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在北宋文坛上,黄庭坚占有一席之地。黄庭坚兼工诗、词、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被尊为江西诗派一代诗宗。在书法创作上,黄庭坚自成一格,其行书融古雄健、爽落圆劲、奇倔沉着,草书大开大合、从心所欲,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在书画理论方面,黄庭坚也卓有成就,其书画理论多见于《山谷题跋》中,此外,还有许多论述散见于黄庭坚文集之中。
黄庭坚文艺思想建立在儒家文道观上,其书画理论重视儒家内涵,“文道并重”。其《书缯卷后》云:“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不俗”是黄庭坚乃至江西诗派的基本立足点。其《与洪甥驹父》又云:“君子之事亲,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文章直是太仓之稊米耳。”“文章最为儒者末事”,他强调后生“更须治经,深其渊源”,“养以敦厚醇粹”,这样才能根深蒂固。由此明显地看出黄庭坚受“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而黄庭坚家乡禅风盛行,受其影响,他浸润于佛理禅趣,曾得祖心禅师的开悟,与黄龙派的渊源关系很深。同时,黄庭坚认真研读禅学原典,以禅喻书,并将其思辨性质与道家辨证法思想相结合,使儒、佛、道三家思想相融合,其书画理论便体现出儒释道兼容的特色。
韵胜论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文艺思想,他论书不仅强调用笔,而且要注重字外韵,即要“字中有笔”,又要“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他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明确提出了“凡书画当观韵”的审美主张,认为书画要有高洁的“韵胜”。在黄庭坚眼中,“韵胜”即脱离“时风”、无世俗之“俗气”,要“胸中有书万卷”“出于笔墨之外”等。黄庭坚在《道臻师画墨竹序》中提出“不加丹青,已极形似”的观点,可看出他对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即韵的强调。苏轼评颜真卿书法时,推重其“人品”和“变法”精神;而黄庭坚却认为颜真卿是“笔法超逸”,“萧然出于笔墨之外”,实际就是有韵胜,气节高。相对于苏轼的“通其意”,“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喜欢骏快爽意的书风,而黄庭坚则求“深稳”,追求内在的“味”,求其不俗、雅逸。同时,黄庭坚要求作书画要有学养,如他曾评王著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又说“美而病韵者王著”和“若论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这都说明王著书工稳而乏神韵,其病在胸中无诗书。可见,在黄庭坚看来,“韵胜”与否是评价书画高下的标准之一。此外,黄庭坚还提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师古”与“入神”等书画理论。
黄庭坚出自苏轼之门,与苏轼有一致之处,强调学问修养,字外之趣,这也是宋人论书的重要特点之一。黄庭坚书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文艺思想。苏轼更注重外在的“逸气”“俊气”等对文艺的决定作用,黄庭坚则主张通过锻炼达到平淡,通过锻炼和运用法度而获得自由,强调内在学问对书画的影响。他认为“楷法高妙”,草法才能进步。技巧上重视“有法”,但在风格上要追求“无法”,统于自然和“不俗”。
黄庭坚的书画理论丰富而深刻,多存于《山谷题跋》之中。本书以毛晋刊辑的津逮秘书本《山谷题跋》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本《豫章黄先生文集》。此外,本书还选录《山谷题跋校注》(屠友祥校注)题跋补编中《津逮秘书》本所未收录的题跋,以及《豫章黄生生文集》《宋黄山谷先生全集·外集》等文献中论书、论画诗、文若干篇,进行注释、翻译。本书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意从书画角度解读黄庭坚诗文,管中窥豹,贻笑大方之家。千虑之失,一得之禺,敬祈读者赐鉴。
徐新韵
2021年10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