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研究在兰亭学构建前的资料准备与问题萌发期(东晋至北宋)就开始了,可谓源远流长。只是最初的《兰亭序》研究,仅偶尔涉及《兰亭序》文章研究,绝大部分笔墨都放在了《兰亭序》书法研究。这种情况,即便在随后漫长的兰亭学构建前的文献汇总与成果多样期(南宋至20世纪50年代),亦未见大的改变。直到兰亭学构建前的真伪论争与专题研讨期(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兰亭序》研究才做到文章研究与书法研究并重,而且取得累累硕果。
《兰亭序》研究长期重书法轻文章,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尽管王羲之本人也很看重他的《兰亭序》文章,但其他人并未予以普遍承认。当然,这不是说东晋以降直到清代前期这个时间段内,《兰亭序》文章对文学史毫无影响,而是说,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只有部分文人模仿、学习《兰亭序》手法与化用《兰亭序》文句等。与之相反,《兰亭序》书法,自唐代初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追捧下,即受到历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和封建帝王的高度重视,并且有了如“古今法帖第一”“天下第一行书”这样的美誉。人们都看好《兰亭序》书法,自然研究《兰亭序》书法的文字便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