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浓浓的冬意,《中国美术研究:书法艺术研究》与大家见面了。
“佛教美术研究”栏目中,李翎的《神猴孙悟空——解读传统与图像》,以“猴子与不死”为视角,认为《西游记》以佛教的名义,讲述了成仙的传奇。张保珍通过对克孜尔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图像与犍陀罗造像密切相关。刘慧以古印度佛教造像中莲花纹样为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统计、整理与比较分析研究。
“美术考古研究”栏目中,贾晓贝、宁强认为德兴里壁画墓呈现出往生净土与魂归故乡综合统一的死后理想世界。张凯通过对中原地区宋金墓室空间中的图文关系的研究,认为图像呈现出程式化与虚指性,而文字显得个性化和实指性,二者彼此异质又相互渗透。邓宏亚《四川仁寿唐代道教摩崖造像“三宝龛”再研究》一文,认为“三宝龛”是三宝神与三宝义的合一。苏奎认为东汉四灵柿蒂形铜棺饰均为视死如生观念下的灵活运用,是巫山工匠的独有杰作。
“古代绘画史研究”栏目中,冯鸣阳、华雯挖掘了《中兴四将图》的创作动机及政治功能。李明认为宋旭《峨嵋雪霁图》为晚明佛教文化在山水画上的一种反映。王天乐以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话题,从视知觉和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一叶扁舟”的叙事模式。李万营、袁贝贝对《二乔观书图》的题咏与二乔故事的流传做了深入研究。
“书画理论研究”栏目中,姜卓将方术、文学与绘画相联系,探究相马术对鞍马画的影响与进程。张方白从抒怀表现、精神体验、笔墨表达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主义倾向。邹芒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早期书画艺术的图文相关性。谭浩源对风俗画的概念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面貌以及成因作出了新解。
“书法艺术研究”栏目中,王峰从《墨薮》出发,分析了唐代“崇王”观念的不同侧面。刘超以现代新儒家的视角,探讨了马一浮书法题跋中的“兰亭观”。刘鹤翔、冷从言研究了苏轼书迹与岭南风物的人文化关系。
“近现代美术研究”栏目收录了三篇文章。商勇从西洋画师为慈禧太后所作的画像出发,探讨了油画外交这一“艺术事件”的意义。廖晨晨分析了木版年画中女性纺织劳动题材的艺术特色、程式化特征,以及其改良与创新的演变过程。孙倩探究了连环画大师程十发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美术教育与中外交流研究”栏目中,李健、于泽元综合分析了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相关问题。顾琴、王才勇认为毕希尔有意识以中华艺术为养料,开发出了一种特有的现代主义画法,使其作品有一种由细声咀嚼而来的隽永。杨静从三球式图案出发,对古代欧亚文化交融进行了研究。
“艺术书评”中,周珩帮认为练春海《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一书,就出土古代器物视觉形象研究方法的讨论,是对中国艺术考古学方法论整体而适时的建构,具有推进和引导意义。闫飞认为朱浒《东汉佛教入华的图像学研究》是近年来难得的关于早期佛教在中国起源方面的研究专著。齐志家认为江澜《禅学与宋元文人画》提出的文人画研究新路径对创新中国绘画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