画不好。”朴老还引用石涛的话说:“‘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中国画的优劣,不是看你画得有多细,而是贵在传神。”还有一次,友人携带一幅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的《竹石图》,作者并不是职业画家,但作品构图精致,画面清雅,是一幅典型的文人之作。朴老赞叹有加,即挥笔于画面上题了八个大字:“深谈片石,长啸幽篁”。由此可以看出,朴老具备很高的鉴赏力,这是其家学渊源与知识积累所致。

朴老与《清凉寺的钟声》

谢晋导演的电影《清凉寺的钟声》,想请朴老题写片名。剧本原名叫《冤孽》,描写抗日战争后日本遗孤的故事。剧本送到北京医院请朴老过目,朴老认真阅读后提了自己的意见,大意是:片名过于隐讳,剧本既然多次提到“清凉寺的钟声响了”,不如就叫《清凉寺的钟声》吧。谢晋十分赞同,朴老就爽快地提笔写了片名。这对谢导及全体创作人员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于是在看样片时,邀请朴老和夫人在中影公司小礼堂观摩。片子很感人,朴老看得也很认真,尤其对影片中饰演中国母亲的演员赞不绝口。

在我跟随朴老的十年中,印象中他只看过两次电影。一次是《清凉寺的钟声》;还有一次是在全国政协礼堂看电影《周恩来》。影片中周总理在“文革”逆境中一幕幕逼真的情节,把朴老带回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勾起他的共鸣。坐在后排的朴老不时在轻轻地抽泣。我知道,周总理在“文革”中保护过朴老,使他免遭造反派的迫害。在回家的路上,朴老自言自语地说:“总理,好人啊……”

(本文作者景伟为赵朴初秘书)

行书自作诗(一九九七年)书法遥承王右军,诗风堪比管夫人。因缘翰墨千秋业,轻暖衣裳万里情。闻道巴黎多雅士,看将尺椟重文林。明珠仙露清新笔,远播吾邦友好声。品湘夫人诗书并妙,承赠佳章兼之美服,敬赋以为谢。公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赵朴初时年九十有一。

行书辛弃疾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稼轩元夕词,录奉牧之同志雅玩即希正腕。赵朴初。

行书自作诗(一九七九年)

不识庐山真面目,几多幽谷晴峰。只缘身在此山中,峰头刚一唱,谷底坠千重。度尽劫波才不减,诗心铁壁能通。莫将此道比雕虫,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临江仙。奉题李锐同志龙胆紫集。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赵朴初。

行书自度曲(一九九七年)

香港回归,书林则徐销鸦片词,以志吾民志业之竟成,并和作一首。林词调寄高阳台,此则为自度曲也。微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向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腾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下片首二句谓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之构想。清末黄遵宪到香港诗: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仍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朴初时年九十有一。

行书华严经偈(一九九七年)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偈。演峰法师清鉴。丁丑夏,赵朴初。

行书自作诗(一九九八年)

久病多闲但咏花,随缘随喜遣生涯。梦教天女神州绕,国色天香雨万家。戊寅正月十二日,开翁。

行书自作诗

菩提圣树有孙枝,想见如来悟道时。愿住世间长护法,百千万劫以为期。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有菩提树一株,印度故总理所赠,菩提道场圣树之苗裔也。赵朴初。

行书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赵朴初。

行书自作诗(一九七六年)

闻党中央关于建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纪念堂及出版选集、筹备出版全集决定,喜赋。欣闻瞻圣待堂成,更喜传经出版新。日永中天昭广宇,文腾剑气净妖氛。绍隆旷古千秋业,振奋寰瀛亿众心。试听欢呼来八表,极天星绕华山尊。一九七六年十月。朴初。

行书佛教法语(一九九七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一年佛吉祥日。赵朴初。

行书陈曾寿诗(一九九六年)

为爱冬郎绝妙词,平生不薄晚唐诗。一枝一影灯前看,正是秋花秋露时。苍虬诗录似建民同志雅玩。赵朴初时年九十。

行书贝多芬语(一九八六年)

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贝多芬。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七日书。

节临书谱

行书五言联

因缘起南海,眷属是莲花。子平、诗醒世讲嘉礼。赵朴初敬撰贺并书。

行书八言联

行书八言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马一浮先生书赠周恩来总理联,今遗失,因补书之。赵朴初。 hTCgmZjg9Ptdk83DZuaBS4sqciSVbo+C4sPj5/NQh/3Cprtzubdoez+yi1hbrM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