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不即溃药法”,书家疑非右军,余爱其自成一体。其间有可恨,或是传摹失真尔。
此字与《东方朔画赞》相似,而子瞻谓《画赞》亦非右军书。人间爱憎常自不合,如退之、柳子厚论《鹖冠子》 ① ,可知也。
《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汉篆笔,中令自言“故应不同”,真不虚尔。中令书中有“相劳苦”语,极佳。读之了不可解者,当是笺素败、逸字多尔。观其可读者,知其尔耳。米芾元章专治中令书 ② ,皆以意附会,解说成理,故似杜元凯《春秋》癖耶 ③ 。
“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㿃。”古方论无此疾名,胶东初虞世和父云 ④ :“㿃读为滞,滞下若今人下利,而更衣难者也。”此卷中尤作妙墨,右军父子真行略相当相抗尔。余尝评书云:“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真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
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 ⑤ ,李建中如讲僧参禅 ⑥ ,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⑦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山谷题跋》卷之四)
①《鹖冠子》:先秦道家著作,传为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其中的道家易学与道家数术学等学术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道家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②米芾(1051—1108):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与薛绍彭并称“米薛”。传世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
③杜元凯:即杜预(222—284),字元凯,魏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博学多通。
④初虞世:字和甫。北宋名士、医学家。与黄庭坚交往甚密。
⑤王著:字知微,成都人。北宋书法家、诗人。善正书,兼工行书。北宋淳化三年(992)受宋太宗命编次《淳化阁帖》。
⑥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严夫民伯。洛阳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曾官西京留司御史台,故称“李西台”或“李留台”。工楷书、行书、草、隶等。传世书迹有《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等。
⑦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癸巳人、希维居士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以心疾致仕,居洛阳,人谓“杨风子”。工书法,楷法精绝,尤工行草。传世书迹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
“痈不即溃药法”,书家怀疑不是王羲之所作,我喜欢它自成一体。其中有令人遗憾的地方,也许是流传摹写过程中失真了。
此字与《东方朔画赞》相似,然而苏轼认为《东方朔画赞》也不是王羲之的书作。人间爱憎常常不同,从韩愈、柳宗元论《鹖冠子》就可以知道了。
《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汉篆书笔法。王献之自己说“故应不同”,果真不是虚言。王献之书中有“相劳苦”语句,极好。读它完全不能弄清的原因,应该是当时笺素腐烂、丢失的字多。看其中可识读的字,就可以了解它了。米芾专学王献之书法,都以意附会,解说成理,因此似乎和杜预对《春秋》的癖病一样。
“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㿃。”古时药方中没有这种疾病的名称。胶东初虞世说:“㿃读为滞,滞下就像今天患泄泻痢疾而更衣困难的病。”此卷中更能呈现妙墨,王羲之父子真书、行书大概相当,可以互相抗衡了。我曾评论书法有“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只有具这样眼力的人,才能懂得它。
我曾评论近世三家书法说:“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这一评论应当以王羲之父子书法作为标准。”参照我的这句话,就知道书法离这个标准的距离了。
王献之草法很接近张芝,淳古而少遗憾,更觉得有成就。评论书法品阶的人,把王羲之草书入能品,而王献之草书入神品。我曾拿文章作比王羲之父子的草书,王羲之类似左氏,王献之类似庄周。从晋代以来,很难有像二王那样超脱没有俗气的,只有颜真卿、杨凝式大概像王献之罢了。颜真卿的书法,当今人们多随俗见,大多尊敬崇尚它。杨凝式的书法,人们虽口头上称好而心中却不以为然。要想深知杨氏书法,应当像九方皋相马,不要计较玄黄牝牡等表面现象,才能真正欣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