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大书法观

观念是行为的支柱,一切行为均受制于观念,怎么想,就会怎么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以为,书法工作的大书法观,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不只看书法家,也要看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界。书法队伍的结构毫无疑问是呈金字塔形的。塔基是书法界,塔尖是书法家,而塔的中部是书法工作者。只有塔基宽,塔才有可能稳,塔尖也才有可能高耸云间。这也是近些年书法组织强调工作重心,由专注书法家的发展提高向既关心书法家、同时辐射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界的理论注脚。所以,作为各级书法家协会,在安排工作时力求做到一手大咖、一手大众,把专业提高与大众普及相结合,尽可能多地惠及最广大的爱好书法的群众。

不负韶华——浦东篆刻会五年展暨全国名家邀请展

《印苑》特刊——浦东篆刻会成立五周年

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届书画印展

不只看上海书协,也要看上海书坛。上海书协集合了全上海市的书法界精英,这些书法家在创作、学术、教育、出版和交流各个方面大多有不俗的表现。所以,上海书协是代表上海市最高水平的书法组织,这个判断应该没有问题。但在当下,物质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于是,因书法而结社的情况不断涌现。在上海,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民间非营利书法组织,如上海中国书法院、浦东篆刻创作研究会等等;还有以书法名师为首的师生同盟会,如韩天衡先生的百乐雅集、王伟平先生的百合堂书院、刘一闻先生的得涧书画研究会、张伟生先生的怡和汇等等。加上在历史上业已存在且发挥作用的公立机构如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书画院等等。因此,“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海的书法大厦是由上海书坛共同打造的。这个道理,作为上海书协人要明白。

不只看书法工作领域本身,也要看与书法工作相关的领域与行业。书协工作不能只看当下书法家队伍是否壮大,代表性人物是否有足够的数量和足够的影响力,还要考虑与构想未来书法事业的发展。书法事业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跨界合力。书协作为社会团体,其繁荣发展,要依靠其他领域一同助力。仅举一例便能说明。如上海中小学校、青少年宫开设的书法课,重在书法普及;上海高校开设的书法专业,重在培养高精尖的书法人才。我觉得,这些都是最接地气的工作。因为,大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事关书法下一代,事关上海书法的未来。同时,它也解决了书协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海各类老年大学开设书法专业,积极培养老年观众的书法审美能力,也为烘托书法氛围、培养下一代书法人奠定了基础。因为,书法展览的观众,尤其是上班时间的书法观众,老年观众是主力军。老年观众审美水平高了,自然会在观展中获益,也能进一步激发老年观众对书法展览的兴趣。而一旦老年书法爱好者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技能,那么,他们对于孙子辈、外甥辈自然会言传身教,倾力培养。所以,作为书协,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教育系统的联系与合作,借教育界的力量来繁荣书坛。

不只看一种书法风格,也要看各种风格。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代书家善于创新,风格多样,丰富多彩。所以,在评定书法作品优劣时,书协要兼容并包。这首先涉及评委的选择。好的评委,需要过硬的书法技法本领,需要书法历史的学科修养,需要书法风格学的知识建构,需要开阔的书法视野,更需要公平公正的人品。当然,评委的构成应该多元,不仅仅是只擅技法的评委,不仅仅是风格相类似的评委,不仅仅是一个年龄层次的评委,努力做到评委个体德艺双馨,评委团体开放多元。

百合堂书院雅集

不只看作品的技法水准,也要看作品的内涵与韵味。这个问题在视觉至上的展厅时代似乎有点难。因为,评委面对的往往是海量的书法作品,而评审时间是有限的。在一个单元时间内,评委要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而给予评委的时间又往往是比较少的。这就意味着,作品在评委眼前可能会稍纵即逝。面对作品,评委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思考作品的优劣,评委作出的判断依靠的是长期积累的评审经验。所以,书坛曾经出现了作品外表效果不错,但文字内容或不能连贯、或掉字、或掉句等情况。这一问题被发现后,中国书协主导的评审环节延长了评审时间,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作品的审读。我想,其用意即是消除过于炫技,忽略文辞内容完整性的书法现象。应该说,经过努力,收效是明显的。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书法在技的背后,应该有道、有文化。因此,如何在保持文辞健康、文辞完整的前提下,书法的文化属性在评审环节能得到充分的重视,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C8LKVVime0MauIyaNCMMlDNSFKxsg5iwcfM5dyRMkh+qZT39xsf3EZ7CPFVGPi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