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全国共有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直辖市四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我这里所说的城市特指直辖市。我以上海书协为例来说明城市的特点和城市书法工作的特殊性。
城市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域范围小,绝对人口少,但人口密度高。如上海市的土地面积只有6340平方公里,却拥有2500万人口,人口总数在全国排名第23名。这个特点对于书法工作来说,利弊参半。利的一面表现在,土地面积小,交通发达,便于组织开展集体活动,且成本较低。因为,在上海,离市中心最远的地方,车程大概在两个半小时。全天的活动,与会者完全可以早出晚归,用不着住宿。这与土地面积大的兄弟省书协如新疆书协相比,上海则要显得方便许多,也能节省不少资金。正因如此,上海书协的主席团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理事会议的召开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组织。上海春联大会、上海书法大讲堂、上海中青年书法学术沙龙等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会员与爱好者参加,大大提高了协会此类活动的成功率。又如,上海书协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开办书法研究生班,从2008年至今,坚持每年招生一次,也应该是得益于上海地域小、人口多的城市特点而做到的。
劣势的一面是因为绝对人口少,书法人口也相对较少。所以,在面向全国书法活动成绩排名时,上海书法某些方面的名次往往不容易靠前。但我常常与上海的金融、贸易、经济、教育、卫生作比较,为什么上海在这些方面要比人口多的省份更发达?关键在于人才荟萃。上海书法如果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排名不靠前或排名下滑,那是因为,上海书法人才出现了下滑。上海书法排名与上海书法人才应该是成正比的,这样去想,也许能从更高的要求去促进上海书法的繁荣。
城市的第二个特点是书法资源丰富。在上海,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美术馆数量余家之多,是全国美术馆数量最多的省(市)之一。上海博物馆的中国书法与中国篆刻藏品数量位居全国博物馆系统前列。上海书画出版社是全国最早的书法专业出版社,也是目前实力雄厚的书法专业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旗下拥有《书法》《书法研究》和《书与画》三本与书法相关的杂志,因此,上海是全国拥有书法媒体最多的省(市)之一。朵云轩是与北京荣宝斋齐名的专业书画拍卖机构,上海图书馆关于金石碑帖和名人手札的藏品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些丰富的书法资源,无疑为上海书协开展高质量的书法活动提供了底气和信心。比如,2021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在业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此展是由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书协合作举办的,是上海书协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第二期中青年书法骨干培训班(为导师颁发聘书)
上海书法大讲堂——白谦慎讲座
上海市中青年书法学术沙龙(第一期)
上海书法大讲堂——沈浩讲座
城市的第三个特点是房价贵,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而高收入的行业集中在如互联网、金融、高科技企业,靠书法赚大钱在目前的城市好像不太可能。所以,爱好书法的年轻人面临考学、择业,自然会将天平移到非书法、高收入的行业。这无疑对城市书法人口尤其是高端书法人口的增长是不利的。但城市人口的学历普遍较高,加上城市的公共书法文化资源丰富,市民观展、听讲座的机会较多,所以,市民的书法欣赏能力比较强,参与书法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书协举办各类书法活动带来好处。比如,上海书协微信公众号的上海粉丝近14万,便是明证。
城市的第四个特点是区级行政区域划分清晰,但市民居住地与工作地大多不能与区级行政区域划分相对应,这就导致区级书协会员会籍关系的模糊。上海书协到2013年才完成全市区级书法家协会设立的全覆盖,这对全国兄弟省书协来说应该不会存在这个现象。原因可能与上海地域小、人口密集有关。上海的书法工作在2013年以前大多通过上海书协实现面向全市的总发动(实现区级书协的全覆盖经历了从1985年第一个区级书协设立到2013年最后一个区级书协设立近三十年的漫长时间)。区级书协建成后,因为区级会员居住地与工作地的非对应性,这就带来区级会员身份的模糊,以居住地为准,还是以工作地为准。经过摸索,上海区级书协会员形成了由会员自我选择的特点,但区级书协会籍只能选择一个,不能重复。厘清区级书协会籍关系,上海书协的会员统计就理顺了。市区两级分层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上海书协的会员信息管理。2020年,上海书协会员信息管理实现零失联,就与区级书协的全覆盖、与区级书协会员会籍关系的不可重复性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