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笔下的石库门

汪家芳

图1 汪家芳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上海已逐步向世界开放。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商品等,各路精英纷至沓来,使上海这座远东的城市被寓为”魔都”时尚之城。就建筑而已,原来的老式石库门加以发展,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尤其是门的变化,从样式上门的形式最多,有英式、葡萄牙式、西班牙式、法国式等丰富了石库门文化内涵。在写生时即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又要有西方文化的影响。色墨间相互渗透而生发,着使让观者回味。石库门在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中渐渐的消失,是上海人从小到大的记忆,每每经过,那斑驳的黑色大门和墙总是让我兴奋,时常会携笔而写生,记录着童年弄堂的回忆将离我们远去……

图2 汪家芳《老上海石库门房子》,纸本水墨,2016年

上海的武康路只要去过的人,都会被它的幽美、安静、恬淡的气氛影响,而放慢脚步欣赏建筑叙述着老上海的历史与悠悠岁月里的点滴故事。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年改名武康路。1914年它被划入法租界,见证了上海殖民统治的一段时期,同时也使上海这座“魔都“之城有着更深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我曾写生的独樑小洋楼就座落在武康路上,此幅以小写意的笔触,满构图的形式,以冷基调的色彩使画面宁静而富有空间感,虽然是写生手稿也要有整体性。

由于我自幼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对创作《上海》以石库门为主线的中国画还是很有生活感受的。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当时,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有识之士看到上海的发展前景,纷纷前来上海发展,同时,建筑带有江南民居风格的住宅形式,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涂以白色墙面,因为是用石料做的门框,所以称之为“石库门”。这是上海第一代的石库门,也叫作老式石库门。

图中所写生的是我儿时居住与生活的第一代石库门,它座落在江宁路1335(弄)号为4排连体起名为“泰莱坊”。(图2)写生手稿以轻松笔墨略施淡彩烘托出石库门的历史积淀与气氛,因为是创作素材写生,还需局部刻画并以文字简述,为使画面具整体性,故在写生时,特别注意构图的完整性、可读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汪家芳,男,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图3 汪家芳《淮海中路上欧式建筑》,纸本水墨,2016年

图4 汪家芳《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纸本水墨,2016年 rcs41GzEGHG4uscMZOMPrLvmW5I2a8Cd39ZDPFCttT7kdKlF23T4SfWjWQ80PA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