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魏北齐龙树思惟像研究

刘洪彩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南京,210013;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根据造像记中的称谓,可知双树干与背屏顶端雕有龙纹的单体思惟像皆为龙树思惟像。在印度佛传图思惟像中,树下思惟像与白马舐足图分别表现了太子上求佛道中“解”与“行”的开始,东魏北齐龙树太子思惟像是其集中体现,其中的双思惟像为同一尊格的重复。龙树思惟像主要为发愿成佛,主流龙盘树干类别造像具有稳定的龙衔莲华化生天人图像特征,部分造像的背屏上方刻有双佛并坐,这是对太子思惟成佛度化的提炼与表现,与《法华经》为中心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

【关键词】龙树思惟像 东魏 北齐 定州

我国龙树思惟像,出现在东魏与北齐,分布在定州、司州,及周边地区,形式洗练,工艺精湛,发愿趋同,是龙树背屏式造像的早期代表。何利群提出了“邺城模式”,将无龙纹的造像纳入龙树背龛式造像中。 姚远认为“龙树”一词是来自直观的龙、树视觉印象, 但是龙树造像意蕴复杂。龙树思惟像的概念不清,型式与内涵不明,故基于造像记对其进行探究。

一、龙树思惟像的造型与分布

北朝隋代单体思惟像的造像记中,主要存在“龙树思惟像”“思惟像”“玉像”“双思惟像”“太子像”等称谓,乃是根据思惟态、造型特色、尊格与材质加以命名,皆未出现“半跏”“半跏思惟”与“思惟菩萨”称谓。其中的龙树思惟像是根据龙树背屏造型与主尊思惟态组合命名的。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开始出现了称谓明确的龙树思惟像。根据“龙树”铭思惟像中龙纹的位置,将龙树思惟像分为三类:

第一类,龙盘树干。四件定州北齐“龙树”铭造像残存背屏,即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北齐天保三年(552)宝副造“白玉龙树思唯(惟)象(像)” 、天保六年(555)邸龙副造“白玉龙树思惟”像、天保九年(558)张寄兴夫妻造“白玉龙树思惟像”,及定州市出土的北齐天保六年郎洪遵造“白玉龙树爱思惟像”,皆是龙绕树干。

东魏武定元年(543)神显造思惟像(图1),是现存最早的纪年龙树思惟像,定州市出土,定州博物馆藏;思惟像左腿下垂,足踏覆莲台;两侧残存圆形树干,右侧龙尾卷曲,左侧龙尾垂至基座面。此外,一件临漳东魏思惟像也是同类造像。 该类造像出现在东魏后期至北齐晚期。

图1 神显造思惟像

第二类,思惟尊像两侧树柱与背屏顶端皆雕刻双龙。如北齐天保元年(550)郭氏造思惟像(图2), 满城李信捐献,河北博物院藏,通高30.2厘米,为一思惟二弟子造像组合;树干上盘龙,背屏顶端亦刻双龙。基座背面所刻造像记,因年久而漫漶不清,依稀可见年号与“敬造思惟像一区”等字样。北齐河清四年(565)刘村邑人刘氏等造双思惟像也是同类造像。该类造像出现在北齐初期与中期。

图2 郭氏造思惟像

图3 田子须造双思惟像

图4 思惟像

第三类,龙悬背屏顶端。北齐武平二年(571)田子须造“龙树思惟玉像”(图3), 残高43.2厘米,定州市开元寺塔东北角出土,彩绘精美甚于雕工。双思惟尊像的两侧树干,正面彩绘一位立姿胡人,前面各残存一柱根。基座右侧面与背面刻造像记:“大齐武平二年十二月十日,灵觉坊邑人田子须十八人等敬造龙树思惟玉像一区,上与皇帝陛下、僚群百官,又及须等邑人,七世先亡、父母见存者,并同受福……”该像残存的树干、柱干及基座面上皆未见龙纹痕迹,但是根据残存的树柱,推知其背屏应与馆内一件蠡县背屏式思惟像(图4)相似,双龙雕刻在背屏正上方。此外,北齐武平四年(573)思惟像 与两件临漳北齐造像 也是同类造像。该类造像出现在北齐晚期。

根据上述三类龙树思惟像的造型与年代,可知第一类造像出现最早,遗存数量最多,是主流背屏样式;第二类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衍生的。这两类造像的树干上,龙口皆衔有茎莲花,上载化生天人。第三类出现最晚,是第二类造像的简化。龙树思惟像组合了树、龙与莲华化生天人形象,是北朝单体思惟像地域化发展的结果。龙门石窟莲花洞、药方洞等北魏晚期洞窟的拱龛两侧,雕有口衔莲华化生、相向顾望的双龙,该式石窟龙纹流行于527年左右至北魏末年。 北齐武平四年清信女申屠□妃造释迦佛像,佛利尔美术馆藏,尖拱形龛的两侧龛柱上各雕一条龙,口衔莲华化生天人,体现了石窟龛柱在单体造像中的借用。

东魏北齐龙树思惟像,已知36件,占166件单体思惟像总量的五分之一多。其中30件造像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定州26件,包括曲阳14件,定州市10件、藁城2件,为主要分布地区;邺城临漳出土4件无铭造像。龙树思惟像的称谓有“思惟像”“白玉龙树思惟像”“龙树思惟玉像”“思唯玉像”“玉像”“龙树像”“玉太子像”“双思惟白玉像”,突出了龙树背屏特色、尊像思惟态与白玉石材质。从龙树思惟像的初现地区、地域特点、分布数量及称谓特点来看,定州地区应为龙树思惟像的来源地区与中心地区。

定州有深厚的金铜造像基础,曲阳黄山盛产细腻光洁的白石。此外,定州扼飞狐陉要隘,自古以来为战略要地。自北魏末期至北齐,主掌州内一切事务的定州刺史,主要为高欢家族的勋亲贵戚,如高琛、高归彦、厍狄干、高浟、高睿、高润等。他们多信奉佛教,如东魏武定二年(544)厍狄干造龙树思惟像,是为渤海大王、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等祈福。这示范带动着民众造像,如北齐天保二年(551)卢奴县人乐妙香也为高欢等造思惟像。

二、龙树太子双思惟像

北朝隋代单体思惟像的造像记中存在太子与弥勒两种题材,但在龙树思惟像仅有“玉太子像”称谓。龙树思惟像的图像学研究众说纷纭,多是直接比照经文情景来解读造像组合,其中龙树双思惟像的研究更是极少。

(一)邸洛姬造龙树太子双思惟像的史料价值

北齐皇建二年(561)邸洛姬造龙树太子双思惟像,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藏,残高18厘米,右侧思惟像与背屏已损坏。左侧思惟像头戴花蔓冠,面部圆润,左手触颐,左腿下垂,足踏小莲台。龙盘树干,躯体粗壮。基座刻有造像记:“大齐皇建二年三月八日,清信士女邸洛姬为父母造玉太子像一区,及一切有形,俱时成道。”

该像对于双思惟像的尊格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思惟像出现在北齐初期至隋代,如北齐天保六年郎洪遵造龙树双思惟像,具有浓厚的河北地域特色,但是与同期的双释迦像、双观世音像等一样,难以找到经文或义理根据。该像说明双思惟像存在同一尊格的重复现象。

该像与隋开皇十六年(596)张天保造龙树太子双思惟像,皆是为亡父母敬造。龙树双思惟像中也存在为一位亲人敬造的现象,如曲阳北齐武平七年(576)邸文举等为亡父造像,可见龙树双思惟像是河北北齐流行样式。定州为北魏后期金铜释迦多宝佛像的主要分布地区,该像为其他双身造像奠定了可资借鉴的造型基础。

(二)太子单体思惟像的特点与溯源

龙树太子思惟像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在126件纪年单体思惟像中,有17件题材明确的思惟像,其中太子像有16件,弥勒像1件。太子单体思惟像出现在东魏、北齐与隋代,分布在河北临漳、曲阳、黄骅、盐山县、景县,山东博兴、惠民等地,有“太子思惟像”“白玉太子思惟像”“白玉太子像”及“太子像”四种称谓。大部分太子思惟像为无背屏的单尊造像;少部分为背屏式造像,主要分布在临漳与曲阳。

从造像记来看,佛陀诞生日为四月八日,东魏武定四年高子缓造思惟像与隋开皇十六年张天保造思惟像皆在该日造像。太子思惟像的发愿主要为闻法正觉,共成佛道,如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褚洛珠造太子思惟像、北齐皇建二年邸洛姬造龙树双思惟像,分别发愿为“一时成佛”“俱时成道”。四件造像发愿往生弥勒或弥陀净土,曲阳东魏武定三年(545)邸金龙造思惟像的发愿中有弥勒三会;黄骅东魏武定四年王妙造思惟像与北齐天保四年(553)朱贵都造思惟像,皆希求往生西方弥陀净土。

太子思惟像源自佛传图,佛陀生平事迹大致分为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印度佛传图内容丰富,思惟像不仅出现在“纳亲图”“树下静观图”“床前诀别”“逾城出家”“白马舐足”中,也出现在“初转法轮”“降魔成道”“涅槃”等中。随着佛教东传,我国中原地区的佛传图思惟像情节精简,北朝单体造像的背面重在表现树下思惟像与白马舐足图,如临漳东魏天平四年(537)法敬造菩萨立像 、成安县东魏兴和二年(540)释迦牟尼佛三尊坐像 。因为“解”与“行”是佛法修学的两大重心,而树下思惟像与白马舐足图分别表现了太子上求佛道中“解”与“行”的开始。双树背屏式思惟像也随之出现。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一件北齐基座,一面阴线刻白马舐足图,其余三面刻弥勒佛、日月灯明佛、观世音佛与药师琉璃光佛。根据《妙法莲华经·序品》可知日月灯明佛是在过去世中宣说该经之佛。该基座上的图像组合是太子上求佛道,释迦牟尼佛下化众生的典型表现。

三、龙树思惟像的发愿成佛与图像特征

与佛传图思惟像、石窟思惟辅像相比较,背屏式思惟像,尤其是龙树思惟像更强调对佛教主旨思想的凝练与表现。北朝隋代单体思惟像的发愿内容,有侍佛闻法,得道成佛,往生弥陀或弥勒净土,追求现世离苦得乐等。龙树思惟像的发愿文,莲华化生天人与双佛并坐像,则集中体现了侍佛成佛。

(一)发愿内容

龙树思惟像的发愿内容为侍佛获福,闻法成佛,往生净土佛国。其中侍佛闻法,如定州市东魏武定五年丰乐七帝邑义等造思惟像为“详崇供养”,北齐天保八年吴绍贵造思惟像为“侍佛供养”,北齐河清元年昙籍造双思惟像为“现存直(值)佛”等。此类发愿出现在东魏后期至北齐中期。

发愿成佛的造像最多,如北齐天保二年向贤造思惟像、北齐天保十年惠祖等造思惟像,河清三年法练造双思惟像,皆为“一时成佛”。北齐河清四年刘村邑人刘氏等造双思惟像为“俱时成佛”;北齐天保三年宝副造思惟像为“速登上道”,北齐皇建二年邸洛姬造双思惟像为“俱时成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佛道。此类发愿出现在北齐早期与中期。

往生弥勒或弥陀净土,如北齐天保八年张延造思惟像为”龙华之期,一时悟道”,藁城北齐武平元年贾兰业兄弟造双思惟像为“托生西方”。此类发愿出现在北齐早期至晚期。上述龙树思惟像的发愿为侍佛、学佛与来世成佛,这正是大乘佛教释迦牟尼佛下化众生的主旨内容。

(二)龙树思惟像中的莲华化生天人与双佛并坐像

龙树思惟像的称谓中没有涉及莲华化生,但是第一类与第二类龙树思惟像,皆在龙首上方雕刻莲华化生天人,曲阳与临漳造像中皆有存在。如北齐天保二年王祖世造龙树思惟三尊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编号为B60S279,白色大理石作,残存彩绘,高57.8、宽33.7、厚16.8厘米。思惟主尊与菩萨胁侍之间起二树干,各有一龙自下而上盘踞其上。背屏正上方雕宝塔,边饰四身供养天,下方两侧各刻一身莲华化生天人,位于龙首的斜上方。台座侧面与背面刻造像记:“天保二年四月十八日,佛弟子王□世敬造思惟玉像一区,上为龙天八部、七世先亡、现在眷属,愿共法界众生,下及昆蚁,一时成佛。”此外,北齐天保七年刘市荣造龙树思惟像 、北齐河清元年昙籍造双思惟像、北齐武平七年邹氏造双思惟像等,也皆刻有龙衔莲华化生天人图像。

莲华化生图像也出现在部分第三类龙树思惟像,及单尊思惟像的基座中。如临漳北吴庄出土的一件无铭思惟像,背屏雕有双龙托塔、莲华化生天人与供养天。 佛利尔美术馆藏一件北齐思惟像,编号为F1911.411,基座的正面与侧面皆阴线刻三层水纹,雕有数身莲华化生天人、荷叶等,表现了西方弥陀净土莲华化生场景。龙衔莲华化生天人与树下思惟像,也分别出现在临漳北齐天保元年(550)长孙氏造阿弥陀佛像的正面与背面。

龙树双思惟像的背屏上方,不仅雕有莲华化生天人,还刻有双佛像。如北齐河清四年龙树双思惟像,树干上龙衔莲华化生天人,背屏正上方雕双龙托宝塔,且与供养天共牵华绳,塔下圆拱龛中雕双佛并坐像。基座背面刻造像记:“河清四年二月八日,曲阳县宕城诸刘村邑人等敬造白玉象(像)一区。上为师僧、父母、皇帝陛下,七世先亡,后为边地众生,俱时成佛……”又如临漳北吴庄出土的北齐龙树双思惟像, 背屏也刻有双佛并坐、莲华化生天人、供养天等。双佛并坐像源自多宝佛赞叹释迦牟尼佛演说《法华经》而分半座与之共同说法, 说明龙树思惟像与《法华经》的关系密切。

四、龙树思惟像的内涵

龙树思惟像的发展与单体造像风格、社会思想、地域文化、政治等密切相关。其中《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产生于印度摩揭陀,融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一乘佛乘,为大乘经典高峰。南北朝时期,该经在中土流布广远且深契人心,不仅是北朝组织释尊、弥勒、释迦多宝佛教图像的中枢经典, 也体现在龙树思惟像的形式与内涵中。

思惟像的思惟态意蕴丰富,与佛陀悲悯普度众生密切关联。悲悯众生苦而思考,不仅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证道的首要环节、释迦牟尼佛传道的关键点,还关系到佛教起始项目正见的建立。太子为单体思惟像中的常见题材,其“解”与“行”始自对人生苦迫的观察与体验,如《佛所行赞》卷一《出城品第五》载:“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愍心。慨然兴长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惟生灭法……自荫阎浮树,端坐正思惟……遂心长出家。” 通过观察与思维,太子开始探求人生苦迫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白马舐足吻别后,太子遂入深山无人之处,取地高草,于树下正坐,向明时得佛道。西晋聂道真译《异出菩萨本起经》云:“便到龙水所,龙名文邻。文邻者所止水边有树……佛在水边树下,坐禅光景入水,彻照龙所居处……龙出水侍佛,便风雨七日……” 根据经文可知太子得佛道后,龙侍佛且成为皈依佛者。太子在树下思惟证得佛果,意味着获得了观照人生现象与万事万物的觉悟方式。河北藁城北齐皇建二年比丘尼员空造思惟像(图5),体现了思惟与成佛的密切关系。该像圆形头光的背面以墨线、朱砂等绘有树下坐佛形象。佛面部圆润,后有圆形头光,端坐在覆莲座上,两侧各有一棵树。基座背面刻造像记,发愿为“俱时诚(成)道”。

图5 员空造思惟像正面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教化众生,思索如何传法是《法华经》经文展开的关键。“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根据《法华经》的《序品》,释迦牟尼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大乘经时,四众围绕,参加者中有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八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其中的难陀龙王与跋难陀龙王不仅善应人心,调停风雨,还以身缠绕保护须弥山顶巅的忉利天,为重要的护法者。这体现在北齐中期单体思惟像的“思惟佛”称谓中,如临漳北齐天统四年(568)王景等造“思惟佛”像。

从上述经文看,龙树思惟像没有表现具体场景,从发愿成佛与图像特征来看,应是对太子思惟成佛度化的主旨提炼与综合表现。单体思惟像的“思惟”称谓,正是强调思考推度的思维态,意味着因悲悯众生而思考,蕴含着思维觉悟、精进度化众生之意,凸显了思维在成佛布道中的重要性。

此外,龙树思惟像为皇亲国戚、僧尼与平民信奉,多发愿成佛。东魏北齐的显学地论学,无论是南道佛性本有说,还是北道佛性后天始有说,皆言明众生悉有佛性。《法华经》宣扬三乘方便圆融与一乘真实,是佛教经典由偏重理论说教向偏重对佛崇拜的一个重要标志; 明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因而广受各阶层欢迎,这体现在造像记的发愿对象中。

龙树思惟像的发愿目的之一是往生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南北朝时净土信仰与《法华经》的盛行,诵持该经可以往生弥勒兜率天净土与西方弥陀净土,史载释慧进等多法华、净土皆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式之一为化生,如三国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所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此处说明了莲华化生天人的体貌特征等。《法华经》的《化城喻品第七》和《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均提到阿弥陀佛,并指出信持该经可往生弥陀净土。佛教藉像表真,这表现在龙树思惟像的莲华化生天人图像中。

五、结语

印度佛传图思惟像内容丰富,其中的树下思惟像与白马舐足图分别表明了太子上求佛道中“解”与“行”的开始,是佛传图思惟像的关键内容,不仅在中国克孜尔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中有所刻画,还突出地体现在北朝隋代背屏式思惟像中。其中的龙树思惟像以定州曲阳为中心发展起来,地域艺术特色鲜明,根据造像记中的称谓,可知双树干与背屏顶端雕有龙纹的单体思惟像皆为龙树思惟像。龙树思惟像的主要发愿目的为侍佛成佛,其中的双思惟像为同一尊格的重复,尤其是主流形式龙盘树干类别,具有稳定的龙衔莲华化生天人图像特征,部分造像背屏上方雕有双佛并坐像。这是对太子思惟成佛度化的提炼与表现,与《法华经》为中心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

刘洪彩(1977—),女,山东临沂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佛教造像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课题“美国博物馆藏北朝隋代佛教石刻造像研究”(KYCX20_174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佛教造像调查与研究”(18BZJ018)阶段性成果。

(栏目编辑 朱浒) sk/leUoidGFTy2imFrCVkbJ2NOFZH/b8aLI2l0Rpf4k3/QAD6Ks8xYb6qBXiK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