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指标,人们自然会想到数据,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数据的时代。确实,数据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反映问题,从数据的量化与比对中,人们容易对问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
衡量一个地区书法水平的指标是什么?数据是如何反映这些指标的?我们不妨来讨论一番。
我以为,衡量一个地区的书法水平,可以从两个维度去思考。简单地说,出人、出精品是衡量一个地区书法水平的终极指标。也就是说,有没有推出人才,尤其是有没有推出具有相当实力与影响力的书法家,有没有推出标志性的书法作品,尤其是高水平的书法名作,这是成为一个地区书法水平是高还是低的试金石,古今皆如此。我们常常读到不同地区为本地区撰写的书法史研究文章或著作,都是将这个指标置于很高的位置。
如果从与书法的相关性与紧密度去分析,书法指标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与书法直接相关的指标和与书法间接相关的指标。
与书法直接相关的指标包括:拥有多少名书法家,其中包括中国书协会员数,省级书协会员数,地区级书协会员数。在重大展览活动中,入展获奖人数,特别是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兰亭奖、国展、青年展、书体展、形制展、老年展、妇女展、大学生展、中小学生展中的入展、获奖数,以及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的入选、获奖数。为激励本地区书法家奋发向上,为本地区争得荣誉,许多地方出台了奖励办法。奖励条例就是围绕中国书协举办的重大活动展开的。可见,入展(入选)与获奖的数据是一个硬指标,也容易获得的。与书法直接相关的指标还应该包括书法组织机构的凝聚力、战斗力,书法活动的频率与影响力,以及书法组织在业界的影响力与美誉度。相比于会员数与入展(入选)数、获奖数,书法组织机构的凝聚力、战斗力,书法活动的频率、影响力与美誉度,用数据表达,就没有那么容易。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才能得出。
与书法间接相关的指标,我以为可由相关书法文化资源构成,包括书法政策、书法专业出版社、书法专业媒体、书法拍卖机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与大中小学公共书法教育、公共书法展示空间与高水平的书法展览展示活动、公民的书法素养等等。
书法政策反映了政府对书法的认知,也直接导致一个地区的书法能否受到重视。在书坛,我们往往发现,有些地区书法政策好,这个地区的书法发展就能稳定甚至是迅速地得到发展。反之,纵使书法组织机构非常用心,想干事,也终会因为书法政策的缺失,而收效不是最大。
书法专业出版社与书法媒体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书法类新闻出版能力。有书法专业出版社,就会出版高质量的书法专业图书,出版社也会举办高质量的图书推介会。无形中,该地区的书法人就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相关的活动,开阔眼界。有书法专业报刊,报刊社无形中会比较多地报道该地区的书法活动,扩大该地区的书法影响力;也会比较多地采用该地区作者的文稿,推动该地区书法作者的成长。
书法拍卖问题,首先指向市场,但对书法的间接影响也不小。上海在民国时期,书法拍卖市场繁荣,为全国各地书法家进入上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有一定数量的书法家当年是靠卖字来谋生的。当下,书法拍卖市场好的地区,相比而言,吸纳书法家的能力就相对较强。
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直接培养书法专业人才,在书法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所以,一个地区的高等书法专业数直接影响该地区的书法发展。专业数多,书法人才相对多,书法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反之亦然。而大中小学校的公共书法教育事关一个地区的书法普及,学校教育的书法普及是真正的普及。书法组织的普及,说句实在话,其普及率极其有限,普及效果也没有学校教育来得更好。因此,大中小学校公共书法教育水平的好差直接影响书法后起人才的培养。
公共书法展示空间能反映一个地区在书法文化建设上的硬件投入,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书法艺术中心等机构是多还是少,它们的展厅空间有多大,展陈条件如何,而这些机构中的书法藏品质量如何,研究力量如何,公共推广能力如何,是否能举办高水平的书法展览展示活动,都对一个地区的书法发展产生影响。
公民的书法修养,这个问题似乎更难在数据上加以体现。它需要系统的观察,得出一定的数据。公民的书法修养体现在书法展览会上公民(观众)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公民能够在书法展览会看出门道,而非只是赶热闹。其实,公民书法修养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品位与档次,它是真正的书法软实力。
在人们的认知中,衡量一个地区的书法水平往往会参考与书法直接相关的数据,而容易忽略与书法间接相关的数据。我想,合理的评判,应该将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都一同纳入,一起考量。唯其如此,才能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