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洛神赋后

予尝疑《洛神赋》非子敬书 ,然以字学笔力去之甚远,不敢立此论。及今观之,宋宣献公、周膳部少加笔力 ,亦可及此。(《山谷题跋》卷之四)

【注释】

①《洛神赋》:三国魏曹植撰。传世有王献之小楷残本十三行刻本,故又名《洛神赋十三行》。子敬:即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父合称“二王”。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王中令。善正、行、草书。幼学其父,次学张芝,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草书作品,后人以为胜过羲之。传世作品有《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地黄汤帖》等。

②宋宣献公:即宋绶(991—1041),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后人又称之为“宋常山公”。卒后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北宋学者、书法家、藏书家。周膳部:即周越,生卒年不详。字子发,一字清臣,淄州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北宋书法家,善真、草书。宋朱长文《墨池编》云:“越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

【今译】

我曾怀疑《洛神赋》不是王献之所书,但因为我的作字笔力与他相距较远,故不敢确定这一观点。如今看它,宋绶、周越稍微增加笔力,也可以达到这种水平。 86QF3eA7ABYt33R6/qd/FJs9bTde0YmQBqUy9118dcSTsVSQyLOF/UZWfF7W6M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