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在飒飒秋风中,我们迎来了《中国美术研究》总第27辑的付梓,在此我们向长期支持我们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辑首栏是“美术考古研究”。首篇文章系何志国教授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对秣菟罗佛传故事图的研究,指出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于1世纪早中期。在两篇关于兽面纹的论文中,韩鼎指出,从良渚文化到西周时期的两千年间,一直延续着“兽面”和“菱形”赋予所饰器物以神圣性的意义;李海磊、慕漫红建构起南北朝兽面图像发展演化谱系,进而探讨本土兽面图像和印度Kirtimukha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赵兰则从北方移民影响入手,探讨了四川宋代画像石室墓装饰因素的来源和宗教影响。

“绘画史研究”栏目收录了三篇论文。施锜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南宋赵葵的《杜甫诗意图》中的定名和画意进行了全新阐释。王照宇对明代中叶的江南古书画鉴藏大家华夏的家系、生卒年以及家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曾佳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套《雍正行乐图》册页作品的解读,辨析其真实性与虚构性,追溯了其蕴藏的政治意涵。

“书画理论研究”栏目中,李嘉璐以唐宋山水题画诗为对象,从图像、文本、文化物三个维度进行诗画关系的辨析。桑盛荣分析了北宋“国是”的争辩与内耗导致士风与心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而赋予书画多元审美特质。郭青林认为明代书画家注重笔墨形式的物理性质,侧重主体的审美感官的视觉感受。刘泰然从观看的三个层次,论述了中国艺术中的“图式”化感知。

“近现代美术研究”栏目中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画概念形成、潘天寿绘画风格中的艺术境界和美学根基,以及1978年至2010年工笔画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自我意识觉醒与画家的社会反思和人文关怀。“美术教育与民俗研究”栏目中,张旭东、钱初熹充分肯定了表现性评价在国内外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照。陈剑、严珞菲对桃源民间刺绣的民俗分类与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钱成、叶康宁对清扇面收藏“海内第一”的宫本昂、宫昱兄弟相关事略进行考证,并对宫氏家族绵延十多代的书画创作与鉴藏作初步研究。

“艺术市场研究”是本辑特约栏目。西沐、李亚青分析了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研究与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风险及其管控问题,认为需要通过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艺术金融风险。胡月明对艺术品投资中再交易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最大程度规避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的四种方式。董艺分析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基金管理模式,分析了国内艺术基金的配套环境、中国艺术品基金的突破口,指出了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的趋势。 idOxRz3+GYxVtOnsXPU7u+eQEi06zwTX2/qOVwIeEe9QmsbXpkyXS3PZDnmse2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