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涌现出的展览新气象:参展作者年轻化、写意比例扩大化、题材以小见大化、借鉴摄影作品的选择化。提出三点新建议:凸显鲜明的个人风格,圆融地看待工笔与写意,作品尺寸的多元与适度——新的创作生态观。从本届展览带来的新启示中,呼吁今天的艺术家们,要善于调整“美展工程”“创作工程”的心理负担,以平常心去展现社会与生活中的细节、形态、情趣、意味,警惕在表现现实题材和主题性创作中产生程式化、同质化、套路化甚至生产化的倾向,认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感悟在新时代文艺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以优秀作品融汇新时代,积极感悟现实人文关怀,汲取当代中西审美经验,敢于尝试艺术的跨界与探索,把自我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做不负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美术家。
【关键词】融汇新时代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新气象 新建议 新启示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吸引了众多观众、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以及游客的眼球,其中在山东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画作品展(图1-图3)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焦点。其入选的604件中国画与之前参评的1184件中国画以及各省区落选参评的众多中国画,构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国画大军。
面对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艺术家绝不会无动于衷,除了感知、观察、描绘以及研析这个伟大时代的表征之外,如何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展现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迁,生活的提升,心态的转变,以及时代的脉动,均是充满使命感、责任感的一代美术家的职责所在。
图1 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
图2 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山东美术馆一楼门厅
图3 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展厅实景
笔者系统观览了这一大展,深有感触。概括而言,其总体特征是题材多样、形式丰富、技艺多元、材料各异,可谓洋洋大观:其中既有宏观叙事,又有生活剪影;既有博大情怀,又有幽情雅趣;既有齐心大干,又有工作闲暇;既有深山天眼,又有都市小径;既有高铁风驰,又有林间漫步;既有脱贫示范,又有绿水青山;既有一带一路,又有幸福生活。不一而足。
故而,此次大展中,已不见虚伪、矫情、做作、变态的意趣,几乎没有描绘麻木、呆滞表情的人物画,雷同化、套路化的花鸟画,也几乎不见荒寒枯寂的山水画,多见充满情感与关怀意识的社会场域,充满阳光与温度的能量空间。这些显然是对新时代人们精神境界的展现与开拓,积极、健康、向上、正进的审美主导了大展整体。显而易见,艺术家们均在积极探索如何在优秀传统艺术基础上进行当代构建,这些格局成为画展主流。下面从展览新气象、展览建议、展览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解析。
全国美展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扶持意义深远。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参展作者的年龄进一步趋于年轻化,大量的70后、80后已成为全国美展作者队伍的重要力量。这说明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美展,全国美展对青年艺术家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年龄的年轻化,艺术家不再固守既有观念与技法,自然形成艺术创作思想的新颖化、多元化,艺术探索观念的大胆化、前沿化。以《非洲在路上》(图4)这幅工笔画为例,其作者詹勇系1978年生,现为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其作品脱离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程式,积极寻求黑白灰之间的节奏与韵味,突出肌理的细腻性,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匠与时代气息。
图4 詹勇《非洲在路上》,240cm×200cm,中国画,2019年
图5 王顾宇、王艺《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216cm×183cm,中国画,2019年
图6 展出中的陈治、武欣《尖峰时刻》局部,原画230cm×160cm,中国画,2019年
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多为人诟病的是写意性不足问题。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本届全国美展中的写意画比例有较多增加,可见画家们已经开始重视写意,并在其中注入巨大精力。值得注意的是,兼工带写的作品在展览显得更多,即在水墨写意中有机吸收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作品也有机吸收写意水墨的语言,兼工带写,注重虚实对比、疏密对比、强弱对比、大小对比,突出韵律与节奏。以如今已成为热点美术题材的“天眼”为例,由于工程的特殊性使然,多数均被刻画得十分复杂,可谓精工细作。而王顾宇、王艺《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图5)却以写意方式完成,将建设中的工程元素与山水做了强烈的虚实对比,且笔法轻松、结构分明,殊为难得。
本届美展的不少作品正是把握了以上有机联系,诸多工笔画不再追求一味精工而显得刻板,不少写意画也不再简陋、单薄,形式雷同。可谓构建了工笔与写意互为补益、相互生发的当代中国画新形态。
就长远看来,写意性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代中国画坛呼唤更多写意画高手的参与、参展、探索、引领,进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优秀文化特色、饱含书卷气的优秀作品。
接地气、从小题材入手而娓娓道来的作品增多,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情景中呈现生活细节的作品也有不少。譬如,陈治、武欣《尖峰时刻》(图6)虽然题材普通,但细致刻画了年轻的厨师们紧张忙碌的状态,生活气息十足。作者更善于抓住细节,做出艺术的高度提炼,营造了如今难得一见的烟火气息,体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雅俗并置,颇受观众的好评。孙娟娟《对话》(图7)虽仅截取了游人观赏青铜器的一个小场景,但以朦胧的、富有戏剧化的景象折射出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合的大潮流。张小磊《援非医疗队》(图8)描写的虽是身着迷彩服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几位女队员给当地人治病的情景,但是人物刻画集中而多样,肤色对比恰当,色彩丰富而和谐,给人以情真意切之感。李恩成《芳华》(图9)描绘的虽是田野、花园中常见之景,但描绘精致优雅,局部使用小写意的没骨画法,形意兼融,意境清新自然,给人以灵动愉悦之感。
图7 孙娟娟《对话》,220cm×180cm,中国画,2019年
图8 张小磊《援非医疗队》,200cm×200cm,中国画,2019年
图9 李恩成《芳华》,180cm×180cm,中国画,2019年
图像时代早已来临。借鉴摄影照片的中国画作品增多是此届美展的一个热点,也是观众议论的一大焦点,甚至有些被观众具体列举、对比出来而受到质疑。昔日,艺术家们习惯于以速写记录所经历的生活与场景;而如今,随着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的日趋普及,艺术家以机器设备代替手工速写,的确获得了极具效率的所谓“客观素材”。诚然,摄影、摄像是搜集艺术素材的重要方式,一些国内外优秀绘画与雕塑也有通过先拍照,再经过处理、加工、探索的方式完成的。但就艺术本体而言,以照片、影像作品作为美术创作素材,需设置原则与底线,也就是借鉴摄影作品的选择要适度化。借助于照片并辅以图形处理等新科技手段进行草图阶段的推敲、探索无可厚非,然而过分依赖照片而被其束缚,仅浮光掠影地描摹形状,不见自己的消化与创新,不见自己的思想与灵魂。过分借助于照片,虽造型准确、形态相像,但不生动、不动人,更缺少精气神。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这类作品在本质上已不具备艺术的特征,即使入选了全国美展,也不具有文化意义。抄袭别人的摄影作品则更加如此,并有悖于真正艺术家的职业道德与操守。
另一方面,画家们需要具有清醒认识,随着摄影、摄像与图形处理技术等新科技的融入,在视觉艺术领域,不但广泛地影响造型手段与表现能力,而且已经形成新的审美,成为颠覆传统审美的巨大力量。数码图像的视觉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优于人工绘画,譬如其易于制作、绘制效率高、易于修改、复制性强、储存性佳等。故而,正面选择、接受这些新生事物,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在保持自己画种本体特色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参考、拼贴、打散、重组,并加以适当的利用、吸收与改进,均是当代中国画家们面临的时代选择与艺术挑战。
虽然展览中涌现出以上新气象,但是展品中缺少画家自己突出风格的构建也是易见的。创立自己的个人风格应是艺术家一生努力的目标,中国画不仅要以题材与内容取胜,更是要以风格、形象、语言见长,缺少形式、风格、语言的创作,题材再优,内容再好,也无济于事,毕竟美术作品不是历史、时代的简单记录与文献汇编。因此,画家们之间的作品面貌还要拉开距离,笔者认为需做到“四远离”:远离“大、密、满、细”的集合体,远离被扎堆的时髦题材,远离雷同的语言,远离单一的手法。
当然,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建立与凸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入选一次全国美展可成。故而,今日的中国画,仍需在最能体现中国画特质的人文气质、书卷气息、精神气象中加以融汇与磨炼,结合艺术家自身优长,融合新时代内容,敢于跨界,敢于拓展,敢于创造,敢于引领。
关于工笔、写意的讨论,是近几届全国美展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实际上,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画法与表达方式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内容。写意是工笔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二者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并非形同水火、非此即彼。二者的辩证联系在于工笔画创作要有机吸收写意艺术中的书写性、畅达性、表现性、诗意性,写意画要有机吸收工笔艺术中的严谨性、精准性、设计性、条理性。这些因素相互交融,彼此关照,如此,就不会出现非将二者关系讨论得如同霄壤,势同水火。
今天看来,评论家们也应虚怀若谷,包容各种风格与流派,不必轻易论断工笔、写意的孰重孰轻,不必从写意的角度去为难工笔,或从工笔的角度去为难写意,而应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欣赏与体会,这才是一种艺术上的尊重和选择。大家只有圆融地看待工笔与写意,画家们才会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选取工笔与写意之所宜,发挥自己之所长。
虽然全国美展对作品已有明确的尺寸限制,但总体看来,为大而大、大而僵、大而假、大而空的展品仍是存在的,不少作品只能远看而经不起近距离观摩与品味。在展览的各层各厅,目之所及,全是大尺幅作品,满满当当,令人目眩。故而就一定意义而言,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视觉单调,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展品尺寸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及适度化,也应成为全国美展在策划、评审过程中需考虑的要素。
众所周知,历来许多中国画经典之作的尺寸并不大,有的甚至颇小。因此现在看来,与其作者们将心思、精力花在大尺寸的制作上,不如从中国画的实际特征与客观规律出发,将典雅精致、笔情墨趣与宣纸等材料的承载特性恰到好处地结合好并表达出来。虽然现在的美术展馆面积大了、条件好了,画家们的经济能力增强了,但是作品尺寸过大,对于绘制、装裱、装框、运输、布展、撤展、传播、保险、保管等,均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作品被损坏的可能性也大幅度增加。
因此建议在评审,特别是评奖时,在水平、质量相近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尺寸较小作品的获奖,以倡导一种新的审美导向与新的创作生态观。
从中国画在20世纪的现代性转型来审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可获得更多的文化启示。中国现代美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获得跨越式的发展与蜕变。在此基础上,七十年以来,每届全国美展几乎都提出了不同的时代命题,通过引领全国美术界而形成不同的阶段性变化,促进了艺术的传承与变革。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每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都是中国画阶段性研究的重要个案,其彼此之间的有机关联可形象地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画发展史。
由本届展览带来的新启示,可见当代中国画的格局是开放式的。当然,艺术家们还要在把握中国画内核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其他艺术的营养,不断壮大自身,在表现新时代、新发展、新业态、新生活的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有益的新理论、新元素、新语言、新手段、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等新的思想与资源,善于借鉴电影、电视、短视频、动画、广告、插画等与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新事物,与当下发生积极互动,生成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力量,让更多的中国年青人主动关心中国画的内容与特色,让更多的国际人士积极领略中国画之美,了解中国画之奇妙,进而研究中国画之博大与精深。具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中,即使表现当代题材,也需有机融纳文人画的放怀抒写,院画作品的精工雅丽,宗教美术的谨严玄幻,民间美术的鲜活生动。因为这些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元素是当代中国画得以生生不已的重要基础。
全国美展旨在引领当代美术家创作的方向,今天的艺术家们,要善于调整“美展工程”“创作工程”的心理负担,以平常心去展现社会与生活中的细节、形态、情趣、意味,警惕在表现现实题材和主题性创作中产生程式化、同质化、套路化甚至生产化的倾向,认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感悟在新时代文艺发展中承担的角色,以优秀作品融汇新时代,积极感悟现实人文关怀,汲取当代中西审美经验,敢于尝试艺术的跨界与探索,把自我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做不负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美术家。
邵晓峰(1972—),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栏目编辑 朱浒)
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美术研究:艺术设计研究》一辑出现一处错误,现向文章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并更正如下:
第85页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齐鲁青年创新团队’(2019RWH003)阶段性成果。”实属姜坤鹏《由物见人——琢玉工艺中物我合一的材料观》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