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画像中的孝行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行母题”,一类是“泛化母题”。前者依照故事情节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侍亲、祭亲、谏亲、葬亲、护亲等五大类。侍亲故事有董永、老莱子、伯榆、邢渠、赵徇等;祭亲故事有丁兰刻木事亲和金日拜母等;谏亲故事有闵子骞、孝孙原毂等;葬亲故事主要有孝乌等;护亲故事主要有魏汤等。后者则突破了传统的对父母的小孝,转而成为对家庭成员、对社会、对社稷的大孝。曾母投杼和李善故事体现了对君主和主人的“孝忠”,朱明孝行故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孝悌”,三州孝人、羊公故事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孝义”。汉代统治者利用“孝”的“泛化”,不仅维护了家庭和宗族的稳定性,还把“孝”成功移为了忠君思想的工具。
【关键词】汉画像石 孝行图 孝子传 母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孝子故事是汉画像石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汉画像中孝行图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大多是对孝子故事个案的图像解释
,也有一些硕博士论文
,但总体研究较浅。国外研究者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如巫鸿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对武梁祠中的孝行故事进行了详细研究
。另一位较为重要的研究者是日本学者黑田彰,他发现了在中国散佚已久,但在日本尚有存留善本的《孝子传》,并以此为基础对汉代画像石、壁画墓中的孝子故事图像,尤其以和林格尔壁画墓为核心展开了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全面和细致。
但客观上说,学者对于孝行图的故事文本考证较多,而基于“孝”文化本身的研究较少。对汉画中的孝行故事在汉代社会中的作用论述不多。
每一种艺术图像都有最基本的母题意义。汉代艺术家们在运用画像石中的母题时往往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或价值认知,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认知。画像石孝行图的叙事体现了“孝”之行为,如供养、顺从、愉悦、劝谏血亲等行为,这些母题阐发了“孝养”“孝敬”“孝悦”“孝顺”“孝谏”等“孝行”主题。孝行母题的变异也影响到了主题的变化,使得孝行范围的扩大化,出现了“孝忠”“孝悌”“孝义”等亚主题,成为“孝”行为主题的延伸或变迁。本文将主要从考古材料出发,对汉画像石孝行图的“通行母题”和“泛化母题”分类展开讨论,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汉画像中的孝行图“通行母题”主要指孝子对父母亲的直接孝行,依照故事情节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侍亲、祭亲、谏亲、葬亲、护亲等五大类。详见以下分析。
侍亲,即侍奉老人。侍亲题材在汉画像的孝行图中最为常见,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主要有董永、老莱子、伯榆、邢渠、赵徇等,在各类孝行故事中比例最高。
1.董永侍父图
“董永侍父”在汉代画像石上出现的较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主要出现在山东武梁祠、大汶口画像石墓、四川乐山柿子湾一号崖墓、渠县沈府君阙、渠县蒲家湾无名阙和乐山麻浩一号墓中。不同地方的图像母题虽然有细微区别,但是绝大多数具有相似性,几乎都是由董永、董永父亲、一棵树、耕作的工具、推车组成。区别仅为有的图像中有几棵像麦穗的植物,想必是为了更细致地表现董永在田里劳作的场景;有的图像中树枝上挂着罐。具体来看,山东嘉祥武梁祠中的画像石“董永孝行”图的榜题明确地交代了图像中人物的身份:董永、董永父亲,并且点明孝行图主题——董永在侍候父亲。
图1 武梁祠“董永侍父”
图2 大汶口墓前室西壁横额画像“董永侍父图”
武梁祠中“董永侍父”孝行图画面右侧人物通过榜题“永父”可以得知是董永父亲,他坐在一棵树下的推车前,左手握着一支顶端装饰一只鸟的手杖(极似鸠杖),重心向前,伸出右手,像是在与儿子说话,车上有一器皿,像是水罐,也可能是装食物的盛具,应是为父亲准备的解渴用水或是充饥的食物。(图1)画面的左侧从榜题“董永千乘人也”上看即董永,董永手握着一根形似锄头的农具,回头望向父亲,与其父形成交谈的态势,像是在询问父亲有没有什么需要。这幅图像简单地通过刻画树木这一母题表现出户外环境,用推车、鸠杖体现董永父亲年事已高的事实,锄头说明董永是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来赡养老父,并用器皿来突出董永在物质上的细心准备,又用回头交谈的动作突出其对父亲进行精神上的关怀。在这幅面积不大、构图简单、画面简略的孝行图中,把“董永侍父”文本中的母题——“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即董永努力地耕作,用车将父亲载到身边,随时供奉这一情节生动详细地刻画出来。
山东泰安大汶口画像石墓中的“董永孝行画像石”的母题,与武梁祠中“董永孝行图”极其相似,刻绘的也是董永回头与父亲相对说话情节,表现其在干活时也时刻关心自己的父亲。(图2)泰安大汶口画像石墓中的“董永孝行画像石”的母题均为董永、董永父、推车、树木、农具,不同的是比武梁祠中的“董永侍父”图多出几株庄稼,还有三个共同劳作的人。整幅画面的造型更为粗略,如推车的轮子不似武梁祠“董永侍父”图中刻有轮毂的样式,而是简单地刻成圆饼形;图中也没有像水罐、盛具形的物品;董永和他父亲的位置也与在武梁祠画像上的位置调换了;董永正在使用锄头状的工具,也比在武梁祠画像中的长了许多。
四川地区特别流行“董永孝行图”画像石,不仅数量多,载体也比较丰富,不仅在墓葬中,还在石阙上,且图像母题极其相似,主要有树木、推车、董永父亲、董永、农具、器皿等要素。(图3)由此可知,董永孝行图画像石在四川地区的统一性。渠县蒲家湾无铭阙画面左侧刻绘有一棵树,推车停放在这棵树下,器皿的位置和在武梁祠的董永孝行图的位置一样,都是挂在树上,推车上承载着董永的父亲,董永手持农具站立,与父亲相对,像是在询问父亲的感受。
最早关于董永孝行的文本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刘向《孝子传》
,但该文本只是在前几句中体现了董永在父亲去世后的卖身葬父孝行,没有具体描述董永于父亲在世时的孝行,与汉代画像石“董永孝行图”中描绘的场景对应不上。干宝《搜神记》中,与刘向《孝子传》同样记载了董永遇仙的故事,出现了与汉画像石董永故事的榜题相对应的文本:“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文本中,“汉,董永,千乘人”不仅与武梁祠“董永孝行图”画像石的榜题相一致,也与刘向《孝子传》中的记载相同,怀疑有着共同的出处。“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这句话点明了汉代“董永孝行图”画像石的母题中,董永手握农具进行农业活动和董永父亲坐在董永旁边推车上,与干宝《搜神记》的相关文本一致。
图3 渠县蒲家湾无铭阙“董永侍父图”
图4 武梁祠“老莱子娱亲”
图5 武氏祠前石室东壁下石画像“老莱子娱亲”
另外一篇文本中也有董永耕作供养老父的记载,这一文本在曹植的《灵芝篇》中:“……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干宝的《搜神记》和曹植的《灵芝篇》中的文本母题之“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和“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与汉代“董永孝行图”画像石的母题极其对应:董永手握长条形物品,很像耕作用的锄头,大树作为母题元素,点明了董永侍父这一孝行发生在野外,特别是大汶口的《董永侍父》孝行图中,出现庄稼的母题元素,更是明确清晰地表现了董永正在耕作的“肆力田亩”场景。几乎每一幅《董永侍父》孝行图中都刻画出董永父亲坐在带轮的车上。其中武梁祠中的《董永侍父》孝行图中董永父亲手中持有鸠杖,这在汉代是7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使用的手杖,表现出董永父亲年事已高。
2.老莱子娱亲图
在武梁祠、武氏祠前石室东壁、乐山柿子湾一号崖墓和浙江海宁汉代石墓中都有老莱子娱亲的画像。在汉画像孝行图中老莱子出现次数较多,其中武梁祠画像石孝行图中的老莱子娱亲情节最为生动,榜题详细,主要母题就是老莱子双亲和老莱子夫妻四人,父母坐在帷幕床榻之上,他们手指跌倒地上的老莱子相视而笑,妻子端着果盘伺候在他们旁边,榜题与师觉授的《孝子传》内容多有重合,也更加说明了图像画面的内容。(图4)
武氏祠里面的老莱子画像与武梁祠极为相似,不过少了妻子这一母题形象,榜题也相对简单了许多,画面略有不同,居画面右边的老莱子准备拿取盘中的饭食,居画面左边的父母边指着儿子边开心地笑谈,画面温馨、和谐。(图5)
四川乐山柿子湾中画像石中的老莱子画像模糊不清,画面内容更为简单抽象。(图6)但是老莱子极力娱亲的情景依然感人至深,就像师觉授《孝子传》记载中的“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那样。
老莱子母题中最为特殊的一例是浙江海宁长安镇汉画像石墓前室北壁北八的图像(图7),该“老莱子娱亲”图像中的老人一改其他几例中的坐姿为站姿,而老莱子似在跳舞娱亲。跳舞娱亲在“老莱子娱亲”故事的文本中几乎不见。师觉授的《孝子传》:“老莱子,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常著斑湖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孩子之心矣。”
3.韩伯瑜孝行图
韩伯瑜悲亲画像石见于武梁祠、武氏祠前室、开封白沙镇汉画像石墓、乐山柿子湾一号崖墓这五处。这几处画像伯瑜有柏榆、伯游、伯臾和伯禽等称呼,虽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名字的变化,但是悲亲情节却保持高度一致,武梁祠画像与榜题最为典型与详细。图中的成年伯瑜跪地掩面而泣,左边佝偻着身体的母亲一手持拐杖,一手指着伯瑜。榜题写道:“伯榆伤亲年老,气力稍衰,笞之不痛,心怀楚悲。”完全吻合于刘向《说苑》中的记载。(图8)
图6 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老莱子娱亲”
图7 “老莱子娱亲”摹本 浙江海宁画像石墓前室北壁北八图像
图8 武梁祠“伯瑜悲亲”
图9 武氏祠前石室东壁下石画像“伯瑜悲亲”
图10 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伯瑜悲亲”
图11 伯瑜悲亲画像石拓片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武氏祠伯瑜悲亲画像与武梁祠的大致相同,人物除了动作稍有异动其他没有变化,不再哭泣的伯瑜依然跪在地上抬头好像在对母亲说话,而伯瑜母亲却在伸手示意伯瑜起来。(图9)
从中不难发现武氏祠和武梁祠中的伯瑜画像虽都是悲亲情节,呈现出来的时间差让画面构图不完全一致,武梁祠中的伯瑜因老母笞之不痛而正哭泣,而武氏祠前中的伯瑜母亲知道儿子心疼自己而示意他起来,从而大大丰富了伯瑜悲亲的内容情节,画工们在创作时为避免画面重复而稍作细微改动。乐山柿子湾伯瑜悲亲画像和武梁祠中的画面几乎相同,只是画面布局相反。(图10)
开封白沙镇汉画像石墓出土的“伯瑜悲亲”孝行图中,伯瑜母身体直立拄着拐杖,伯瑜跪在母亲身边,双手举在眉心处,似在掩面哭泣。(图11)
汉代韩伯瑜“悲亲”故事感人至深,榆母因为家教严厉,经常因儿子范错就会鞭笞暴揍一顿,而伯瑜常常挨打时面含微笑。到后来因为榆母年老力衰,鞭打儿子伯瑜时,儿子再也感觉不到一点疼痛了,因之心怀悲痛。伯瑜悲亲的故事其实就是《论语》所记载的孟子问孝时孔子的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伯瑜悲亲故事在《说苑》中作“伯俞泣杖”,教育子女一定要时刻关心父母身体健康状况,伯瑜悲亲的孝子画像也是对子女孝顺父母的一种要求。其中武梁祠孝行图表现得更加详细,其榜题也是对《说苑》中伯瑜悲亲故事的概括。汉代伯瑜悲亲画像多处见到,尽管人物名字叫法不同,但画面内容大都一致。伯瑜悲亲孝行图故事彰显了汉代孝行的典型性,这也是伯瑜悲亲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千古之因,更是被刻画于墓室壁画之缘。汉代父母随便打骂子女是一种天经地义之事,子女年龄再大也可以被父母杖责,作为子女不能躲避,否则视为不孝。但孔子认为“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的做法,不会因“身死而陷父与不义”,这才是一种大孝行为。在武梁祠画像石中就有一幅画面简单的孝行图。
4.邢渠孝行图
邢渠画像石孝行图母题主要有邢渠、父亲和妻子三个,有的只有父子二人。在汉代画像石孝行图中邢渠出现次数最多,哺父情节唯一,流行之广,在武梁祠、武氏祠、泰安大汶口和幵封白沙镇等汉画像石孝行图中均有。武梁祠中的邢渠哺父图,邢渠和父亲居于亭子内,有两个榜题,画面主要展现了邢渠跪坐在地上,上身前倾,右手拿着筷子做夹菜状,其父对着邢渠,亦身体前倾,似要吃饭。此画像石将邢渠对父的一片赤诚孝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2)
图12 武梁祠“邢渠哺父”
图13 武氏祠左右室后壁小龛西壁画像“邢渠哺父”
图14 邢渠哺父 武氏祠前石室后壁小龛东壁画像
图15 邢渠哺父图 大汶口墓前室西壁横额画
图16 武梁祠“赵徇哺父”
图17 武梁祠“丁兰侍木人”
武氏祠中的邢渠孝行图像简单到只有父子,无背景和榜题,与武梁祠比较,父子两人之上置换了一下位置,两幅图也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武梁祠中表现的是邢渠先自己嚼碎食物之后再喂其父,而武氏祠中的邢渠把嚼好的饭给父亲吃。(图13)
在武氏祠还有一幅多了邢渠妻子的孝行图,妻子双手捧碗,邢渠用勺子给父亲喂饭。背景中的帷幔显示出环境应为室内。(图14)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室门楣上,也有一幅与武氏祠中的邢渠哺父情节画像极为相似,画面内容简单,只有两人无背景。(图15)
值得一提的是,孝子给老父亲喂食的孝行图还有“赵徇哺父”画像石,与“邢渠哺父”图像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赵徇是站立的姿态,邢渠几乎都是跪姿。相比较而言,这与赵徇尚且年幼,身高较矮有密切关系。(图16)
这些图像与文献记载的内容非常吻合,晋代萧广济所编《孝子传》现已不传,《太平御览》卷四记载了其故事。
在师觉授《孝子传》中,有赵徇哺父的故事:“赵狗(徇),幼有孝性。年五六岁时得甘美之物,未尝敢独食,必先以哺父。父出,必待还而后食。过时不还,则倚门啼以候父。至数年,父没。狗(徇)思慕羸悴(瘦弱),不异成人。哭泣哀号,居于冢侧。乡族嗟叹名闻流著。汉安帝时,官至侍中。”
“侍亲”是对在世父母的供养,而汉画像孝行故事中的另一类“祭亲”,则是对亡父亡母的祭祀和回忆,同样属于比较常见和流行的题材。主要有丁兰刻木事亲和金日拜母等。
1.丁兰刻木事亲图
丁兰是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常见母题之一,武梁祠、武氏祠和开封白沙镇墓等处均有发现。不同地方画像石孝行图中的丁兰母题有所区别,情节也有所不同。武梁祠中丁兰事木图榜题概括的丁兰故事内容与孙盛《逸人传》中的记载非常吻合。在古代像丁兰这种把死去的双亲当做活人一样去尊敬和有事必请示的真不多见,丁兰把双亲刻成木人每天问候请示有加,实属难得。在武梁祠《丁兰事木人》图像中,丁兰父亲的木人形象,用区别于其他真人形象的圆形堆叠成,只有头部保留了真人的特征。木头人父亲画在左边,右边跪着丁兰在双手作揖,仿佛在向父亲请示什么,这与榜题的“报”字相契合,疑似丁兰妻子的人物毕恭毕敬地跪在丁兰身后。(图17)
图18 武氏祠左右室后壁小龛西壁画像“丁兰侍木人”
图19 武氏祠前石室后壁小龛东壁画像“丁兰侍木人”
图20 武梁祠“金日拜母”
图21 曹操墓被盗画像石“金日拜母”
图22 武梁祠“闵子骞御车失棰”
图23 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 闵子骞御车失棰
在武氏祠左右室后壁小龛西壁画像中的丁兰孝行图中少了丁兰妻子和榜题,人物形象与武梁祠中的画像完全一致,只是木人用弯曲的圆弧线表示雕刻的人形,形象也稍微抽象一些。(图18)
武氏祠前石室后壁小龛东壁画像中的丁兰拜木人中的木人形象最为抽象,不再具有形象的头部,而是整体像是堆砌在一起的人形。河南开封白沙镇出土的丁兰拜木人画像石亦如此。(图19)
丁兰刻木事亲的行孝故事也有不同版本,在曹植的《灵芝篇》、无名氏的《孝子传》和孙胜《逸人传》中都有记载。汉代丁兰故事被收录于《太平御览》中:“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妻借。看兰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疾来,甜骂木人,杖击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怿,乃问其妻,具以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兰辞木人去。木人见之,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象于云台也。”
2.金日拜母图
汉代金日孝行故事图像出现在武梁祠中,内容以拜像为主,令人遗憾的是武梁祠中金日图像已损毁得面目全非,唯一剩下的一座建筑物和跪拜的金日形象也模糊不清,榜题为“骑都尉”,根据榜题“休屠像”可知金日在跪拜其父而非史籍中记载其母。(图20)
据班固《汉书》记载:“日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每见画常拜,郷之涕泣,然后乃去。”
金日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初在黄门养马,后被汉武帝任命为骑都尉。汉武帝为了褒奖贤惠有才干的金日母亲阏氏教子有方,待其去世之后汉武帝昭告画师画其像于甘泉宫,以供世人瞻仰和学习,而孝子金日也经常到甘泉宫拜母亲画像,寄托哀思,常常对着画像流着眼泪泣不成声,拜毕而去。作为匈奴这一少数民族的大孝子却得到了汉室的尊重和宣扬,实为难得,金日孝行故事被刻在墓葬建筑上得以流传,可见汉代对于孝道思想的宣传多么重视,其孝道思想影响之广泛和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浒副教授从胡人图像视角出发,考证出曹操墓中被盗画像石中也有金日拜母的图像,其母亲为一头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系近年曹操墓考古的重要发现。
(图21)
除了侍亲和祭亲外,对亲人不良行为的规劝也是汉画像中孝行图的一个重要分类,这里称之为谏亲。主要有闵子骞故事、孝孙原毂故事。
1.闵子骞孝行图
在武梁祠、武氏祠(前石室东壁)、河南开封白沙镇墓、四川乐山柿子湾一号崖墓等处,都有闵子骞孝行图。武梁祠西壁的闵子骞孝行图紧挨曾子孝行图左边,由一辆马车和三个主要人物构成。从榜题中可推断闵子骞跪在马车后,手似拉着父亲,其父坐在马车上,转过身来对着闵子骞,一手搭在他的肩上,图像的右边,也就是马车前一人身材瘦小,明显是个孩子,即闵子骞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似乎一手牵着马缰,回头看着父亲和哥哥。(图22)
图24 河南开封白沙镇 闵子骞御车失棰画像石拓片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图25 武梁祠“孝孙原毂”
图26 四川乐山柿子湾汉墓“孝孙原毂”
图27 河南开封白沙镇 孝孙原毂 画像石拓片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画像石中的“闵子骞御车失棰”画像与武梁祠的此图相似,只是马车后的一人应是闵子骞的父亲,是站姿,此人身后有一跪着的人物应是闵子骞在磕头相劝。(图23)
河南开封白沙镇出土的该图像,多出“后母”形象,更加详细完整地表达了“闵子骞劝谏父亲勿弃后母”的情节。(图24)
图像需要结合文献记载才能了解其传达的故事内容。根据图像和榜题我们可以推知,这幅画像刻画的是闵子骞父亲知道后母虐待闵子骞,只给他穿不暖衣服的真相后“将欲遣妻”,闵子骞跪在地上恳请父亲不要驱赶后母的情景。孔子曾经也赞闵子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引用了这句话,刘向在《说苑》中也提到闵子骞之孝故事。武梁祠闵子骞御车失棰画像及其榜题是最早版本。“弟弟驱赶马车这一情节出现在师觉授的《孝子传》里,详细阐发了闵子骞御车的具体情节,体现了闵子骞疼爱弟弟的高尚德行,但《说苑》版本没有这个情节,这表明师觉授所做的增益,可能是根据东汉时有关闵子骞传说的版本,如武梁祠画像之例。”
也可能师觉授是根据汉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记载的。
2.孝孙原毂图
原毂孝行图画像石母题展示的原毂劝谏父母不要遗弃祖父的故事,在武梁祠等地发现了五处,作为为人子的父母居然不如自己的儿子懂得孝道,把养育自己年迈力衰的亲生父亲准备遗弃深山老林,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丑恶行径,而自己的儿子原毂运用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说服了父母,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用自己的孝道榜样才能收获将来的老有所养。在这幅画像石中主要展现了在遗弃老父之后,父母准备返家之时,原毂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启悟父母的所作所为将来会遭到报应,从而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终于使得他们非但没有遗弃老父,反而更加孝敬赡养老人了。(图25)
孝行图母题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启迪意义却很深刻。劝谏孝行母题在画像石故事中并不多见,这幅原毂孝行图母题意义深远而重大,谆谆告诫那些不肖子孙的所作所为都会自食恶果的。四川乐山柿子湾的原毂孝行图与武梁祠大致相仿,只是构图上和人物造型略有不同。(图26)
二者画面图式呈相反状态,低头坐在地上的祖父更加瘦小、可怜、凄惨,也说明了平时他的儿与媳虐待他的程度,武梁祠中的祖父好歹还有衣帽。由于四川远离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带,封闭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画面形象更加质朴率真。
河南开封白沙镇孝孙原毂画像石的细节更加丰富,构图与武梁祠同,担载原毂爷爷的舆也更加的真实,原毂呈顾盼的姿态。(图27)孝孙原毂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引无名氏《孝子传》。
图28 武梁祠“孝乌”
图29 武梁祠“魏汤护父”
图30 武梁祠“曾母投杼”
葬亲故事在汉画中较少,主要有孝乌“葬亲”图像。孝乌孝行图母题展示的是孝行感天动地“精卫填海”似的神话故事。作为颜乌这种大孝子,他能够利用自己单薄的体力亲自掘土埋葬父亲,在他实在难以完成的筑墓这一艰巨任务之下,依然坚守着自己亲手埋葬的信念,最终感动了成千上万只乌鸟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夙愿,这些乌鹊利用自己的小小的力量帮助颜乌完成了艰巨的埋葬任务,但是因为这些乌鹊多次反复运用嘴衔土造成了乌嘴流血,泥块都被血色染红了。(图28)
于是颜乌所处的该县为宣扬这种孝道精神和答谢乌鹊,把县名改为了乌阳县,王莽篡位该朝之时又把乌阳县改为乌者县。颜乌孝行图母题在武梁祠与和林格尔墓室中都有发现。画面中有一只大乌鹊栖息在一棵大树上,榜题为“孝乌”。日本京都大学所藏《孝子传》中有“颜乌者,东阳人也。父死,葬送躬自,负直筑墓,不加他力。于时其功难成,精信有感,乌鸟数千,衔块加填,墓忽成。尔乃乌口流血,块皆染血。以是为县名,曰乌阳县。王莽之时,改为乌者县也”
的记载。
护亲故事在汉画中同样不多,主要有魏汤孝行图。作为魏汤孝行图像母题,主要体现了有仇必报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中国俗语。中国人还是比较嫉恶如仇的,作为市南恶少依仗权势可以任意剥夺他人的财物,见到自己喜欢的刀剑就想据为己有,魏汤父子无论如何求情都无济于事,还是被恶少抢走了宝剑。而作为汉代社会重视孝道的少年魏汤自然不会放过惩罚恶少的任何机会,只是那时要求在复仇时不能给家人父母带来灾难,所以魏汤隐忍了十年,终于在其父过世之后手刃了恶少为父报仇雪恨。魏汤为父报仇的行为在当时被世人所认可。在武梁祠画像石中就有展现恶少霸占魏父宝剑的情景,画面左侧站立一位身材高大手拿宝剑的恶少年,中间跪着的魏汤双手合十,向恶少作揖请求不要拿走宝剑,魏汤之后的父亲也在跪着恳求放过他们父子,然而恶少不为所动,画面情节非常生动。(图29)
在萧广济《孝子传》中记载了魏汤年少失母和尽孝养父的故事,也记载了画像石中的故事情节。《太平御览》中有关于“魏汤,少失母,独与父居邑,养蒸蒸,尽于孝道。父有所服刀戟,市南少年欲得之……汤乃杀少年,段其头以谢父墓焉”
的记载。
综上,我们发现,汉代画像石中的孝行图蕴含着深厚的教化功能,彰显出生者的孝德功能和标榜死者的孝德功能。汉代人物雕刻因具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宣传教化功能而诞生,汉代画像石孝行图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从画像石图像和榜题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盛行的孝道思想观念,墓主人想利用画像石来宣传孝道的同时,也彰显本族的家风和繁荣,为子孙后代宣扬其家族的荣耀和子孙绵延不绝的繁衍,也更是运用自己的孝道行为给子孙后代树立楷模。由于汉代统治阶级想通过“移孝作忠”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统治,因此也就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镌刻在永恒的画像石中。
除了上述直接表现孝子对父母行孝的通用母题外,汉画像孝行图中还有一些特殊母题,将孝行故事泛化,传递了孝忠、孝悌和孝义等儒家主流思想。
图31 武梁祠“李善故事”
图32 武梁祠“朱明孝行”
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行闻名天下。刻画曾子孝行的画像石仅见于武梁祠。武梁祠建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三十里的武宅山下。其中的曾子孝行图像是孝行系列图像中的一个,位于武梁祠西壁首位,图像清晰,榜题清楚。根据榜题:“馋(言)三至,慈母投杼”,这幅图像主要刻画的是“曾母投杼”的典故。从榜题、画面的描绘和文献对照,可知右面是曾子的慈母坐在织布机前面,转身向后,两个人物的中间疑似有一长方形物品为掉落的织布梭子,这正是曾母因三次被告知儿子杀人而恐惧,吓得把织布梭子都从手中掉落下来,即“母惧,投杼”的画面。左面一人跪在地上面向曾母,应该是向曾母报告曾子杀人的人。(图30)
从画像石的榜题与画面的描绘来看,故事内容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曾子至孝”见于《战国策》和《史记》记载:内容大致相同,甚至司马迁直接把《战国策》“曾母投杼”的历史典故抄入《史记》之中。“曾母投杼”典故最早记载曾见于《战国策》卷四“秦二”中,讲的是有一位和曾子同名的人因为杀了人,就有人告诉曾母说你儿子曾子杀人了,曾母说我儿子不可能杀人,说完不再理睬报信之人,依然泰然自若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过来报信说曾子杀人了,曾母依然泰然自若地织布,不理会来人。令人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报告说曾子的确杀人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曾母再也坐不住了,吓得扔下织布梭子翻墙而逃。这与《史记》中的记载相同:“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
凭借着曾母平时对儿子贤德的了解和信任,按说不会出现第三次就不信任这种情况的,但是三人都同时来通报儿子杀人的事件,不得不令曾母产生疑虑之心而失去信心。根据榜题“馋(言)三至,慈母投杼”,这幅图像主要刻画的是“曾母投杼”的典故。由此可见,谎话说的人多了也会让人信的,这则故事在汉代流传甚广。
值得注意的是,曾子虽然是著名的孝子,但这则故事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曾子的孝行。我们认为,故事的讲述者,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甘茂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传递了“以孝寓忠”的思想。据《战国策》记载,甘茂是在征讨韩国的宜阳时,怕有人向秦王进献谗言,而向秦王讲述了“曾母投杼”的故事,寓意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向秦王表达自己的忠心,其中蕴含了“以孝寓忠”的大道理。
在武梁祠中有李善孝行图画像石,其榜题为“李氏遗孤”“忠孝李善”。这幅孝行图画像石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孝了,而是歌颂忠诚这种美好的品质。作为忠实的李家仆人李善因自己的不二忠诚,不仅保护与养大了主人遗留下来的孤儿,更为重要的是还把幼儿培育成人才,自己替冤死的主人还报仇雪恨了,这种忠孝行为和思想的确值得当时统治阶级所宣扬。武梁祠中的李善孝行图形象已经残破不全,图像比较模糊不清,根据复原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武梁祠画像石所展示的情景:画面展示了一个恶女仆看到主人家破人亡时想图财害命,她正在把竹篮中的婴儿往外拉,而图像左方的李善在向婴儿跪拜。(图31)
从此可以判断武梁祠画像石中一幅榜题为“李氏遗孤”和“忠孝李善”就是李善效忠主人的故事。李善照顾李氏遗孤的忠诚故事在《后汉书·李善传》中有记载。
《说文》云:“悌,善兄弟也。”在武梁祠画像中,着重描绘“悌”主题的画像石有榜题“朱明”“朱明弟”“朱明儿”和“朱明妻”。画面上朱明弟弟站在右边,妻子和儿子站在左边,其子拉着其妻之手,似乎哀求母亲不要离去,画面展示的是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朱明认为妻子是他姓,可以离去,但是弟弟是自己的亲骨肉不能舍弃。(图32)
《吴地记》中记载朱明的故事
,但其故事情节没有完全在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画出来,如画面中只有其妻儿,并没有其弟媳。京都大学藏《孝子传》记载的内容与《吴地记》也有些出入,不过它为武梁祠画像提供了最确切的文献根据:“朱明者,东都人也。有兄弟二人。父母没后,不久分财,各得百万。其弟骄慢,早尽己分。就兄吃求,兄恒与之。如之数度,其妇忿怒,打骂小郎。明闻之,曰:汝,他姓。他是吾骨肉也。四海之女皆可为妇。骨肉之复不可得。遂追其妇,永不相见也。”
从第一处记载内容不难看出朱明对一娘同胞的弟弟是如此仁慈宽厚,弟与弟媳故意找借口闹着要平分家产,朱明深知其意,还是将除了空荡荡的宅院之外的所有家产一并送给了弟弟。也许是仁心宅厚感动了上天,居然分过家产之后一阵狂风骤雨又把弟弟所有的家产刮回到哥哥朱明家中,弟弟与弟媳才深感自己的德薄不能载物而羞辱自尽。朱明也最终没有要这些家财,竟把家宅作为寺院而舍弃。从第二处记载内容版本来看更符合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画的内容。
图33 武梁祠“三州孝人”
图34 武梁祠“义浆羊公”
在武梁祠画像石中有一幅“三州孝人”孝行图,榜题为:“三州(孝)人也”。京都大学藏《孝子传》里记载的故事具有相似的情节。武梁祠画像描绘了站在右边的人面对正在拜见他的两个人,所表现的应该是三位陌生人互相认做父亲和儿子的情节,作为三位素不相识之人能够通过偶遇成为父子也实属难得,尤其难得的是两位义子能够对年长的义父唯命是从更是少有。(图33)
三州孝人母题在萧广济《孝子传》也有记载:“三州孝人者,各一州人,皆孤单茕独。三人间会树下息,因相访问。老者曰:‘宁可合为断金之业邪?’一人曰:‘诺。’即相约为父子。因命二人于大泽中作舍,且欲成。父曰:‘此不如河边。’二人曰:‘诺。’河边舍几成,父曰,‘又不如河中。’二人复填河,二旬不立。有一书生过之,为缚两土肫投河中。会父往,呼止之曰:‘尝见河可填耶?观汝行尔。’相将而去。明日俱至河边,望见河中土高丈余。”
武梁祠中有一幅有关羊公义举画像石,榜题为“义浆羊公”“乞浆者”。图中羊公以传统的姿势坐在右边,正在把或许是一杯水的东西递给站在左边的男人。两个人中间是一只盛放浆水的瓮,上面放了一把勺子。左边是伸手接浆水的男性。(图34)
义浆羊公故事母题始见于晋代干宝《搜神记》。
故事讲的是汉代著名孝子宰相羊公,曾经为方便过路行人渴饮而专门在路旁设义浆,此义举一做就是三年不间断,感动仙人,给羊公石子种下生美玉,因之得到了富贵与娇妻,并生了十个有才干的儿子,其本人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为宰相。
综上,我们认为孝行图表现的不仅是庶民的孝养行为,还包括统治者所期望的向上级阶层的孝忠、孝悌、孝义等泛化孝行的视觉传达。画像石孝行图虽然主要体现的是庶民阶层一般意义上的孝养主题,但也有孝与其他美德的结合。比如朱明孝悌行为不同于通常概念里的弟对哥的绝对服从,而是强调了兄对弟的“顺”;再如彼此陌生的三个人相遇之后结为父子关系的三州孝人的孝义行为;还有李善竭尽所能保护幼主和为主人伸冤昭雪的孝忠行为,等等。尤其统治者注重下层劳动人民的最为朴素的孝养行为,提倡举孝廉就是为了鼓励人人都能尽孝道,反映了汉代统治阶级之所以大力宣传和提倡孝道的最终目的,就是“由孝到忠”以孝治天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美德的国度,孝既是中华民族的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更是儒家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孝道因为封建统治的“万世之纲纪”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与弘扬,这也是我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尤其两汉统治者利用孝道伦理工具移孝作忠,加强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其中两汉流行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孝行图,就是汉代利用各种图像进行孝道宣传和教化的最佳证明。
《孝子传》在国内虽已不传,但在日本尚有善本存留,使我们可以将汉画故事同《孝子传》文本对读。我们发现,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的判定主要还是依靠榜题。如果没有榜题,很难判定故事的内容。故事图像的要素主要由人物、环境、道具等构成,不同的人物孝行方式几乎不同,并用树木、庄稼、帷幔等表现室内、室外,还用道具来突出叙事情节。这些孝子故事母题,在汉代画像石中均多次出现,有些母题,如董永侍父,反复出现有十次之多。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汉画像中的孝行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行母题”,一类是“泛化母题”。前者依照故事情节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侍亲、祭亲、谏亲、葬亲、护亲等五大类。侍亲故事主要有董永、老莱子、伯榆、邢渠、赵徇等;祭亲故事有丁兰刻木事亲和金日拜母等;谏亲故事有闵子骞、孝孙原毂等;葬亲故事主要有孝乌等;护亲故事主要有魏汤等。后者则突破了传统孝子对父母的小孝,转而成为对家庭成员,对社会,甚至对社稷的大孝。如曾母投杼故事体现了对君主的“孝忠”,李善孝行故事表现了对主人的“孝忠”,朱明孝行故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孝悌”,而三州孝人、羊公故事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孝义”。汉代统治者利用“孝”的“泛化”,不仅维护了家庭和宗族的稳定性,还把“孝”成功地移为了忠君思想的工具。这也是汉画像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与政治成功结合的一个个案。
张扬(1985—),女,汉,江苏徐州人,艺术学博士,现任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文化厅文化科研课题“国际视野下大运河江苏沿线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研究”(18YB23)阶段性成果。
(栏目编辑 朱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