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②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③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东坡题跋》卷之四)
【注释】
①鲁公:即颜真卿,同下文“颜公”。
②卢杞(?—785):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德宗时期宰相,性狡诈阴险,嫉贤妒能,《旧唐书》云:“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希烈:即李希烈(?—786),燕州辽西(今北京顺义)人,唐代藩镇将领。唐建中三年(782),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田悦、朱滔各自称王,公然反叛,囚禁名臣颜真卿,后杀害之。
③窃斧之说:《列子》中的寓言,是说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偷走的,于是他越看越觉得邻人言行举止皆像盗斧的人。后又找到斧子,再看邻居举止又都不像盗斧的人了。这个故事后来成为目随心乱的典故。《韩非子·说难》有“邻父之疑”,意与此同。
图5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今译】
观览一个人的书法,就可以判断其为人,君子、小人必表现在其书作之中。这种说法大概并不尽然。以貌取人,尚且不可,何况书法呢?我看颜真卿的书迹时,未尝不能想到他的风采,并非仅明白他的为人而已,看他的书作时,仿佛能令人敬畏地看到他讥刺卢杞、呵斥李希烈。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道理与韩非的“窃斧之说”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人的字画除了表现出技法工拙之外,还表现各自不同的旨趣,从中也能大致看出他们为人的邪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