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荣春教授为首席专家主持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画写意体系研究”立项后,各子项目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对中国画写意的哲学美学根源,对写意概念的生成,对山水画写意的创作实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一批可喜的科研成果。
王宗英、阮荣春合著《中国绘画写意美学的早期建构——以宇宙生命哲学为中心》论文,从《周易》和老庄著作中,探讨中国画写意的哲学基础,提出“道”是中国绘画美学的起点和归宿,天人合一、技进乎道、应物象形等的思想源头是宇宙生命哲学,中国画以“生命力——超越形式——体道”为中心而形成写意品格。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国画写意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据。
李慧国的《庄子“道技观”再议——兼论中国画写意精神中“道”的理论范畴》,对《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中的“道技观”进行新的研究,认为中国画写意精神中的“道”是超越于形、言、技之外对神、意、逸的精神追求。
易善炳的论文《中国画“写真”“写意”“写实”造型观念辨析》,对中国画创作中影响颇大的写真、写意和写实概念,结合中国古代画论、画史及近现代中国画的革新创造,进行细致辨析和梳理,论述古代中国画创作中“写真”“写意”和近代“写实”概念的历史作用。论文不仅深化了传统中国画造型观念的研究,而且对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发展也有现实意义。
施锜的《朝暮中的诗情:北宋神宗时期的山水画革新》,提出北宋具有时间性诗意的山水画的兴盛在神宗时代前后,这一时期,山水画中表现朝暮明晦,四时气候,体现出诗意画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南宋宫廷山水与禅画山水的发展。该文对宋代画史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陈彦平的《中国画传统写生观念略论》重新阐释中国画传统写生观念,并主张使其精髓回归当代。
我们开辟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画写意体系研究”专栏,发表相关成果,以期学界对中国画写意体系研究的关注,并欢迎读者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