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任何事物均有认识的过程,往往会经历辨别、定名和定义等阶段,玉器也不例外。玉器的定义包括材料、工艺和功能三个要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玉器是指采用琢磨工艺将透闪石—阳起石和翡翠材料加工成具有象征性功能的器物,广义的玉器则是指采用琢磨工艺将美丽的石材加工成具有象征性功能的器物。美石的利用体现了古人应对透闪石—阳起石和翡翠资源短缺、加工技术受限、特殊审美需求时的策略,以及区分身份、地位、等级等意识形态动机。由于广袤时空范围内人群对美石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使用的美石种类也有所差异,以中国为例,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220年用于制作成器的矿物材料超过30种
。
由上可见,玉器的狭义和广义定义的区别在于材料,而工艺和功能是相同的。不过,这无法界定4至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丹尼索瓦洞穴出土绿泥石镯和方解石镯的归属问题,即它们属于石质装饰品抑或玉器。邓聪先生为此将玉器的广义定义限定在材料和功能两个方面,即美石制成的具有象征性功能的器物
,而不探讨其使用琢磨工艺的加工方式。由此,玉石分化的问题转化为探讨功能的分化,尤其具有社会需求及意识形态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属于更宽泛的广义定义,如何应用视具体问题以及学者认知而定,例如,湖南大学石荣传在讨论东北亚早期玉器互动时就将上述两种广义定义进行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玉器的狭义定义也具有相对性,例如,对于古代中国和新西兰而言,玉器指的是透闪石—阳起石材质器物;对于古代中美洲而言,玉器指的是翡翠材质器物,但也包括一些优质的绿石材质(如钠长石、绿辉石等)器物;对于古代欧洲和日本而言,玉器指的是透闪石—阳起石材质和翡翠材质器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玉的概念多有探讨,国外学者也对“jade”的来源多有论述,认为对“jade”这一词汇的认识过程对人们确定现代玉的狭义定义(地质学层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国内学者对这部分的综述工作涉及较少,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典通过“jade”一词的流变初步探讨了不同文化中“玉”的观念变迁。
距今9000年前,黑龙江饶河小南山地区使用了占比很高的透闪石玉器,其数量众多、器型种类丰富、制作工艺娴熟、装饰性功能突出,被认为是世界早期玉器的成熟阶段,由此,玉器起源及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早期发展情况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复旦大学张萌结合传统的利用人群迁移和文化扩散来阐释物质文化源流的文化历史解释框架,采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对玉器起源进行了探索,将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古环境变化和人工制品的技术组织结合起来,指出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得耗费人力、物力的艺术品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的构建使得艺术品的流通具备社会条件,石器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品的制作提供了现实支持,张萌进而将对中国玉器起源的过程初步划分为“三部曲”。湖南大学石荣传则对新石器时代东北亚地区(包括现在的中国东北、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及日本列岛)的玉器进行了整理,探讨了东北亚大陆和岛屿带玉器的历史性特征,并通过其间的共性特征探讨各地域间存在的交流情况;石荣传将东北亚地区常见的器物组合分为两类,指出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的玉器组合传播范围大,存在陆路和海路以及向北和向南等多条传播路线,璧、环的玉器组合传播范围则小得多,存在向南和向西的传播路线。
公元前第六千纪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的分化,中国玉器也随之发生功能性的转变(如由装饰品发展为礼仪、宗教、丧葬用器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玉器在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曹芳芳通过分析古代文献认为五帝时代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用玉观,前期的玉器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以璧为代表)和军事(玉兵),后期的玉器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凸显其重要性,展现了玉器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考古实物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曹芳芳进而认为玉器是第一种反映华夏大陆宗教和政治中核心观念的物质,并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基因,流传至今。在长江下游地区,良渚玉器达到了古国时代的最高峰,供给玉器生产、分配、消费的材料来源一直是热点议题,上海博物馆谷娴子对此进行了再思考,根据软玉器沿中国东部海岸由北向南传播和分布的特点,指出在观念、样式及加工技术的交流同时,还存在着玉料的交流;谷娴子认为玉料作为极为重要的资源,存在远距离运输的需求,东北岫岩玉料一直沿用至今,显示了资源的丰富性,其并没有在红山文化衰落之后便停止开采,而是作为流通物品,存在通过水路传播至长江下游地区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玉料的高品质、稀有性和开采难度,玉器制作的高成本和成品的美观性,以及玉料和玉器的流通和经历,使得社会赋予玉器极高的价值
。
首先,玉料的分布特征,玉料的颜色、透明度、光泽度等光学性质与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质,均与玉料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关。与农业社会的绿色作物关联,用玉地区普遍使用绿色调的玉器,但不同色调的绿色之间也会有等级之分
,东亚中国进入金属时代之后将白色和田玉与人的品德进行关联,进而使得白玉更受青睐;使用翡翠材料的欧洲、日本和中美洲地区认为透明度的增大可以提升玉料和玉器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玉器制作中的磨抛工序,因为磨抛工序不仅改变了玉料的颜色(色调、饱和度、明度三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而且使之具有了光泽,进而提升玉料和玉器的价值。
其次,玉料的经历也影响着玉器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开采和加工的难度上。由于玉矿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难以企及,当玉矿剥落向下滚落处的玉料被捡取完后,人们可以沿着玉料的滚落轨迹找到矿点,若其分布在雪线附近,则每年采矿的时间是有限的,玉料更显珍贵;此外,玉料的韧性和硬度既增加了山料的开采难度,也增加了玉料的加工难度,韧性可能还具有象征着不朽的意义
。由此可见,玉料具有高价值属性,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为此开通远距离交流网络,如公元前5500至2900年的欧洲地区,翡翠材料被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运输到巴黎盆地、布列塔尼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远至莫尔比昂湾
。
再次,玉料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后方成为玉器,而复杂的加工工序和因此所付出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又赋予了玉器更高的价值。良渚玉器的成器过程是一个热点问题,但近些年鲜见关于模拟实验的相关研究。浙江大学费震涣、陈虹等以良渚玉器的刻纹和钻孔工具为切入点,采用实验考古、微痕分析和统计分析,选择鲨鱼牙齿、水晶尖状器、燧石尖状器作为刻纹材料,选择燧石、竹管作为钻孔材料,结果显示鲨鱼牙齿和水晶工具均不适合雕刻,而燧石工具具有良好的刻划效果,同时磨损率低、耐久性高,故很适合雕刻;此外,燧石可作实心钻工具,竹管可作空心钻工具。
最终,玉器在后续的流传与社会经历中,被赋予了更高层面的价值,玉器成为社会分化的代表和精神信仰的载体,并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元前第二千纪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玉器的礼玉功能达到高峰,形纹也相应发生变化。荆州博物馆谢春明对商周时期的兽面玉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她运用类型学探讨了该类玉饰的形制演变,并与时代进行关联,指出兽面玉饰存在于商代晚期前段至春秋中期前段,其功能主要是装饰,包括佩戴于人体颈部、胸腹部、手腕部、足部,以及具有插嵌的使用方式,此外既是马具的装饰品,又起到节制总领的节约作用。至西周时期,礼制变革影响下的玉器面貌较商代有了重大变化,多彩的“组佩”或“串饰”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但不同地区的变化时间及程度是不同的。如长江流域的曾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晓杨等对该地西周至春秋玉器进行了系统探讨,清晰描绘了曾国玉器的发展脉络,指出第一期为西周早期,以阴刻人与凤鸟纹的片状玉器为特色;第二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宗周文化为主,大量流行动物形佩饰,且多阴刻龙纹或兽纹的片状玉器,少见立体状,还出现了成熟的葬玉组合——玦和琀,M17出土了目前曾国最早的玉组佩,璧也由礼器转化为佩饰;第三期为春秋中期,出土了该地最早的玉覆面以及经过远距离交流的黑白玛瑙珠;第四期为春秋晚期,玉器风格发生转变,以楚文化为主,保留部分宗周文化因素。除了探讨较高等级墓葬的玉器之外,中国地质大学罗泽敏、湖北省博物馆陈春等对冶炼矿区从业者墓地所出玉器进行了研究,结合材质、次生变化、器型、纹饰、工艺、功能、等级等信息,认为这批墓主人的身份仅为中低级贵族或一般平民。值得注意的是:玉器的材质(如透闪石、云母)在这一地区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并不是常认为的区分等级的标志,而材质的优劣以及纹饰的有无和精美程度有时可以区分不同等级。此外,铜矿区常有的示踪矿物孔雀石也被直接用于随葬,表明古人对铜矿石的珍视。
除了关于玉器的研究之外,本文集还将视野扩展到骨器,如南京师范大学徐峰对玉和骨在物质上的相似性进行阐发,进而上升到论及两者相似的象征性功能,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徐峰归结为“物有其性、人赋其灵”,即因玉和骨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得社会赋予了它们极大的价值。本文集也将视野由旧大陆延伸到新大陆,如复旦大学石晓薇和笔者以中美洲古典时期玛雅玉器为关注对象,通过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融合视角,梳理探讨了玛雅玉器的材料识别、开采、利用情况,并与中国玉器进行了初步比较,有助于从全球视角认识中国玉器和中美洲玉器的异同以及发掘其中蕴含的文明互鉴因素。
总体而言,本文集的论文涉及玉器起源和发展、玉料来源和加工、玉器消费和功用等重要议题,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模拟实验法、科技分析法、文物考古等多重方法,研究范围涵盖亚洲和中美洲。
此外,笔者与学界诸多师友于2016年联合创办了“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得到了学界诸多前辈先生、玉界学友、文博系同事的大力支持,迄今论坛在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和纯洁性的宗旨下已连续召开了四届。我们很庆幸论坛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为中国乃至世界玉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些力量,因此,本文集也收录了我的硕士毕业生麦蕴宜(现工作于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和在读博士研究生李一凡校订的四届论坛纪要,期望能为未来留住过去的记忆,以便激励自身,更好地为传承玉器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服务。
玉器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路漫漫其修远矣,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王荣
2022年12月1日
于国定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