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艺术中的莲花纹样从印度随着佛教的输入而传播过来,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源头的考证,无论从艺术或是历史和文化角度都值得关注。本文以古印度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为考查线索,希望能通过对古印度佛教造像莲花纹样图像的统计、整理,比较分析进一步引发相关问题的讨论,并对佛教艺术以及中印艺术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补充。
【关键词】古印度 佛教造像 莲花纹样
莲花纹样作为整个植物纹样史上很活跃的艺术符号,与佛教互相影响被广泛使用在佛教造像。本文采集的古印度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数据主要来自犍陀罗、秣菟罗和笈多造像,时间界定为公元7世纪前,即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中“造像”一词,指塑造的物体形象,用泥或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本文采用莲花纹样图像来源包括佛塔、佛足印(图1)、法轮、头光、背光、底座(图2)及边饰、柱基等。
有关犍陀罗地区佛教造像莲花纹样数据的采集,主要来自斯瓦特地区、白沙瓦地区和塔克西拉地区,数据来源为笔者田野考察,以及已出版的文献著述,如《印度的世界》 [1] 、Gandharan Art ⅡThe world of the Buddha [2] 、Indian Buddhist Art [3] 、《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 [4] 《美術にみる釈尊のあゆみ》 [5] 《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 [6] 《犍陀罗文明史》 [7] 《犍陀罗艺术探源》 [8] 《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 [9] 《悠久のシルクロード》 [10] 等,其中主要数据依据卡列宁 [11] 、菲利真齐、奥里威利、马歇尔 [12] 等学者在上述地区的考古发掘出土的一系列客观资料而非由果溯因的推测为依据展开的考证研究。
通过前述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中有关犍陀罗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的信息(表1),可以看到,犍陀罗地区以盛开莲花为主要表现考察对象中,从莲瓣层数、形状以及装饰等角度,可以进行有效地整理、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中又分为几个小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类,单层莲瓣,主要表现为只有一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四型:
Ⅰ圆瓣形莲瓣,单线表现为一个单独莲瓣的整体,无经脉装饰。
图1 佛足印莲花纹样,西克里遗址
图2 底座莲花纹样,犍陀罗地区
Ⅱ圆瓣形莲瓣,有叶经装饰,单线刻画将莲瓣分为两部分,多表现在佛教造像头光中,围绕头部周围以素面居多,偶有放射线形状表现。
表1 犍陀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数据示例表
表2 秣菟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数据示例表
图3 莲花纹样浮雕,斯瓦特遗址
图4 莲花纹样浮雕栏杆,sanghol 遗址
Ⅲ圆瓣形莲瓣,莲瓣单线表现瓣心有放射线装饰,从莲心圆形开始向花瓣四周呈放射线形状装饰。
Ⅳ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细节以表现有经脉装饰为主,偶有素面表现。
第二类,双层莲瓣,主要表现只有两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二型:
Ⅰ圆瓣型莲瓣,以外圈一层丰盈的圆形莲瓣为主要表现,内层表现为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
Ⅱ尖瓣型莲瓣,外层以单线或双线莲瓣边缘,有叶经装饰,外圈凸起,逐渐凹向内层,内层表现与外层同样,内部莲心以几何图形围绕素面圆形表现。(图3)
有关秣菟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的采集,主要来自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之间博物馆和田野考察,在地理位置上是靠近西北印度恒河流域的区域,这里曾是中国和西北印度古来交通的干线,从西海岸经由乌遮尼的贸易路线,亦在此地相会,秣菟罗的曾经重要性和繁荣可见一斑。 [13] 另有采集出版发表的图像信息集中在《犍陀罗艺术探源》《印度的世界》、Reflections of Indian Consciousness [14] 、New History of World Art(I) [15] 、Indian Buddhist Art以及Sanghol遗址浮雕栏杆(图4)。
通过表2中有关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的信息,从莲瓣层数这一角度进行整理、分类,分为两大类,其中又各分为几型,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类,单层莲瓣,主要表现只有一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五型:
Ⅰ圆瓣形莲瓣,莲瓣单线表现瓣心有放射线装饰,从莲心圆形开始向花瓣四周呈放射线形状装饰。
Ⅱ圆瓣形莲瓣,无叶经装饰,单线刻画将莲瓣分为两部分,多表现在佛教造像头光中,围绕头部周围以素面居多,偶有放射线形状表现。
Ⅲ尖瓣形莲瓣,单线表现为一个单独莲瓣的整体,莲瓣周围有小菱形装饰,内部无经脉装饰。
Ⅳ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莲瓣内部从莲心处呈放射状线形装饰,莲心有几何纹装饰,偶有素面表现。
Ⅴ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莲瓣内部呈菱形几何纹装饰,莲心呈圆形素面表现。
第二类,多层莲瓣,主要表现只有两层或多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四型:
Ⅰ圆瓣型莲瓣,以外圈一层丰盈的圆形莲瓣为主要表现,外圈有双线刻画和单线刻画之分,莲瓣内部多有叶经装饰,叶茎表现分为放射线、几何纹饰等多种表现,内层表现为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
Ⅱ尖瓣型莲瓣,外层以单线或双线莲瓣边缘,边缘饰有小叶瓣,莲瓣内部有叶经装饰,内部莲心以几何图形围绕素面圆形表现。
Ⅲ螺旋形几何莲瓣,外层以双线刻画螺旋形几何纹饰莲瓣,饰有叶脉,将莲瓣分为两半,中间莲心以逆向螺旋形线条和圆形素面莲心表现。
Ⅳ几何图案组合莲瓣,外层以几何图案(菱形/连珠纹/莲叶)组合多层莲瓣,莲心有米字放射线、乳钉纹、菱形、莲蓬等多种图案和几何纹饰表现,层次丰富,变化多样。
表3 笈多佛教造像莲花纹样数据示例表
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集中体现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标志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有关秣菟罗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的采集,主要来自笈多时期秣菟罗和萨尔纳特两大佛教美术中心,其中笔者田野考察拍摄的数据主要来自阿旃陀石窟,另有出版图像采集集中在《印度的世界》和Reflections of Indian Consciousness等文献资料。
通过表3中有关笈多时期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的数据,整理相关信息可以看到,笈多时期相比较犍陀罗和秣菟罗时期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的表现更为复杂,从莲瓣层数这一角度考察可以看到,笈多时期莲花纹样的层数以双层或多层表现为主,莲瓣多以叶脉装饰,分为两部分,也偶有素面表现,莲瓣有圆形和尖形之分,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圆形,多有几何纹周围装饰,整体表现为莲瓣、几何纹、连珠纹、乳钉纹等组合居多,相比较犍陀罗、秣菟罗时期莲花纹样更为复杂,组合和表现更为丰富。
由上述有关古印度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的图像特征的考察,综合古印度莲花纹样表现,可以看到贵霜时期犍陀罗、秣菟罗与笈多时期莲花纹样总体可以分为单层莲瓣和多层莲瓣两大类,其中又有着细微的变化,因考察数据中所列莲花纹样有部分无法确定具体纪年,所以不能够客观地依据时间分期进一步考证莲花纹样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相互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却能够从现有数据中发现整体面貌,具体表现如表4。
犍陀罗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的整体表现有单层与双层莲瓣两类,而极少有多层莲瓣表现,其中单层莲瓣形状又表现为圆形与尖形,细节变化又分为:1.圆形莲瓣较多表现为一个单独莲瓣的整体,无经脉装饰,多出现在佛教造像底座莲花纹饰;2.有叶脉装饰,单线刻画将莲瓣分为两部分,多表现在佛教造像头光中,围绕头部周围以素面居多,偶有放射线形状表现;3.莲瓣单线表现瓣心有放射线装饰,从莲心圆形开始向花瓣四周呈放射线形状装饰;4.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细节以表现有经脉装饰为主,偶有素面表现。
双层莲瓣主要表现只有两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二型:1.圆瓣型莲瓣,以外圈一层丰盈的圆形莲瓣为主要表现,内层表现为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2.尖瓣型莲瓣,外层以单线或双线莲瓣边缘,有叶经装饰,外圈凸起,逐渐凹向内层,内层表现与外层同样,内部莲心以几何图形围绕素面圆形表现。
表4 古印度佛教造像莲花纹样分类表
秣陀罗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的整体表现有单层与多层莲瓣两类,而其中多层中主要以双层表现为主,且相对于犍陀罗莲花纹样的总体表现,可以发现秣菟罗莲花纹样的层次与各种纹样组合表现更为丰富多样。第一类单层莲瓣主要表现只有一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五型:1.圆瓣形莲瓣,莲瓣单线表现瓣心有放射线装饰,从莲心圆形开始向花瓣四周呈放射线形状装;2.圆瓣形莲瓣,无叶经装饰,单线刻画将莲瓣分为两部分,多表现在佛教造像头光中,围绕头部周围以素面居多,偶有放射线形状表现;3.尖瓣形莲瓣,单线表现为一个单独莲瓣的整体,莲瓣周围有小菱形装饰,内部无经脉装饰;4.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莲瓣内部从莲心处呈放射状线形装饰,莲心有几何纹装饰,偶有素面表现;5.尖莲瓣双线表现刻画,莲瓣内部呈菱形几何纹装饰,莲心呈圆形素面表现。
第二类多层莲瓣,主要表现有两层或多层莲瓣,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具体细节分四型:1.圆瓣型莲瓣,以外圈一层丰盈的圆形莲瓣为主要表现,外圈有双线刻画和单线刻画之分,莲瓣内部多有叶经装饰,叶茎表现分为放射线、几何纹饰等多种表现,内层表现为乳钉、莲蓬或表现为几何图形围绕的圆形;2.尖瓣型莲瓣,外层以单线或双线莲瓣边缘,边缘饰有小叶瓣,莲瓣内部有叶经装饰,内部莲心以几何图形围绕素面圆形表现;3.螺旋形几何莲瓣,外层以双线刻画螺旋形几何纹饰莲瓣,饰有叶脉,将莲瓣分为两半,中间莲心以逆向螺旋形线条和圆形素面莲心表现;4.几何图案组合莲瓣,外层以几何图案(菱形/连珠纹/莲叶)组合多层莲瓣,莲心有米字放射线、乳钉纹、菱形、莲蓬等多种图案和几何纹饰表现。
笈多时期相比较犍陀罗和秣菟罗时期佛教造像莲花纹样的表现更为复杂,组合更为丰富。从莲瓣层数这一角度考察可以看到,笈多时期莲花纹样的层数以多层表现为主,莲瓣多以叶脉装饰,分为两部分,也偶有素面表现,莲瓣有圆形和尖形之分,莲心有乳钉、莲蓬或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圆形,多有几何纹周围装饰,整体表现为莲瓣、几何纹、连珠纹、乳钉纹等组合居多,相比较犍陀罗、秣菟罗时期莲花纹样更为复杂,组合和表现更为丰富。
刘慧(1978—),女,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艺术考古与文化遗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项目编号:14ZDB05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佛教艺术文化交流互鉴研究(项目编号:19BH15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古印度佛教造像的莲花纹样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1232)的阶段性成果。
[1] 湖南省博物馆编:《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2] (日)栗田功编著:《犍陀罗艺术 Ⅱ》Gandharan Art Ⅱ The world of the Buddha,株式会社二玄社1990年版。
[3] 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经济新闻社:Indian Buddhist Art(From Indian Museum, Kolkata),日本经济新闻社2015年版。
[4] (日)栗田功著,唐启山、周昀译,《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5] (日)奈良国立博物馆:《美術にみる釈尊のあゆみ》,(日)奈良国立博物馆昭和五十九年(1984)版。
[6] 湖北省博物馆编:《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7] 孙英刚、何平著,《犍陀罗文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8] (意)卡列宁、菲利真齐,奥里威利编著,魏正中、王倩编译:《犍陀罗艺术探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9] 戒清、邓鑫编著:《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版。
[10] 龍谷大学:《悠久のシルクロード》,龍谷大学、日本经济新闻社2013年版。
[11] (意)卡列宁、菲利真齐,奥里威利编著,魏正中、王倩编译:《犍陀罗艺术探源》。
[12] (英)约翰·马歇尔著,秦立彦译:《塔克西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日)高田修:《佛像的起源》,(日)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394页。
[14] National Museum:Reflections of Indian Consciousness, National museum, Janpath, New delhi press,2008.
[15] (日)宫治昭编:《世界美术大全集》(New History of World Art),(日)小学馆2000年版。
(栏目编辑 朱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