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中性词,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问题在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肯定与否定的分寸如何把握。这事关书坛风气,也考验着批评者的学识与修养。
曾几何时,书法批评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比较良性的发展。那时的批评、批评者大多比较心平气和、客观理性、就事论事。表扬的同时,会谈些中肯的建议,指出不足。反之亦然,否定的同时也少不了肯定的话语。这对于被批评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从批评中,能增强信心,发扬优点,力避不足。因此,书坛较少火药味。这可能与时代背景有关。因为,当时的媒体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网络等新媒体才刚刚起步,而且种类不多。而传统媒体的主办单位都是公立机构,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抑或是广播、电视,每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都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审查才能正式出版发行或播出,编辑、总编层层把关。而当时撰写书法批评文章的作者,大多也具有较好的理论与文化修养,大多擅长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研究,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所以,批评文章的切入点精准,批评的眼光敏锐,从宏观到微观,说理式、辩证地步步推进。现如今,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少传统媒体步履艰难甚至倒闭。新媒体的主办单位既有公办的也有私办的,若从总数上看,私办的数量远远多于公办的数量。而私办的新媒体中,占有相当数量的新媒体是为个人所有,写、编、校、发等原本由一个团队所为,须层层把关的工作被高度简化成以一人之力随时随地便可完成。加上,新媒体对于注册的门槛要求极低,只要是守法的中国公民,不论文化程度高低,不论信仰,不论专业背景,均可拥有,新媒体中的自媒体几乎达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一时间,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发言、表演、展示,这是社会的进步。确实,这种多平台、多样化的新媒体格局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来自于民间的书法人才,为各种书法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加了成长的通道。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不容否定。但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一些自媒体在留言区不加筛选地放出一些语言恶毒、低俗,如泼妇骂街一般的评论。更有一些自媒体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地随意跟风,随意吐槽,随意评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行”,“我”获得了存在感。但我想说,自媒体毕竟有一定的传播范围,你的评论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隔行如隔山,不谙书法者尽量不评书法,少评书法。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拥有评论书法的资格。你的评论不入道,不在理。内行人看到了,听到了,不仅不会敬重你,更多的是瞧不起你。所以,我奉劝那些好评论又不具备书法评论能力的人,好好地听听专业人士讲解,虚心学习。等你能评、会评了再发表评论也不迟。自知之明,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当然,这其实也是给书法组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大众的书法审美能力。书协应该迎难而上。
如果说书法专业以外的普罗大众评书法是因为缺少书法专业知识支撑,仅凭胆大行事的话,那么,专业内的书法人士评论书法,理应以学术的态度,客观公正,引领书坛。但从当前的状态来看,不乏优秀的评论文章问世,但不良的评论风气似乎有所抬头。具体表现在或捧或棒。捧有自捧,也有他捧。把最好的形容词都往上堆砌,几乎可以比肩古人。简直是好到天上,捧到肉麻。而棒大多是他棒,极少有自棒的。他棒,评论人家的书法一无是处,差到地下。更为严重的是,对被评人展开人身攻击,置人于死地。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何在,他捧也许是因为红包,自捧完全是因为名利。棒也许在于审美观点不同,或有个人恩怨,或借棒打名人为自己扬名。
总之,不客观的书法批评,不管是出自书法专业内还是出自书法专业外,给书坛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书法专业内不客观甚至恶意的书法评论会误导群众,混淆书法标准。
为纯正书坛,营造良好的书法批评风气,我建议设立书法批评奖,开设书法批评培训班,高校书法专业开设书法批评课程,新媒体管理单位有必要规范新媒体运营。对于动机不纯、不讲道理、语言低俗的胡乱批评要追究有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
呼唤理性的书法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