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图案再考

王文毅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41)

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I号墓地8号墓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封面图),自1995年面世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的欢迎,人们自发地带着民族的骄傲与自豪去欣赏这一“预言”式的画面。这自然是一个浪漫的巧合,事实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并非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具有预言性的神秘主义色彩,而是古代天文学中使用的占辞。“五星”在史籍中是指辰星、荧惑、岁星、太白、镇星五星,分别对应现代天文学中的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古代星占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在彼时的意思也并不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和中原,即“京中、城中”之意,并无国家的概念。“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为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穹之上,此时利于中原。现存的文献资料中最早可见于《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中亦有相似的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 而古代的五星占又常常和用兵有关,具有兵阴阳的性质 ,因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现在护膊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图1 “讨南羌”织锦

图2 “五星“锦与“讨南羌”锦中的茱萸纹

图3 “五星“锦(局部)鸾鸟(右)与鸵鸟(左)

同墓出土的一件汉代织锦(图1),与此护膊图案相似,色彩相同,写着“讨南羌”三字,将两者相结合便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正好与《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的内容相吻合:“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西汉宣帝于神爵元年前年(前61)命赵充国全权经略西羌军事,由于当时情况复杂,赵充国持兵缓进的策略引起宣帝的不满,于是宣帝在增派兵力催促尽快再战的同时,下达此敕书,以令赵紧握时机。 然而尽管此二织锦的花纹与色彩如此接近,几近相同,并且有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在同一块织布上的剪裁,但是从细处看,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只能说使用了相同的技法和色彩,甚至是相同的图案题材,但是具体的描绘手法与细节刻画却不尽相同,譬如对茱萸纹的刻画就截然不同(图2)。因此,直接将两者拼接成一个整体,稍显牵强。

此织锦护膊的图案有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水-黑,火-红,木-绿,金-白,土-黄。但是在一般的织锦图案中,蓝色代替了黑色,这或是由于织锦以美为贵,为了凸显出色彩的艳丽,织工就将耀眼的蓝代替了沉闷的黑;又或是彼时民间对五色的使用并不严格,因此出现由其他颜色代替的情况。 在这幅“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膊中,对五色的运用和掌控颇为精湛,以蓝代黑,作为整幅画面的背景,正如黑色对应水,此处的蓝色代表黑对应水,似水般铺满了整个画面,似水般“利万物而不争”,山状云作为画面的骨架流动在其中,使动物活灵活现,真乃神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从左到右分布在护膊的上下两排,其间灵活生动地穿插着云气与动物图案,呈“对称循环式”。画面最右侧中央站立的是鸾(图3),站立在白色勾描的绿色山状云上,以红线勾出鸾的轮廓及头部与翅膀,鸟喙与脚亦是单用红色线织出的,翅膀以绿色为底色,用白色短线描绘出羽毛的样式,头冠以黄色短线描绘,眼用绿色点缀出,显得精神饱满,有意思的是,眼睛在五行中属于“木”,而木的对应色即为绿色,画面左数第二只动物的眼睛也是绿色的。《说文解字》中云:“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在此织锦护膊中,确可看出鸾的鸡形外表。《山海经》中言:“女床之山,有鸟,其状如翟,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禽经》曰:“鸾,瑞鸟,一名鸡趣,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玄,曰阴翥;黄,曰土符。”因此,鸾作为瑞鸟,会经常出现在充满吉祥寓意的织锦中,与吉祥语结合以示祥瑞,而在这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上出现鸾的形象,意义更是不言自明。且此处的鸾鸟首赤翼绿,应为丹凤与羽翔的结合。鸾的正上方正是篆书的“五”字。

图4 鸵鸟纹

图5 “五星“锦(局部)辟邪

图6 “恩泽”锦上的麒麟

鸾左侧的云端上站立着长颈长足的鸟,身体向上拱起,作俯首进食状。关于此鸟的具体身份,诸多学者的看法都不一致。于志勇等学者认为是仙鹤:

初步推测为引弓者护臂之物所用织锦长16.5cm,宽11.2cm,为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构成的五重平纹经绵,平挺厚实,图案题材新颖,有虎、龙、辟邪、仙鹤、孔雀、瑞兽图案,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色彩艳泽如新。

孙遇安认为是大鸟:

据初步观察,这是一片典型的东汉云气禽兽纹锦,在蓝色地子上以经线起花,织出绿、白、黄、赭红色相间之缭绕的云气,有虎、辟邪、大鸟、灵兽出没其中,云气上方还织出红色和白色的两个圆形,应代表日月。

但文中并未细说是何种大鸟,李零则进一步确认为鸵鸟:“案此鸟从形状看,应是鸵鸟。鸵鸟原产非洲,也是经西亚传入。”

本文倾向于李零先生的观点,他在文中指出,汉晋时期的肖形印中就有鸵鸟的形象,并认为此印或许也出自新疆地区。(图4)而且两者的时间也非常接近,动物的体态特征亦极为相似,且与仙鹤的形象颇远,因此本文认为“五星”锦上右数第二的图案为鸵鸟。

再往左即为一仰头独角兽,口吐长长的红舌,似在咆哮,身上有三角形的翅膀,脖子用绿色区别于身上的白色,后面二腿则用黄色,使整个形象充满立体感。(图5)关于此形象,也有诸多争议,于志勇和孙遇安认为是辟邪,而赵丰等学者认为是麒麟 ,但李零提出的“有翼神兽”无疑是最正确的 ,不存在任何疑问,然而有翼神兽实在太多,鹿、马亦可有翼,虎也可添翼,麒麟与辟邪、天禄更是神话中常见的有翼神兽,因此只以“有翼神兽”来概括此形象太过广泛。本文认为,此像既不是麒麟,也不是辟邪,而是青龙。

关于麒麟。《诗经·周南·麟之趾》中描述过麒麟的形象:“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左传正义》引《京房易传》曰:“麟,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载:“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史记·孝武本纪》曰:“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记载了麒麟的古文献还有很多,结合各书与出土实物来看,大体可以概括出麒麟的外形特征,即头有一角,角端有肉,躯体像鹿(有时像羊),身上有双翅,双足为马蹄(历代麒麟形象皆如此,无论怎样变化身形,双足皆为蹄形,而五星锦上的动物是厚重的食肉兽足,显然不是麒麟,对比其它汉锦与各种文物上的麒麟形象亦可看出明显的区别。(图6)

关于辟邪。辟邪最早出现于《急就篇》中:“玉玦环佩靡从容,射鬾辟邪除群凶。”颜师古注:“射魃、辟邪,皆神兽名。”关于辟邪的外形特征,有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似虎似狮、独角或双角,且身上有翅膀的神兽,与六朝墓前的石辟邪形象一致,其作用是辟邪祛凶。辟邪常见的姿态便是昂首挺胸,与西周时期虎纹鉦非常相似(图7),但是没有虎纹。辟邪的原型是狮子,但最初的形象是从虎演变过来的,或者说在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很多虎的元素,因此会保留一些虎的特征,通常是曲腰的形态。辟邪的体型动势与前期的虎极为相似,但是虎通常有斜条状的虎纹,辟邪身上刻画的则是类似于豹纹的圆形或半圆形纹,也可称为圆斑(图8)。

图7 西周时期虎纹鉦

图8 东汉铜镜上的辟邪纹,孙机《汉镇艺术》插图,转引自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

图9 “恩泽“锦中的辟邪

图10 兽身龙

总得来说,麒麟、辟邪、天禄等有翼神兽的形象到了东汉时期就开始慢慢固定了。麒麟为独角、双翅、马蹄,几乎都是站立式,而辟邪的形象更灵活生动,或曲腰,或扭头,一般情况下身体扁长,且身上有圆斑(图9)。由此可见,“五星”锦上的神兽既不是麒麟也不是辟邪。

龙的形象自古多变,在历史的演变中出现过截然不同的造型,所谓龙生九子,各自有独特的形象特征。汉代的龙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兽身龙(图10),二是蛇身龙。 “五星”锦上的动物便是兽身龙的形象,身躯较短,坚实有力,头部是典型的龙形象。龙的主要特征就是吻部尖而长又上翘,且几乎都是上唇长于下唇,也可依此区分于其它瑞兽。从上图战国至东汉的龙形象中也可看出,龙身是兽或蛇,都不影响头部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吻尖而长、张口、吐舌(部分)、眼大而圆、有角(角通常向脑后延长卷曲)是龙最基本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有翼的龙称为应龙,但翅膀也会时常插在其它龙身上,当有虎相伴时,一般认为是青龙,其与白虎同为象征方位的四灵,因此通常与天文相关的图像共同出现。“五星”锦上出现白虎与青龙,既表方位,又象征祥瑞,《论衡·解除篇》记载:“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龙白虎列十二位。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淮南子·兵略训》载:“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高诱注:“角亢为青龙,参井为白虎、星张为朱雀、斗牛为玄武。用兵军者,右参井,左角亢,向星张,此舜北斗之铨衡也。”在汉代铜镜、画像石、壁画等不同媒介上,总是能看到青龙与白虎共同出现的身影,其组合图像的含义包括“勇猛辟邪、象征权势和升仙时空的想象”

画面最左侧即为一只回首咆哮的白虎,虎视眈眈,尾巴高翘,虎身用间隔不同的色彩来代表花纹。白虎是古代四大神兽之一,代表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因此也对应着白色。巴蜀地区对虎尤为崇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有记载巴人祖先廪君的魂魄化为白虎的故事,因此白虎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汉代蜀锦上。上述两件“恩泽”锦上亦有白虎的形象,将这三者作一比较(图11),明确直观,虎纹、耳朵、扭头的姿势都是一致的,应该说,白虎是这件“五星”锦中唯一可以确定身份的神兽。

青龙与白虎同时出现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上,既有代表天象方位之意,又是辟邪祥瑞的象征,更是祈祷社会和谐太平之意。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整幅画面以红白二色勾画云气与动物的轮廓和形体走向,使凸显出立体与生动,仙气缭绕,正如东汉晚期山东嘉祥县宋山徐安国祠堂上的画像石刻题记所描述的那般:

交龙委蛇,猛虎延视,玄猿登高,狮熊嗥戏,众禽群聚,万狩云布,台阁参差,大兴舆驾。上有云气与仙人,下有孝友贤仁。尊者俨然,从者肃侍,煌煌濡濡,其色若儋。作治连月,功扶无亟。

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文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般吉祥语、政治术语和弘扬儒家等意识形态理念的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显然是政治术语。而这件织锦护膊本身,是出自汉代皇家织造官府,即织室,这从高超的技艺和用星占用辞作织锦吉祥语便可看出,因为“汉晋时期文字织锦织造用工更费,存在较为严谨的工序和要求,因此吉祥语文字织锦多用于政治色彩极强的封赏赐赠,具有极其特殊的属性和价值。丝绸输出和使用上的逾制和民间乱禁,明显是有禁断的” 。此外,新疆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汉代的文字织锦,很多都带有政治色彩。

图11 “五星”锦与“恩泽”锦中的虎

尼雅遗址在今和田地区管辖的民丰县内,处在丝路南道的中心位置,也是东西方交流的要冲地带,既受到了中原文明的深刻影响,又有西方文化的传入,无论经济、政治,抑或艺术,都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可以称得上是丝路南道的宝石,璀璨耀眼,绚丽夺目,犹如历史上划破天空的流星,短暂却能在人们心中永存光亮。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就像久埋于沙漠的历史,它们从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于时空当中,而此织锦护膊类的出土文物,就像一个历史媒介,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些来窥探那段历史,可以看到那位将护膊配戴于臂上的将军,手握弓箭,身披盔甲,驰骋于战场上;可以看到汉代西域的繁荣、丝绸之路的昌盛。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团结友爱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作者简介

王文毅(1997—),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考古、佛教美术。

(栏目编辑 朱浒) vQKCiNWJUchxjnqTU5EvWghh2O5LDoxX6x/Q38NkzTMAy1ThT/reh3rXby+2Rz6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