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之际,新一辑《中国美术研究》又与大家见面了。
本辑首个栏目是“美术考古研究”。刘洪彩对东魏北齐时期龙树思维像进行了研究,认为与《法华经》为中心的佛教信仰密切相关。龚晨通过对汉墓壁画中的色彩进行分类梳理,认为汉代人把传统阴阳五行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引入色彩之中,将其成为统治者强调礼数,区分等级的手段。刘人铭对敦煌石窟中回鹘王像身份属性进行了探讨,判定回鹘王像身份大概是文献记载中沙州回鹘统治者沙州镇国王子。徐胜男通过对早期道教造像主尊身份的演变探究,明确了道教主尊神从太上老君到元始天尊的演变是南朝道教理论发展的结果。
“宋元绘画研究”栏目中,高泽探析了宋画《春社醉归图》中的老者身份。李斯斌从细读两段跋文出发,对《莲社图》进行了研究。郭阿梅通过画史著录、款署、绘画风格等方面对王蒙款《稚川移居图》进行了真伪辨析。
“艺术理论研究”栏目中,刘程探讨了中国古代“以大观小”的审美观念,并对岩画空间表现进行了诠释。朱国平对《历代名画记》中“国初二阎……”句进行了语义辨析,并对《论山水树石》重新进行了句读。吴士新从郭熙的《林泉高致》出发,探讨了“游”的观念与美学意义。张黔对王朝闻的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概括。贾涛对于安澜、俞剑华两位学者在中国画学文献研究方面进行了比较检讨。
“书法理论研究”一栏,许永福以曾巩家族为例,以欧阳修、曾巩为中心,探讨了金石学变化对曾巩家族书法发展变化的影响,以及金石学对整个宋代书法史发展的影响。姜复宁对黄易旧藏熹平石经残碑拓片进行了考证。廖丹对明代松江书家群体与文人结社交游进行了研究。颜以琳探析了颜真卿艺文与书法观的同一性。兰正江研究了清代书学“鉴”“写”分离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其学术精神影响下的艺术现象。田婧媛探讨明代解缙的书学观,指出其书学观在书法史上具有开创和奠基性意义。
“清代及近现代美术研究”中,穆瑞凤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三幅禹之鼎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其作品在题材、内容、形式、线条等方面虽师法古人,但业已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形式语言特征。顾志红对清代界画中所描绘的扬州园林进行了研究。商桦认为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以写实为基础,注重对作品意蕴与意境的表达,其美学内涵是“师造化”与“真性情”的高度契合。曹丽平对新时期现代漆画的发展进程和审美趋向做了探析。
在“艺术设计研究”栏目中,杨妍均、陈芳以明代服饰上的灵芝纹为研究主体,探究灵芝纹样的多种涵义,以及身份变化的原因。赵强对基于本体语言的现代陶瓷抽象画进行了研究。张可永探讨了鼓浪屿建筑雕饰的民族性特征。汪苡恝、张珮琛讨论了中国青铜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的意义与原则。最后,在“名家风采”栏目中,展示刘赦教授的创意水墨作品,并由张晓凌说明新水墨诞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