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绘画史研究》分九个栏目。“美术考古研究”中,史忠平、王成文对莫高窟唐五代蜀葵图像的渊源、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曹逸心探析了三星堆鸟图腾的文化内涵。纪学艳通过美术作品对汉代人生活中的车、房及娱乐状况进行了考察。刘双喜、陈治对西汉南陵出土鎏金银当卢的装饰图案进行了研究。
“佛教美术研究”中,孙岱婵论证了谢赫“六法”与“画塑相通”这一造像传统的关联。陈偬立探析了“夜半逾城”图像从印度到中国的演变情况及艺术特色。黄乐乐关注到随着婆罗门教的复兴,印度佛教造像中的婆罗门教元素出现频率大幅增加。程狄认为以托林寺壁画为代表的藏西地区绘画风格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绘画史研究”中,张晓凌、李苑珊对谢时臣《四皓图》的图式与功能进行了解读。赵新彤归纳概述了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三种研究范式。唐波对唐宋时期绘画本体的文学化扩展现象进行讨论。黄铮以版画作品《养正图解》为例,对晚明美术创作与社会思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诠释。薛艳丽对清代平定州民间画工的工价进行了研究。
“画论研究”中,韩刚认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成书受到了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李彦霖认为荆浩《笔法记》对如何欣赏、创作山水画具有指导作用,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朱亮亮、蒋云柯以米芾、米友仁提出的“平淡天真”“高古”“墨戏”等观点出发,分析了他们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
“近现代美术研究”中,王菡薇、杨峰探讨了近代中国美术史著述的特色与转变。雷璨铭以广西风景题材油画为例,讨论了以风景作品构建地域美术的现象。蒋亚文、李蔚通过对徐悲鸿创作方法中用典法的考察,揭示了其调和性价值。韩亭亭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色彩与造型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彭圣芳认为调查抗战前后的手工艺具有双重意义和价值。
“美术创作研究”中,潘晓华对当代艺术女性的文化记忆进行了探析。张瞳认为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法转化为更适于当下绘画表达的语言,在继承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是当代山水画家难以回避的课题。
“书法研究”中,宋立对《孟法师碑》拓本及其传衍进行了考述。曹亚彬认为沈尹默随手而作的手稿信札深富“自由”和“本我”之美,达到了其他形式作品所无法达到的格调。朱海林、包文运探究了朱熹楷书观念的嬗变。孙佳琦对杨岘行书风格成因进行了探究。曹院生分析了鲁迅书法意识的复杂性。
“设计艺术与艺术学研究”中,鲁艺、刘旭光以月份牌中的团花纹为例,考察了中国近代纹样设计观念的变迁。刘治龙、娄永琪、苏运升对生态型乡村设计策略与构建路径进行了研究。吴文钰对近年来艺术学研究的结构及主题特征进行了解析。马永超、冯建章探讨了林语堂的建筑美学。
“中外美术交流研究”中,吴佩烔讨论了方闻的中西比较艺术研究方法论。张静淼认为丘堤的西画创作将传统精神和现代审美进行了融合。谷新春、郭丽平对16世纪至18世纪中外三幅旋转书架插图进行了细致阅读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