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感受,还是情绪?

感受如同情感的海洋,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根据我们的经历和体验到的事物,这些感受让我们经历愤怒、悲伤、喜悦或是恐惧等情绪。不同于纯粹的身体感觉,如疼痛和感官知觉,或是生理上的感觉,比如饥饿和口渴,愤怒、悲伤、快乐和恐惧的基本感受使我们成了能与他人合作并且交流思想和感受的社会人。感受是社会力量,只有通过感受,我们才能与人建立起关系。如果能带着觉知认真对待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可以运用感受带给我们的社会力量。

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突飞猛进,大量的相关知识证实感受对于日常生活以及在生活中作出决定有多么重要。一次经历会让我们或多或少产生一个主观的想法,从而触发大脑中的生理化学反应。例如,生气和愤怒产生于大脑的边缘系统,而这一系统与下丘脑及我们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体——脑垂体相互关联。脑垂体控制着身体的信号物质。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引发全身反应:血压和脉搏迅速上升,重要器官得到更好的供血,皮肤上的汗毛都竖立起来。边缘系统负责确保我们能用符合感受的声音、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自己。其他的大脑重要区域诸如额叶皮层,是位于前额后部的大脑皮层区域。有了这块区域的帮助,我们才能控制自己的反应,即在冲动生气时是否采取行为,选择口头表达自己还是克制情绪。葡萄牙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ónio Damásio) 深入研究了感受的生物学起源以及身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日常生活体验中,我们并不会注意到大脑中复杂而巧妙的转换点和运转过程——但我们的感受实际上像一个秘密导演一样,时时刻刻引导着我们。通过心理游戏,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微妙的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想象一下,你早上起床,疲惫地打开收音机,刚好电台放的是你最喜欢的歌曲。于是你想着:“啊,多么美好啊……”因为感到快乐,一种愉悦的感受流经身体,你嘴角上扬,跟着音乐哼唱。随后,你开车去上班,但是路上堵得一塌糊涂,甚至车子开得比走路还慢。你想着,“太烦了,我要迟到了”,并感到胃部由于担心而不舒服起来。这时候,垃圾清扫车堵住了整条马路,你的下巴肌肉开始紧绷,你感到愤怒,在心里暗骂起来,甚至气得砸方向盘。

还好,最终你还是准时到了办公室,并感到一种解脱的喜悦——直到老板告诉你,今天你要替同事去主持团队会议。你马上感到膝盖一软,手心出汗,反复问自己:“我做得了吗?”一阵焦虑过后,你决定利用焦虑释放出的能量,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缓解自己的恐惧。投入对议程安排的研究后,你的恐惧开始消失了,并且逐渐理出一个清晰的结构。下班后,你在家门口遇到了邻居老太太,她非常难过,因为她不得不把生了重病的狗带去安乐死。你的脑海里闪过“哦,天哪,这也太可怜了……”,因为你知道那条腊肠犬对于邻居而言,是极其珍贵的家人。你感到心中泛起悲伤和恐惧。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天过去了,你产生并且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感受。

感受,无论明显或是细微,猛烈或是温和,每时每刻都如影随形——只是我们经常没有去感知罢了,但它们始终就在那里。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决定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决定了自己的感受

有些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被情绪裹挟了?设想一下,当你急切地想要拨通一条客服热线,却不得不先花一刻钟等待接通,然后电话就被挂断了。一瞬间,你感到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爆炸了,甚至愤怒得把圆珠笔往地板上砸。又比如,你会不会觉得别人该对你的感觉负责?例如,你会教训儿子:“为什么老是把鞋子随便一脱,到处乱放?”愤怒仿佛是从外部而来,并压在我们身上的。虽然我们以这种方式感知到了怒火,然而,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是我们自己掌控着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因为感觉是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感觉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想法以及我们感知和评估环境的方式。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创立了“情绪评估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人过去积累的经验形成,并主管着我们的决定和反应。所有的经历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情感痕迹,我们据此对经历的好坏进行评价。身体记忆储存着人生的经历。气味、人的外貌、语气、音乐都会刺激这种身体记忆,引导我们重复或是避免过去发生的情况。对于负面经历,我们会努力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辙。比如,也许保持过道的整洁对你很重要——因为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一直被反复要求把鞋子放好——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地板上散落的杂物很讨厌。但是,你为什么要大声地发泄怒火呢?你完全可以与儿子好好沟通,告诉他你生气的原因。由于不同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身体记忆,人们在相同情境下作出的反应各异。不同的外部事件在我们身上产生不同的反应,让我们在几秒钟之内对情况作出判断。事情的过程就像这样:儿子的鞋子在过道里放得乱七八糟——看到这一幕,你难以忍受,脉搏加速——脾气爆发,大声责骂。作为情感研究者,我对生活中的这些时刻特别感兴趣。追踪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包括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为了更好地展示以及解释某个情境中人会产生的相关感受,我举一个例子,可以生动地阐明四种基本感受。

本是一名工程师,今年34岁,和伴侣有一个7岁的女儿。这天,他在办公室工作,并且计划在下班前提交一份重要的建筑招标申请。他感到很紧张,离下班只有两小时了,但他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做完。当天他不能加班,因为他必须去学校接女儿。就在这时,有人敲了他办公室的门,年轻的同事菲力克斯进来了。“本,新的规划软件一直崩溃。你接受过培训,能不能过来帮忙看看?”

在这种情况下,本会作何反应?让我们把所有四种感受模拟一遍,看看每种感受传达了什么:

愤怒的感受: 本的脸开始涨红,他感觉到自己很热,所以他只是短暂地从工作中抬起头来。“不行,菲力克斯。我现在在忙招标工作。你去联系下技术支持人员问问吧。不行的话,我明天早上一上班就来帮你。”本很紧张,他的心情很沉重,他既想完成工作,也想按时接女儿。他努力争取做到这两点,而且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同事的要求引发了他的愤怒之情,所以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愤怒让本感到:不行!我不能接受!

悲伤的感受: 本看着菲力克斯,心里很不好受。“不行啊,你也知道,我自己的工作也马上就到截止时间了。”但他一边说,一边已经垂头丧气地站了起来,和菲力克斯一起走出办公室。本觉得自己应该对年轻的同事负责任,也因为他是唯一完成了新规划系统培训的人。但是,本也知道,这下他就完成不了自己的工作了。由于尚未完成的任务而产生的悲伤决定了本的感受。悲伤让本感到:太沮丧了。

恐惧的感受: 本愣住,坐了一会儿,好像沉浸在震惊之中。“你不是认真的吧?!”他的双掌出了汗,湿湿的,颤抖着,不知道该作何反应。本完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同事菲力克斯的要求则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他感到整个人都不自在地僵硬起来。两种想法相互拉扯:“我是办公室里唯一可以帮助菲力克斯的人。但如果我停下来帮他,就没法完成自己的任务了。”本很害怕失败。他表达了对不能及时完成工作的恐惧,他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恐惧让本感到:这太可怕了!

喜悦的感受: 本若有所思,然后欢快轻松地点了点头。“没问题,等一下,我马上就来……”同事的打断让本意识到了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他不喜欢赶在最后一分钟完成项目,所以他提前设定了这一天作为自己工作的截止日期——但其实只要在周末之前提交就行了。在菲力克斯提出要求的那一刻,本意识到自己赶在今天完成工作的计划不切实际。于是,本的身心放松了,变化让他感到安心和喜悦。喜悦让本感到:这挺好的。

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在几毫秒内就决定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和评估当前的情境。你的感受决定了你会作出何种反应以及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你越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的感受,你就越能有意识地引导它们。我们可以对这种感知能力进行练习。在一天结束时,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不同情况下我们产生了哪些感觉,甚至可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来没感知到的关联。比如,我们体会一下愤怒:它告诉你在当下某些事情出了问题。“啊,”到了晚上,你可能会回想,“原来这就是我今天和妈妈在电话里发生冲突的原因。”——她的问候“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突然让你感到愤怒,因为你把这句话理解为一种责备,并觉得有必要为自己辩解。

可能你会明白下午耳鸣的原因了:同事又在跟你喋喋不休地讲她的婚姻问题——在没有其他人听到的时候,她就会开启抱怨模式。你在自己身上观察到,你已经可以在她抱怨的时候,提前知道她要说什么了,因为说来说去都是那些相同的事情。你现在会想:“她把我当作一个精神垃圾桶”,并意识到你根本就不喜欢这样。

有了这些见解,你就可以顺利迈向积极改变的道路了。当你不知所措、力不从心的时候,以下练习就像一种仪式一样,能帮助你梳理情绪,更好地了解自己。这能够帮助你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重新了解自己的状况和被忽视的需求,从而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练习2 你今天什么时候感到愤怒?

让自己处于舒适的状态,有意识地深呼吸几次,然后慢慢回顾你从起床开始的一天。你今天生过气吗?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在每种情况下,都是哪里出了问题?敢于察觉自己有什么需求。在练习结束时,请思考:一天之中你有多少时间是愤怒的,比例是多少?不要对自己的答案作评价。

记住,愤怒不是消极的,当你理解愤怒所传达的信息时,它就是一种有用的感受。

感受和情绪

日常表达时,我们经常把“感受”和“情绪”这两个概念当作同义词使用。但在科学中,尤其是在心理学中,有多种方法可以区分不同的概念,研究基本感受——除了愤怒、恐惧、悲伤和喜悦(上文中我已经介绍过的四种感受)之外,还有厌恶、羞耻、爱和惊讶。感受和情绪的不同,就像可能性管理中所做的那样,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感受出现在当下,来自真实的自我,它们会出现,然后消失。而情绪则更持久,像是延续的感受,超越了当下的时刻。 对于使用愤怒的力量来说,区分在此时此地传达信息的感受,与自孩提时期起就经常拥有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让我们仔细研究以下这些类型的情绪:

*来自他人的不真实感受:父母自我状态

*过去未完成的感受:儿童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两个术语来自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沟通分析论。 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从权威人物或机构(例如政府、宗教或政党等)内化的信念体系和情感。父母自我状态的情绪看似真实,但并不源于真实的自我,而是以某种方式赋予你的,并且通常是从童年时期起就开始灌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你不要那样做!”这种思维方式。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会让女儿不要一直在水坑里跳来跳去。她对自己这种不自觉的行为感到惊讶,因为孩子踩水坑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由此,她猛然回想起来,这是因为在自己小时候精力旺盛、放飞自我的情况下,她妈妈总是跟她说:“你不要那样做!”而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朋友就对自己的女儿不再作出这种约束了,因为这不是她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一种遗传的育儿情感,即认为踩水坑是一件不好的事。

儿童自我状态储存了过去未完成的感受。小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还是孩子的你可能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或是害怕失去家人的爱而无法表达自己,所以你选择了压抑这些感受。现在每当你再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童年的情绪就会被自动激活。所以尽管现在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你的反应却还是和当时一样。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的例子,他在做重要工作时,同事菲力克斯跑来向他求助。如果他的愤怒并不仅是此时此地的一种感受,而是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那么他作出的反应背后到底有着什么缘由?

愤怒作为一种情感时:本脸红了,他只是从工作中短暂地抬起头来。“不可能,菲力克斯,我现在压力很大!而且,难道就因为我是唯一一个受过培训的,就意味着我要帮所有人吗?!”本的反应是暴躁和愤怒。在被人求助的情况下,他常常不自觉地采取拒绝的态度。尤其是如果要他出于友谊的原因而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二位时,他会愈加愤怒。

其实,这和本在童年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小时候,中午放学,他与父母共进午餐后,本想在自己的房间里玩乐高。但是,爸爸希望他每天都能够帮母亲给温室植物浇水,因为他的爸妈是经营园艺生意的。本只有一次违抗了爸爸的要求。然后,爸爸默默地把本所有的玩具都锁在阁楼里整整一个星期。从那次之后,本把他作为一个小孩子天生希望先玩耍的需要放在一边,转而帮助妈妈给花浇水——尽管常常在心里抱怨。在本成年之后,当他再次经历类似的情况时,这种来自童年的愤怒会立即重新出现,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对菲力克斯的回应中。

这个例子显示了愤怒是如何被一个人过去的想法和经历所激发的。愤怒作为一种情绪时,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因为它往往与童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愤怒、悲伤、快乐和恐惧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情绪:感受在此时此地引导我们。而情绪帮助我们完成和治愈过去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

孩提时期的愤怒非常重要

小孩子们更直观、更直接地向我们展示了愤怒所蕴含的力量。从两岁开始,孩子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意志,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独立于父母。当他们不满时,就会大声抗议,不允许别人反驳,大喊大叫,或是独自坐在秋千上哭泣——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爸妈把这叫作叛逆阶段,而发展心理学家,比如丹麦家庭治疗师杰斯珀·尤尔(Jesper Juul)则称之为自主阶段。清晰明确的自我意志和对自主探索世界的渴望表现为反抗的形式,与父母发生了冲突。当宝宝在婴儿高脚椅上发火乱动、扭作一团,面前是一碗飘着零星几根菜叶的汤,而且汤水已经在桌子上洒得到处都是,任何一个妈妈可能都很难让自己保持冷静。孩子们会这样强烈地表达感受,是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论是身体上、语言上还是意志上。随之而来的,还有挫败、不满。孩子们开始不断在各个场合重复这些情境,厨房的桌子上、超市里或者操场上,这些都是孩子在经历成长的地方。专家强调,这一阶段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极其重要,因为这正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与父母和周围人的交流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同理心,并且学会什么时候需要妥协以及如何在不需要尖叫的情况下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是至关重要的。而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愤怒的感觉不仅成年人能表达,孩子们也是一样:我就是感觉哪里有点不爽!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们有愤怒的感觉是自然且必要的。愤怒的感受是通往自主生活的第一步。如果父母把发脾气当成是个人问题,甚至对愤怒情绪进行贬低,孩子们就无法认识到愤怒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为了取悦父母,孩子最多只能学会把自己的需要放在一边。在孩子反复出现高度情绪化的情况下,了解孩子对自主的需求,并以爱和实际行动陪伴和支持他们,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帮助。一个在婴儿椅上乱打乱敲的小孩子是需要时间才能冷静下来的,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坚定的陪伴和耐心的照顾,以确保他不会伤到自己。

总之,愤怒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力量。父母和周围人如何对待孩子的愤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孩子成年后如何感知和表达愤怒,并将这种感受化作一种积极的力量予以使用——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需求,也体现在社交互动的方方面面。

愤怒是一种情绪

人在发脾气时表达的愤怒往往具有破坏性。下面的例子展示了被压抑的愤怒作为一种情绪,是如何给生活带来困扰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情绪很真实,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况,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希尔克今年28岁,她和男朋友莫里茨已经同居了三年。她在一家大型广播公司担任控制员也已经有半年的时间。大约四个月前,她经历了第一次严重的愤怒发作,在那之后,她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动不动就会大发雷霆。

“当这种愤怒在体内沸腾时,我感觉整个身体都在燃烧,仿佛体内同时有风暴和火焰在剧烈碰撞。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有时会扔杯子,甚至还打了我男朋友一次。但是,我只在家里对男朋友发脾气。导火索大多是些琐碎的事情,可能是莫里茨的一句话,比如我问他半小时后要不要一起吃饭,他却说想先去慢跑,然后我就开始发火了,指责他只想着自己。在我最近一次大动肝火之后,莫里茨问我到底是对什么不满意——还有我到底还想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这对我的打击很大,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愤怒对他的伤害有多大。之后我一夜无眠,想了很久:我究竟是怎么了?突然我明白了,其实这一切和莫里茨无关,和我们俩的生活也完全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我觉得老板对我很不公平。”

希尔克的老板从来不跟她打招呼,也不把她的工作当一回事。但希尔克一直在为了得到表扬和认可竭尽全力地认真工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恍然大悟,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在她的人生中,爸爸从来没有说过任何一句表扬她的话,他总是只对哥哥赞不绝口。明明希尔克的成绩更好,还帮着做家务,甚至跟随父亲的脚步学了经济学,但无论她怎么竭尽全力地讨好他,都是徒劳。爸爸自始至终对希尔克的轻视让她心里又难过又愤怒,可是因为爸爸死得很早,所以,她没办法再将心底这种复杂的感受表达出来。而她的新老板就和爸爸一样,这让希尔克感到自己又被无视了。半年来,她每天上班都感到痛苦,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但她没有将这种感受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出来,而是试图装作若无其事。可是,一回到家里,哪怕莫里茨随口的一句话也能点燃她内心深处这股从小就被压抑的怒火,于是她彻底地爆发了出来。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希尔克首先向莫里茨道了歉,并终于向他倾诉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于是,莫里茨鼓励希尔克跟老板谈谈这事。

根据希尔克的经历,她现在可以感知到自己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没有感知到的愤怒了。通过觉察这种愤怒,并将其与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联系起来,她得以触及并疗愈过去被压抑的情绪。她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为不被人重视而烦恼的乖宝宝了。她长大了,可以为自己说话,为自己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挺身而出。愤怒向她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作为成年人,她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愤怒是什么。通过将情绪和感受彼此分开,她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并且获得了存在感。

简而言之,关于愤怒,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愤怒

讯息: 我感到有些地方不对劲!

坏处: 造成破坏

好处: 认清情况

目标: 采取行动

正如希尔克的例子所示,愤怒——不论是作为一种感受,还是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可以帮助你更真实地生活和维护社会关系。现在的希尔克能够更好地作出有自知的决定并且承担责任,例如进行对话沟通。与老板的交谈使她摆脱了内心的枷锁。

同样,你的愤怒也可以引导你走上更为有益的生活轨道。如果你能区分感知到的愤怒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情绪,那么,你就已经为感知自己的所需奠定了基础。

练习3 你的愤怒:是感受,还是情绪?

慢慢来,回想你上次感到愤怒是什么时候。

问问自己:

*当时,我是否变得特别安静,同时我有没有感知到自己的高度紧张?

*我是否感到冲动?

*那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情绪?

*我是否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并明确了立场?

*还是,我完全没有感知到自己的愤怒,只是被当时的情况激发了愤怒并且表现了出来?

如果你觉得自己内心深处仍有一种来自童年的情绪,而且现在还在遭受痛苦,请不要压抑自己。让教练或治疗师陪伴在你身边,这样你可以在受保护的空间中,再次感受那些过去的情绪并体验它们如何转变。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愤怒来自何处。我们会专注于探讨我们所受到的影响和过去的经历,并分析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愤怒是一种负面的情绪。 Klp75JPRgPcqQsCnCJAAqe8b06wblZQYZxPB0xc/G0dbYGrkRmlqx7g+c05fYH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