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扁鹊图像是东汉中晚期出现在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墓门上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图像。扁鹊图像反映了两汉时期脉诊和针刺疗法已经广泛流行的事实。扁鹊图像是死者家属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配置的神医,同时扁鹊也是西王母仙境中的众仙之一。刻在墓门上的扁鹊图像具有镇墓驱邪,抵御病魔的作用。扁鹊图像表达了墓主希望在仙境生活中免受疾病之苦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汉代 扁鹊 画像 针刺疗法 升仙
扁鹊是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其生平事迹和医术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扁鹊擅长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各科,被认为是中医脉学的创始人,由于医术高明,而被尊为神医。在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扁鹊被刻画为人首鸟身的形象,在画面中扁鹊一手执针,一手诊脉,正在为人诊治疾病。学者们一般将这类图像称为“扁鹊行医图”或“神医扁鹊图”。
微山县两城扁鹊图像最早发表于1950年出版的傅惜华主编的《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
,但在书中未注明图像内容与扁鹊有关。在鲁迅收藏的汉代画像石拓片中也有两幅出自微山两城的扁鹊画像。
1962年,叶又新在曲阜孔庙制作画像石拓片时,首次识别出这类图像中的人首鸟形象为扁鹊。1972年,刘敦愿以《汉画象石上的针灸图》为题对微山两城出土的4块扁鹊画像石进行了探讨。
1986年叶又新以《神医画象石刻考》为题,对微山县两城、济南大观园、嘉祥宋山、嘉祥武梁祠等画像石上的神医图像进行了介绍和考证。
这类扁鹊图像,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发现。本文拟在对扁鹊图像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对扁鹊图像所反映的汉代脉诊、针刺疗法情况以及扁鹊图像的寓意进行初步探讨。
汉代画像石上的扁鹊图像,目前已发现18幅,分布在山东微山县两城、陈庄、嘉祥武氏祠、嘉祥宋山、南武山、莒县东莞、济南,以及江苏徐州、安徽淮北等地,以微山、嘉祥两地发现的数量最多。除有两幅分别刻在石阙和墓门上外,其余均刻在祠堂画像石上。这些扁鹊图像的年代为东汉中期至晚期。根据的图像的构图形式及扁鹊的形象特征,可以将扁鹊图像分为三类。
共9幅。刻在方形或长方形祠堂画像石上,画面内容为表现扁鹊行医的场景。按照图像内容及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二型。
A型:6幅。均出自山东微山县两城镇。画像石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画面一般为二、三层,扁鹊形象为人首鸟身,一般为一手执针,一手诊脉。按照画像石的形状不同,可细分为二个亚型。
Aa型:5幅。画像石平面呈方形。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1石,画面分为三层,扁鹊图像位于第二层。扁鹊居左,左手执针,右手握住辫发病人的右腕诊脉。辫发病人身后刻四人,皆作跪坐状,均为候诊病人。扁鹊身后刻一小鸟。上层最左侧刻一虎头,往右依次刻一龙、三兽。下层刻一大树,树上有鸟数只,树干上悬挂四条猪腿,树下刻庖厨图,有四人分别在烧灶、提水、切肉。(图1)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2石,画面分为三层,扁鹊图像位于第二层。扁鹊居右,面向左侧,左侧刻六个成年人,扁鹊身后又刻一成年人。图中成年人皆盘腿而坐,从左至右第二、第五人为戴冠男子,其余为头绾高髻的妇人,最左侧的妇人和靠近扁鹊的妇人怀中各抱一个幼童。上层从左至右依次刻龙、熊、虎和骑龙仙人。下层刻连理树,树上有飞鸟、群猴,树下一人坐于二树之间,左右两侧各刻一射鸟人、一羊或一马。(图2)
图1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1石甲类Aa型
图2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2石甲类Aa型
图3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3石甲类Aa型
图4 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5石 甲类Aa型
图5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6石 甲类Ab型
图6 江苏徐州画像石 甲类B型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3石,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四仙人骑龙,下层刻水榭人物。阁楼右侧分为三层,上层刻扁鹊行医图。扁鹊居左,右为三个跪坐的辫发病人。扁鹊左手执针,右手握住病人的右手诊脉。中层刻二人六博、一人围观,下层刻一跪坐人物。(图3)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4石,原石出自微山县两城镇,拓片为陆和九旧藏(现藏北京图书馆)。局部图见于叶又新《神医画象石刻考》一文。
经对比,王洪震《汉画像石所反映的医学与养生——以我收藏的扁鹊祠堂为例》中的图片“扁鹊针灸画像石之二”应为拓片全图。
构图及图像内容与第3石相似,但左右相反。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四仙人骑龙,下层刻水榭人物。阁楼左侧分为二层,上层刻扁鹊行医图,扁鹊位于右侧,右手执针,左手握住辫发病妇的左腕诊脉,病妇身后刻二候诊妇人。下层刻二跪坐人物。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5石,从图像特征来看,应是出自微山两城镇。画面分为三层。上层刻扁鹊行医图。左侧刻五人,依次为戴冠执杖老人、二高髻妇人、二披发妇人。扁鹊居右,右手执针,左手托住病妇的左手腕诊脉。扁鹊与病妇之间的地上放着一个青铜匜,匜内插着三只针具。扁鹊身后有一小树。扁鹊的背上停着一只小鸟,身后上方有一飞鸟。从左至右第二、第四位病人的上方各有一只飞鸟。中层刻人物故事图,下层刻乐舞图。(图4)
Ab型:1幅。画像石平面呈长方形。
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6石。画面中间刻双虎座建鼓,左右二击鼓人骑在虎身上。建鼓两侧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左侧刻三人、乐舞杂技,右侧刻扁鹊行医图。扁鹊居右,左侧刻两个披发病妇。扁鹊左手托住病妇的左手腕诊脉,右手执针刺向病妇的头部,病妇头部留有三至四根细针。病妇与扁鹊之间刻一坐地仰头的儿童。下层左右两侧各刻人物图。(图5,图14)
B型:2幅。画像石平面呈长方形。分别出土于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图像的表现方式与A型画像有较大差别。
江苏徐州画像石,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双阙、楼阁,屋檐上刻鸟、猴、羽人戏凤,左右阙下各刻一拥彗人物,楼阁右侧刻一人、一裸身仙人,楼阁左侧刻扁鹊行医图。扁鹊呈俯身飞行状,右手托住高髻病妇的右手诊脉,左手上扬执针。扁鹊后身左侧有一披发妇女。画面下层刻双虎座建鼓、杂技、乐舞、吹箫、抚琴人物等。(图6)
安徽淮北画像石,画面仅一层。左侧刻楼阁,屋檐上有熊、鸟,楼阁左侧刻材官蹶张,屋内刻扁鹊行医图。扁鹊右手执针刺向站立的病人。扁鹊与病人之间的地上有一方形针盒,盒内放置五支针具。阁楼右侧刻车马出行,车骑上方刻青龙、白虎。右侧刻有题记。(图7)
此外,1998年在微山县陈庄发现的扁鹊画像石,也属于甲类。画像石残为7块,长90厘米、高74厘米。画面上刻一重檐厅堂,厅内及左下角刻人物,右上角刻朱雀。扁鹊图像位于左上角。扁鹊人首鸟身,身体作俯身飞行状,左手托住长发病妇的手臂,右手执针刺臂。
图7 安徽淮北画像石 甲类B型
共8幅。扁鹊图像一般位于祠堂画像石及石阙画像石的最上层,画面中心均刻西王母或东王公,扁鹊位于画面左侧。按照载体形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型。
A型:3幅。画像石的最上层呈三角形,扁鹊图像刻在三角形内。均为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分别为武梁祠西壁、后石室第9石和左右室第2石。(图8)
武梁祠西壁画像,画面分为五层。最上层中心刻西王母,身边围绕着几个仙人、一龙,右侧刻玉兔捣药、蟾蜍、鸟,左边最外侧为扁鹊。扁鹊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双手前伸,右手执巾。(图8a)有学者认为扁鹊手中之物为芝草。
经对比其它画像石图像,扁鹊手执之物应为巾。第二层刻历代帝王像,第三、四层刻人物故事,第五层刻车骑出行。
后石室第9石,画面分为三层。最上层中心刻西王母,左右两侧刻仙人、玉兔捣药、瑞兽等,扁鹊位于画面左侧第二位置。扁鹊人面鸟身(尾部残),左手执针。扁鹊面前有一羽人跪地,头部前伸,似在接受治疗。(图8b)第二层刻孔门弟子图,第三层刻车骑出门图。
左石室第2石,画面分为三层。最上层中心刻西王母,左右两侧刻仙人、羽人、瑞兽、珍禽、鸟等,扁鹊位于画面最左侧。扁鹊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手执一巾。第二层刻人物故事图,第三层刻车骑出行。(图8c)
B型:4幅。画像石呈方形,扁鹊图像位于最上层。分别为嘉祥宋山祠堂画像第1、3、5石和嘉祥南武山画像第3石。
宋山祠堂第1石,画面分为四层。最上层中心刻东王公,左右两侧刻仙人、卷云、鸟、兽等。扁鹊位于画面最左侧,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双手前伸,左手执一物,右手执巾。第二层刻抚琴人物、盘鼓舞人物,第三层刻庖厨图,第三层刻车骑出行。(图9)
宋山祠堂第3石,画面分为四层。最上层中心刻西王母,右侧刻三个仙人,仙人上方有祥云、飞鸟,左侧刻扁鹊、祥云。扁鹊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图10a)第二层刻人物故事季札挂剑,第三层刻人物故事二桃杀三士,第四层刻车骑出行。
宋山祠堂第5石,画面分为四层。
图8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 乙类A型 a.武梁祠西壁画像(局部图)b.后石室第9石画像(局部图)c.左石室第2石画像
图9 山东嘉祥宋山祠堂第1石画像 乙类B型
图10 嘉祥宋山、南武山、莒县画像石 a至c为1乙类B型;d为乙类C型 a.宋山祠堂第3石(局部)b.宋山祠堂第5石(局部)c.南武山画像第3石(局部)d.莒县孙氏阙画像(局部)
最上层中心刻东王公,两侧刻仙人,仙人上方刻云气纹。扁鹊位于画面最左侧,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左手执巾,右手执针刺在一披发人的头部。(图10b)第二层刻孔子见老子图,第三层刻庖厨图,第四层刻车骑出行图。
南武山画像第3石,画面分为四层。最上层中心刻西王母,右侧刻仙人及马首人身、鸡首人身、犬首人身的仙人,左侧刻仙人、扁鹊及鸟。扁鹊位于左侧第二位置,人面鸟身,长尾上翘向前弯回,右手执一巾。(图10c)第二层刻吹箫、抚琴人物,第三层刻庖厨图,第四层刻车骑出行。
C型:1幅。图像刻在石阙上。
山东莒县东莞孙氏阙正面画像,分为八层。最上层平面呈半月形,画面中心刻东王公,右侧刻玉兔捣药,左侧刻仙人、扁鹊。扁鹊人面鸟身,头戴冠,长尾。(图10d)第二层刻人物、犬、犬猎兔等,第三层刻狩猎图,第四层刻六个人物,第五层刻射虎图,第六层刻人物故事二桃杀三士,第七、八层,图像已漫灭不可识。
共1幅。图像刻在1954年发掘的济南大观园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扁鹊人首人身,呈站立状,头戴冠帽,左手上举握一砭石,鹊尾,鸟足。身前及身后各刻一小鸟。(图11)
从文献记载来看,在两汉时期已广泛流行脉诊和针刺疗法。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擅长脉诊和针刺疗法,在医治虢太子“尸厥”时采用针刺疗法,“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并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在记述西汉名医仓公医案时,每个病例中都有仓公谈论的脉诊的内容。
虽然仓公只在两个病例中采用了针刺疗法,但从仓公两次谈及众医误刺的言论看,在西汉时期用针刺治病并不是仓公的独家秘笈,针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治病手段。
在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诊脉和针刺的内容。在成都老官山西汉墓中出土的医简中,《脉书》《刾数》的内容主要是论述脉诊和针刺。
有关汉代脉诊和针刺疗法的图像,在其他非扁鹊题材的画像石上也有发现。山东微山两城镇发现的一块画像石,上层刻楼阁人物,下层中间立建鼓,建鼓两侧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左侧刻三人,头上均戴三山冠,右侧一人为医生,伸出右手搭在病人的右手上诊脉,病人左手上举,似在诉说自己的病情,病人身后之人也伸出右手,似在等待医生诊脉。(图12)
安徽宿县画像石,右侧刻房屋,屋内二人对坐,房屋左侧画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三人,一人跳舞,二人跽座;下层左侧刻一树、一犬、二人抬一动物,右侧刻一人躺地,腹部上鼓,身旁一人左手执针,刺其腹部,似在作针刺治疗。
图11 济南大观园墓门画像 丙类
由于脉诊和针刺疗法在汉代已广泛流行,加之有关扁鹊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因此微山县两城、陈庄画像石、淮北画像石、徐州画像石及宋山祠堂第5石、武氏祠后石室第9石在雕刻扁鹊图像时普遍选择用扁鹊诊脉、执针(刺针)及病人候诊、接受治疗的场景加以表现。
关于扁鹊手执的针具,叶又新认为山东微山两城第1石、第4石中扁鹊手执的针具为鑱石,第6石扁鹊手执针具为长针,病妇左侧头、肩、手臂处的留针为毫针(纤细的金属医针),宋山祠堂第5石扁鹊所执针具为大针。
刘敦愿认为微山两城画像石上扁鹊手执的针具均为金属针,由于针太细,无法表现,所以用扬举手势来表示,或者把针特别强调出来,因为是浮雕,细针刻出来以后看似粗短的棒子,仅在第6石上,采用浮雕兼阴刻的雕刻方法时,针具才被准确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除济南大观园墓门画像上扁鹊手握之物为砭石外,其余画像上扁鹊所执的针具均为金属针。在近年新发现的扁鹊画像上,淮北画像上扁鹊手中所执的针具、地上针盒中放置的针具,徐州画像石上扁鹊手执的针具,两城第5石地上青铜匜中插着的三只针具,从形状来看均是金属针具。两城第5石上扁鹊手执的针具刻划不清晰,但从执针的手势来看也应是金属针。
图12 山东微山两城画像(局部图)
图13 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金属针具
图14 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6石(局部图)
值得说明的是,汉代医用金属针具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实物。在河北满城西汉墓中出土了4件金针和5件残损的银针(图13a-图13f),
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了3件银针(图13g),
在重庆老油坊遗址汉代地层出土了1件铜针(图13h),
在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中出土了1件银针(图13i)。
其中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4根金针和5根残损的银针,被认为是古代九针的部分实物。
这些金属针具的形体较小,针尖有三棱尖、细尖、钝尖、钝圆尖等样式,在形制上与缝纫针已有明显分别,虽然柄部中后端或末端有小孔,但针柄制成方形或绞索形,显然不适合用于缝纫。因此,这些针具属于专用于医疗的金属针具。
从扁鹊图像及其它画像石图像来看,汉代医生诊脉的部位主要为手腕,针刺的部位有病人的头部、肩部、手臂及腹部等。从山东微山两城扁鹊画像第6石来看,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有时还会留针。(图14)
留针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将针具刺入人体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后再拔出。有学者在梳理《黄帝内经·灵枢》和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关留针的论述后,认为留针在西汉时期已成为针刺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汉代画像石上扁鹊图像的寓意,目前尚无学者进行过专门探讨。探讨扁鹊图像的意义,应将扁鹊图像放到汉代丧葬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目前发现的扁鹊图像,除有两幅分别刻在石阙和墓门上外,其余均刻在祠堂画像石上。祠堂,又称为“食堂”“庙堂”“庙祠”“斋祠”“食斋祠”,是汉代墓葬的地面建筑。按照建筑用材不同,祠堂可以分为木构祠堂和石祠堂两类。石祠堂的形状类似小型房屋建筑,前部敞开,既无墙,也不设门扉。石祠堂的形状可分为单开间平顶房屋、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后壁带方形壁龛的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等四种类型。
石祠堂是死者后人祭祀死者的场所,祠堂石上一般雕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画像。祠堂画像表现的内容大多都与汉代人观念中的神仙世界有关,目的是为墓主营造理想的仙境生活场景,表达墓主死后升入仙境,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汉代人观念中的仙境生活,除去想象的成分外,其中有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或升级版。在科学技术和医学发展相对落后的两汉时期,很多人深受疾病或瘟疫之苦,有不少人死于不治之症或瘟疫。因此,在当时人们想象的仙境生活中,除了要锦衣玉食,无忧无虑,逍遥快乐外,同时也希望不再经受生前的疾病之苦。在甲类图像中,扁鹊图像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扁鹊一手为病人诊脉,一手执针做针刺治疗,以及病人排队候诊的场景。这些画像上的扁鹊图像,是死者家属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或说地下世界)配备的神医。在淮北画像石的画面最右侧刻有题记:“君者崔光,被病妖没,寿此年六十四岁。有四子,举孝廉起石堂,用钱二万六仟,传后子孙今(令)知之。永元十年丙申塑日。徘□。”
从题记内容来看,祠主崔光死于疾病。崔光的家属在其祠堂石上刻上扁鹊行医治病的图像,其功利性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希望祠主在死后生活的神仙世界中,不再受疾病之苦,即使生病了,也有扁鹊这样医术高明的神医为他进行治疗,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在乙类图像中,西王母、东王公的左右两侧常配置仙人,以及玉兔、蟾蜍、鸟、龙等珍禽瑞兽。仙人除有人首人身仙人外,还有马首人身、鸡首人身、犬首人身仙人。扁鹊图像均被安排在西王母或东王公的右侧(即画面的左侧)。这类图像表现的内容是以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世界,扁鹊是被配置在西王母仙境中的众仙之一。西王母身边的玉兔和蟾蜍被赋予制作不死仙药的职责,而扁鹊的职责自然是治疗疾病。
丙类图像仅发现1幅,扁鹊的形象与甲、乙两类图像上的扁鹊有较大差别。扁鹊人首人身,呈站立状,初看与门吏的形象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扁鹊有鹊尾,足为鸟足,手握砭石。墓门作为进入墓室的必经入口,是墓葬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墓门区域的墓门、门楣及门柱上雕刻的画像内容大多都与镇墓驱邪、御凶有关。汉代墓门上的画像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铺首衔环等图像最为常见,也有少数墓门上雕刻门吏图像。在济南大观园墓门上,扁鹊以门吏的形象出现,承担的是门吏的角色。将扁鹊图像刻在墓门上,其寓意与青龙、白虎、铺首衔环、门吏等图像的性质是大致相同的,也是为了保护墓葬不受侵害。青龙、白虎、铺首衔环、门吏等图像的主要作用是守卫墓门、抵御鬼魅和奸邪,而扁鹊图像的作用主要是恐吓、抵御与疾病有关的病妖、病魔。将扁鹊图像刻在墓门上的情况极为少见,属于扁鹊图像的一个特例。济南大观园画像石墓的墓主可能在生前深受疾病之苦或是死于疾病,才会特意将扁鹊图像刻在墓门上,表达在死后的地下世界不再受疾病之苦的愿望。
扁鹊图像是东汉中晚期出现在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墓门上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图像。按照图像内容的表现形式,扁鹊图像可以分为三类。甲类图像侧重于表现扁鹊行医的场景,乙类图像一般刻在西王母或东王公的右侧,丙类图像刻在墓门上,形象似门吏。画像石上的扁鹊图像,反映了两汉时期脉诊和针刺疗法已经广泛流行的事实。在甲类图像中,扁鹊是死者家属为死者在仙境生活中配置的神医;在乙类图像中,扁鹊是西王母仙境中的众仙之一;丙类扁鹊图像具有镇墓驱邪,抵御病妖、病魔的作用。画像石上的扁鹊图像表达了墓主希望在仙境生活中免受疾病之苦的强烈愿望。
伍秋鹏(1975—),男,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陶瓷考古、中医药文物。
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2019CTYX14)研究成果。
(栏目编辑 朱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