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报道 Report

孤岛夫妻哨
——开山岛民兵王继才夫妇25年坚守海防

邓 敏 林 凯 孔祥鑫

▲孤岛夫妻哨——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25年如一日,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守卫海防哨所,感动无数网友。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日来到这个小岛,听这对夫妇讲述清苦、单调的哨所岁月,感受他们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记者搭乘的渔船从灌云县燕尾港出发,一个小时后抵达开山岛。岛屿面积0.013平方公里,有两个足球场大。该岛原为军用岛屿,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驻军撤离后,岛上设施有专人看管。渔船围绕小岛绕行一周,可以看到,当年战备留下的一排排营房多半已经没有门窗。岛上没有天然的泥土,岩石缝里长出的都是蒿草。

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站在码头上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的家就在那一排排营房里,门口的小平台上,插着一面国旗。营房的大门旁挂着“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的牌子。岛上的房子虽然还算完好,但是除了夫妇俩吃饭睡觉的房间,其他的房间门窗都没有了。

48天的炼狱

1986年,在开山岛上驻扎的一个海防部队连撤离了,开山岛被转交给了灌云县人民武装部管辖。人武部先后安排了四批10多个民兵上岛,但是岛上的条件实在太艰苦又太寂寞,登岛最长的也没超过13天。

7月中旬的一天,武装部政委找到了27岁的王继才,让他去开山岛守岛。王继才想和妻子商量一下,但是政委表示,这个不允许商量。身为民兵营长的王继才没办法,他知道军令如山。

7月14号,渔船把王继才送上了开山岛。同时送上来的,除了吃的、喝的、用的,还有60瓶白酒。

上岛第一夜,海风刮得很大。王继才心里害怕,煤油灯一夜没灭,王继才也一夜没合眼,心里想:“明天只要有船来,我就走。”

第二天,海上有渔船在捕鱼。王继才拼命地呼喊、拼命地挥动衣服,希望能找来一条船,带他回到大陆。可是没有船过来,王继才绝望了。很久以后他才知道,为了能让他留在岛上,灌云县武装部和边防派出所给当地沿海的渔民都下过命令,不允许带他离开开山岛。

“我每天喝酒,喝醉了,倒在哪里就在哪里睡。我上岛以前从来不喝酒,不抽烟。太寂寞了,坐牢还有牢友可以说话,我在岛上的头48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王继才回忆着,眼眶里充满了泪花。

妻子王仕花很长时间不知道丈夫去哪里了,直到第48天的时候,她才被允许来到开山岛看望丈夫。

“这边是碗,那边是筷子,脏衣服到处都是。王继才头发好长,胡子也好长,像个野人一样。”王仕花回忆起来依然心疼。

比王继才小两岁的妻子王仕花,当时是一个民办教师。她劝王继才回去,但是,经过了48天炼狱般生活的王继才,开始有了守岛的念头。

王仕花没有办法了,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为了照顾丈夫,为了能每天陪伴在丈夫身边,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也登上了开山岛。

就这样,两个人的守岛生活从此开始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守就是25年。25年,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祖国的海防。

丈夫为妻子接生

两个人的小岛,虽然清苦,但也算甜蜜。上岛后没多久,王仕花就怀孕了。预产期在1987年7月18日。王继才打算在7月初把妻子送上岸去。可是,从7月1号开始休渔,海面上已没有来往的渔船。

上岛还不到一年,王继才没有经验,他打算过几天用手摇电话叫船过来把妻子送下去。偏偏这时候,刮起了11号台风。

“没有办法,海浪都打到了我住的这个地方。家属肚子开始疼了。”王继才指着房门说。

王仕花说,当时她吓坏了,生怕死在岛上。疼得厉害时,双手就往王继才身上捶。

这时候的海浪已经达到9级,没有任何船只能在这样的天气里出海。绝望之下,王继才用手摇电话向镇武装部部长的妻子求救。

镇武装部部长的妻子让王继才不要急,立即准备剪刀、纱布,让王继才把剪刀烧红了放在开水里消毒,没有纱布就把棉背心撕开放在开水里消毒做纱布;小孩出来后,一定要等胎盘下来才能剪脐带;脐带一定要留两个指头并拢那么长;剪完脐带后用土霉素药片捻成粉撒上去,用纱布包起来。

当孩子发出第一声啼哭时,王继才瘫坐在地上,也哭了。“老天爷啊,祖上啊,你帮我忙了!”王继才说。

王继才给儿子取名王志国,一个原因是王仕花的名字中有一个“士”。王继才说:“我们夫妻俩都是民兵,也是战士。‘志’字,‘士’字下面一个‘心’,代表战士的心中有祖国!”

亲人有生也会有死。王继才、王仕花在大陆上也有亲人。1998年,王继才父亲去世的时候,正好江苏省军区要来海岛检查海防哨所。王继才非常痛苦,岛上的军事设施只有他最清楚,他不能不在。权衡之下,他决定不请假,也不跟领导说。“说了又有什么用呢?只会给领导增加麻烦。兄弟姐妹们要指责,我就一个人承担吧!”王继才说。

第二年,王继才大哥去世的时候,又是遇到战备值班,王继才也不能离开小岛。当他赶回去的时候,大哥的丧事已经办完。侄儿对他说:“你还回来干什么?”从此,侄子一家和王继才不再来往。

被犯罪分子瞄准的小岛

和平时期,两个人的小岛,远离大陆,似乎与世无争,但这里并不总是风平浪静。

由于开山岛地域偏僻,并且有很多地下工事,便于储存走私货物,藏匿偷渡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犯罪分子把目光瞄准了这个地方。

1993年,走私分子从韩国偷运小汽车,有一次偷运了60辆车到开山岛,想存放在坑道里。1996年,又有犯罪分子搞偷渡,蛇头把偷渡人员以旅游的名义送到开山岛的地下工事,再中转送到公海上。

“他们拿10万块钱贿赂我,我没有要。我就是再穷、再苦,不该拿的钱我坚决不要。”王继才说。

在这些年里,王继才报案九次,其中六次成功破获。到了1999年的时候,这里又被色情犯罪分子看中,王继才向连云港警备区做了汇报。“我遭到犯罪分子的毒打,他们还威胁要把我儿子办掉,但是我都没有放弃原则,我坚决不允许他们搞。”说到这里,王继才目光坚定。

“我必须天天早上把五星红旗插在这里”

▲王继才夫妇在岛上升国旗

与犯罪分子的斗争要冒风险,但是在岛上生活更难的是日子的漫长与单调。除了吃饭、睡觉,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每天升国旗。

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但它是我们祖国的一个东门,我必须天天早上把五星红旗插在这里。”

12月23日上午,王继才拿出新买的一面国旗,和妻子一起,把正在使用的一面国旗换下来,收藏起来。王继才骄傲地对记者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想收藏一面在开山岛飘扬过的国旗。现在这面国旗还比较新,我们先收起来,写上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的名字和我们夫妻俩的名字,再交给国旗护卫队。”

开山岛远离大陆,海上风大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在这里飘扬的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王继才告诉记者,这里一面国旗用不到两个月,在守岛的25年里,他们用过的国旗至少有150面。从1986年的6元多一面国旗,到现在38元一面,王继才、王仕花夫妇都是自己花钱购买,从来没有报销过一次。

因为25年坚持升国旗,2011年国庆节前,夫妇俩被请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近距离观看了升旗仪式。同时,好几任的国旗班长、护卫队长都过来和他们合影,并表示要帮助他们在开山岛上修建一个正式的旗杆,然后在2012年元旦的时候在开山岛进行一个隆重的升旗仪式。王继才说:“元旦那一天,好几任的国旗班班长和国旗护卫队队长都会来,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真的很期盼!”

离开开山岛后,记者来到了灌云县人武部。在人武部给记者提供的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开山岛民兵哨所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一类民兵哨所,是连云港海防的右翼前哨阵地。岛上有许多国家级的测量仪器和导航设备。1938年,侵华日军入侵连云港时,就首先占领了开山岛作为跳板。

灌云县人武部政委李大海对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王继才夫妇克服各种艰难险阻,25年如一日,坚守孤岛哨所,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守岛任务,同时积极帮助过往船只,解决困难,确实不易,这种精神,这种品质,这种作风,极其少见,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这也是我们民兵预备役队伍的骄傲。”

(新华社2012年1月1日)

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

郑晋鸣

近日,一对守岛夫妻的故事在江苏广为传颂,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名字也成了网络热词,被频频“点赞”。他们在一个没有淡水、没有电、面积不足20亩的弹丸小岛上坚守28年,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近期专门发出文件,授予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海防模范民兵哨所”称号,号召全省人民向他们学习。

开山岛虽然环境恶劣、位置孤绝,却是黄海前哨、我国的东大门。8月5日至9日,记者一行来到开山岛,和夫妇俩住在同一屋檐下,追寻他们28年的足迹。

1986年,岛上驻扎的一个边防连撤离,地方人武部开始派民兵守岛。有人干了3天,哭了;有人干了13天,几乎疯了。“就算给100万,也决不来!”最终,没有一人留下。

1986年7月14日,27岁的王继才被送到岛上。怪石嶙峋,一片枯黄,就连飞鸟都不在此停留,王继才心生绝望,从不抽烟喝酒的他一个月喝了30瓶酒、抽了60包烟。

“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朴素的信念,支撑着王继才选择了坚守。48天后,妻子王仕花上岛探望看到完全变了模样的丈夫时,心疼不已,便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和丈夫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守岛生活。

28年来,夫妇俩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守承诺。王继才说:“妻子的陪伴,冲淡了海水的苦涩腥咸。”有人说,他们是孤岛上的夫妻哨,一辈子相守相爱。

清晨5点,太阳刚跃出海平面,王继才和王仕花就扛着旗走向小岛后山,一人升旗,一人敬礼,没有国歌,没有奏乐,却庄严肃穆。28年的每一天,五星红旗都会在孤岛上升起,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却是国家的东门,我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因为每天飘扬的五星红旗,28年的苦和痛都有了意义。

每天两次巡山,怕对方出什么意外,夫妻俩都要去。风大或下雨时,他们就用绳子拴在各自腰间,互相拉着,怕滑下悬崖。老王已记不清从山崖、瞭望台上摔下来多少次,他断过三根肋骨,两次被山上滑落的飞石砸中头部;王仕花曾因胆囊管破裂,差点走入“鬼门关”。岛上湿气大,夫妻俩都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常常在夜里痛醒,互相敲打止疼。记者看到,窗台上放着两瓶止疼喷剂。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无奈台风大作,茫茫大海,没有一艘船只。情急之中,王继才通过手摇电话向对岸医生求救,才把儿子接生下来。

1997年8月,一个搞偷渡的“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让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些“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最终警方将这名“蛇头”及其同伙抓获。

过去,岛上无水、无电,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是岛上的全部家当。20多年里,夫妻俩听坏了19台收音机。今天,岛上生活已有了很大改善,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光照好的时候,每天可以看到不同的电视节目。连云港军分区还把六间旧营房重新整修,盖了卫生间和浴室。

“要守到守不动为止。”一朝上岛,一生卫国。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做伴,夫妻俩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光明日报》2014年8月26日)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
——记连云港开山岛王继才夫妇

秦华江

民兵王继才夫妇28年坚守距离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的开山岛,不仅克服了恐惧、寂寞和绝望,还抵住威逼利诱,渔民和军队官兵送给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个外号——“王开山”。

“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在渔民和当地居民眼中,开山岛就是名副其实的“水牢”。

近日,经过近一个小时海上颠簸,记者登上了开山岛。这里除了海风呼啸,残垣断壁,野草丛生,几排营房,没有淡水,全岛面积只有0.013平方公里,两个足球场大,绝无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是一个国防战略岛。1938年,日军攻占连云港,就是以此为跳板。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山岛由解放军驻守,1985年底部队撤出后,交由地方武装部门管理,成立了开山岛民兵哨所。然而,当地武装部先后派过四批10多个民兵上岛守护,最长的只待了13天。

1986年,27岁的民兵营长王继才在县人武部政委的劝说下,瞒着家人上了岛。

48天后,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丈夫去守岛消息的王仕花来到了开山岛,看着满身臭气的“野人”般的丈夫,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去吧!”

第二天,想着对政委的承诺,王继才拒绝了妻子。看着妻子坐着渔船离开,王继才放声大哭。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多天后,妻子王仕花辞去了教师工作,将2岁的女儿托付给了婆婆,毅然决定和丈夫一起守岛。

自那以后,王继才夫妇每天升旗、巡岛、护航标、写日志……由于岛上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国旗容易破损,夫妻俩自费买了170面国旗。

除了升旗,王继才夫妇还在用生命守旗。有一次,海上刮起12级台风,王继才顶着风跑到山顶降旗,结果下山时一脚踩空从半山腰滚了下来,肋骨摔断了两根。

“对比伤痛,更让人无助的其实是内心的恐惧。”王仕花说。

28年间,因夏天湿热,冬天阴冷,夫妻俩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湿疹;因为海浪达到9级,无人搭救,丈夫给妻子接生剪脐带;由于天气变化莫测,粮草难以及时供应,孩子曾被饿晕过;发洪水时蛇鼠出没,岛上常常断水断粮,夫妻俩常常在死亡线上求生存……

除了克服守岛的艰辛,夫妻俩还要用生命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1999年,犯罪分子孙某见开山岛位置独特,借着旅游开发的名义,想在岛上办赌博、色情场所。王继才一面加以阻止,一面迅速报告上级。

▲王继才夫妇二人认真观察并记录海面情况

眼看事情败露,孙某边打起了王继才夫妇当时只有12岁的儿子的主意。“休想!我是为国守岛,如果家人出事,你也跑不掉!”王继才说。

孙某气急败坏,带人毒打王继才,还纵火烧了哨所值班室。后在公安机关和武装部门的联合侦查下,孙某被绳之以法。

28年来,王继才夫妇先后发现并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了六起走私、偷渡案件。

犯罪分子惧怕王继才夫妻,渔民却视他们为“恩人”。渔民史玉军说,一次他因长期在海上漂泊,腹泻呕吐至脱水,幸得王继才救助才活下来。28年来,王继才夫妻搭救的渔民不计其数,不少渔民称他们是“海上守护神”。

王继才说,这么多年,因各种客观原因,父亲兄长去世未能送一程,大女儿出嫁未能到场,想起来也是痛苦不堪。但每当想起县武装部老政委临终前的殷殷嘱托,想起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便不再后悔当初的决定。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王开山”夫妇坚定地说。

(新华社2014年9月29日)

孤岛夫妻哨:为了一份承诺,28载默默坚守

王伟健

9月8日,江苏省灌云县燕尾港镇开山岛村党支部书记王继才回燕尾港镇置办一些日常用品。街上熙熙攘攘,热闹得很。对于常年守在开山岛的王继才来说,这样的场景总觉得看不够。路过镇文化广场时,四周围满了人,人群中央,演员们正在演唱地方剧——花船剧。

“小船浪到河滩上。哎,大姐,你这船上装这么些蔬菜水果到哪里去呀?”“是去慰问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花船剧曲调悠扬。

“哎,这唱的怎么是我们啊。”听到歌词,王继才有些不敢相信。

歌词的大意是,在一个远离大陆、荒无人烟、台风时常肆虐、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一对夫妻坚守边防,一守就是28年。短短半个小时的花船剧,让王继才听得热泪盈眶,因为这个花船剧讲的正是他们夫妇俩的真实故事。

守护小岛,为了一份承诺

开山岛,距离燕尾港大约12海里。虽然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位置偏远,环境恶劣,但在灌云县人武部政委肖军的心目中,这个岛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是黄海前哨,必须有人值守。”

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孤岛。

9月18日,阴天,有风。记者乘船前往开山岛。远远望去,开山岛如同大海中孤悬的一盏灯,在上下翻滚的海浪中,时隐时现。

为了守这个岛,当地人武部找了不少人,住得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两周。

1986年7月,连续走了四批10多个民兵后,人武部政委找到了当时的生产队长兼民兵营长王继才。“王继才,这岛,只有你能守住!”政委了解王继才,这个汉子虽然没当过兵,但他出身于军人家庭,受到父亲和舅舅的熏陶,总是以一个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军令如山,请政委放心。”那年,王继才27岁,大女儿才2岁。

“1986年7月14日早上8点40分”,这是他出发去开山岛的时间,王继才把这个时间永远地刻在了脑海里。当天晚上,外面海风呼呼,屋内点着一盏油灯,王继才害怕得一宿没敢合眼,盼着天亮,心里盘算着,第二天只要有船来,就离开这个孤岛。

但直到第48天,王继才才盼到了一条渔船。船头,站着妻子王仕花——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丈夫去守岛的人。王继才跳上船,抱着妻子就哭。王仕花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胡子拉碴、满身臭气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又是心疼又是责怪,“放着家里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来守这巴掌大的岛。”王继才一言不发,只是狠狠地抽着烟。

第二天,妻子拉着王继才的手,想把他拉到船上,可他平静地说:“我想再试试。”无奈的妻子一步三回头,王继才看着妻子,含笑说:“放心,没事的。”看着船渐渐消失在海平面上,这个汉子再也忍不住了,对着大海放声大哭。

令王继才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不到一个月,妻子带着包裹,又上岛了。这回轮到王继才生气了,“你来干吗?怎么也不和我商量?”王继才问妻子。“你当初来的时候,跟我商量过吗?”妻子反问,“你能守岛,我为什么不能?”为了上岛照顾丈夫,王仕花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将2岁大的女儿托付给婆婆。之后,夫妻俩一守便是28年。

“我不是没有后悔过,也曾打过辞职报告。”王继才说。1995年,他写好一份辞职报告,想亲自送到当时的县人武部政委的手里。当时的政委已是病入膏肓,见到王继才,政委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继才,你不守这个岛,便没人能守这个岛。答应我,不要放弃。”王继才内心翻滚着,手一直放在装有辞职报告的外衣口袋里,几次想拿出这张薄薄的纸,最后被他偷偷揉成了团,始终没有拿出来。

▲王继才夫妇自训家犬,结伴巡逻

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让你们战胜28年的孤独和困难去独守一个孤岛?”王继才的回答很朴实:“我觉得我是为了一份承诺,既是对政委的承诺,也是对党的承诺。”

正是这份坚守,让开山岛长出了片片绿意。如今的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种下的几棵苦楝树已长成胳膊粗细,一棵在岩石中长出的松树,正顽强地生长着,房间旁边,一片野花怒放。

岛就是家,家就在岛上

早上6点多,起床;6点半,升国旗;8点,第一次巡岛。王继才夫妇来到哨所观察室内,用望远镜扫视海面一圈,观察有无过往的船只,看一看岛上的自动风力测风仪、测量仪是否正常。“你看,岛东边是砚台石,西边有大狮、小狮二礁和船山,这四盏灯每天都要看。”王继才指着海面上几处礁石上的灯塔对记者说。晚上7点左右,太阳快要掉落大海的时候,夫妻俩再次巡查一番。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夫妇俩就要记录当天的情况。记者在岛上看到了这一摞摞的巡查日志,可以铺满整个桌子。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是最为朴实的情感流露。

“2008年6月19日,星期四,天气:阴。开山又有人上岛钓鱼,老王说,上岛钓鱼可以,但是卫生要搞好。其中一个姓林的和姓王的说岛也不是你家的,卫不卫生关你什么事,老王很生气。”这是日志中的一段话。

开山岛孤悬大海,离岸边又不算太远,是一些犯罪分子向往的“避风港”,但对王继才夫妇来说,这个岛则是他们守卫的一片神圣领土。

1999年,当地一老板孙某看中开山岛,打着旅游公司的牌子,想在岛上开赌博、色情场所。对于这种违法的勾当,王继才夫妇一口回绝。孙某软硬兼施,王继才夫妇始终不让步。恼羞成怒的孙某一把火便将王继才夫妇多年积累的文件资料、观察日志烧光。

“你能看到的日志,都是1999年以后的。”王继才说。

“2011年4月8日,天气:晴。今天上午8:30有燕尾港看滩船11106号在开山前面抛锚,10:00有连云港收货船和一只拖网船也在开山前面抛锚。岛上的自动风力测风仪、3部测量仪都正常。”

在王继才夫妇的房间里,备有渔民需要的各种紧急物资,有药品、汽油、米面、蔬菜……这些年,开山岛像个海上“兵站”。“在这片海域打鱼的人,几乎都得到过他们的帮助。”开船的船老大这样说。

在王继才那里,记者听到很多他们帮助渔民的故事。有一年开春,一条渔船在开山岛附近被大风刮翻,四名渔民掉进大海。王继才用绳子做成圈,硬是将四人从海里拉上岸。2009年9月,渔民黄晓国开着汽艇收海鲜,路过开山岛时发动机没了油,黄晓国把艇靠向码头,用桶加油,烈日高温下,不慎引起大火,随时有爆炸的危险。王继才见到,赶紧将自家的两床被子抱来,往海水里一泡,盖在发动机上,终于把火扑灭。

▲王继才夫妇在岛上练就过硬本领,提高战备执勤能力

在守岛日志里,更多的是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这样单调的工作记录。“你们不会觉得乏味吗?”记者问。“当然会,不过,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也就过出味儿来了,你现在让我们到岸上去生活,听不到海浪声,简直无法入睡。”王继才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岛就是家,家就在岛上。”

守岛有了后继之人

“28年来,光阴如刀,在你俩的额头刻下了难忘的记号。28年来,岁月似笔,把你俩的双鬓涂上一层霜膏……你俩与大海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把爱的种子栽培在开山岛……你俩无私的奉献精神,像开山岛上的灯塔永远辉煌闪耀……”这是当地人给王继才夫妇编写的《夫妻哨所颂歌》。

虽然只是守着一个孤岛,在这和平的年代里,这样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显得有些无足轻重,甚至有些“傻”。但在灌云县委书记鲁林眼里,正是王继才夫妇的一份“傻劲”,让大家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坚守承诺、爱岗敬业的精神。”他说。

2013年2月,这个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成为全国最小的行政村,整个行政村只有王继才夫妇和两个极少在岛上的渔民。进入小岛,两块牌子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一块是“中共灌云县燕尾港镇开山岛村党支部”,一块是“灌云县燕尾港镇开山岛村村民委员会”,王继才是村党支部书记,王仕花是村委会主任。“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后,王继才每年能多一份收入,虽然不多,但相比以前每年只有5700元的收入来说,涨幅已经不小。”鲁林说,这也算是对王继才夫妇一点微不足道的回报。

岛上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前,连云港市给夫妇俩装上了太阳能离网发电系统,岛上第一次有了电,夫妻俩也在岛上第一次看上了电视。那晚,王仕花在值班簿里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孩子们都说,今年的晚会真好看。”之后,灌云县还给王继才夫妇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驻当地部队把两人的住房修缮一新。每年建军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政府和部队的领导还会到岛上来看望王继才夫妇。

天安门国旗班第八任班长赵新风听到他们的事迹之后,送了夫妇俩一座标准的旗台和旗杆。2011年底,一座专门制作的2米长、1.5米宽的全钢移动升旗台和6米高的不锈钢旗杆从北京运到了开山岛。

更令王继才夫妇高兴的是,守岛有了后继之人。来自山东潍坊的大学生村官王浩成为新加入的守岛人,每个月这个小伙子都要过来一周,与王继才夫妇一起守着这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岛。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3日)

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

郑晋鸣 徐苏阳

两年前,王继才、王仕花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的故事让我登上了位于江苏省灌云县的开山岛。在小岛上的五天里,我细细聆听这里的声音,看遍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被夫妻俩28年坚守小岛只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故事深深感动,写下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发表在2014年8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当年的除夕,我又上了岛,和王继才一家在岛上吃团圆饭。

报道王继才、王仕花的日子也是让我受感染、受教育的日子。夫妻俩身上始终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坚守孤岛,在喧闹的世界里,保有赤子之心。这个“五一”,惦念将我再次带上开山岛。

以岛为家,绿荫新生

每次上岛,我在船上,总能远远看到王继才那身迷彩越拉越近,船还未靠岸,他就冲着我招手,岛上那面鲜亮的五星红旗,依旧在夫妇俩身后迎风飘扬。

“以岛为家,苦而乐哉。”岛上房间的门楹上,新贴了副对联,夫妻俩拉着我往后山走,说是要让我看看岛上的新面貌。沿着嶙峋的山岩拾级而上,在小岛岩缝间的“巴掌地”里,竟整整齐齐地长着几排青菜!转眼一看,旁边几株瓜苗也探出头来。王继才说:“我把岛上的泥土聚集到这里,好生‘服侍’,终于在岛上种上了菜。”王继才负责种菜种瓜,王仕花则忙着种树。不久前,她刚栽下了50株苦楝树的树苗。“没想到今年竟然成活了16株。”王仕花笑着朝我“显摆”,说自己之前花了大半天走遍小岛,把成活的树苗数了个遍,“现在岛上有132棵树了。”

从岛上的灯塔往下看,光秃秃的小岛真是多了许多绿意,夫妻俩在海岛生活的苦涩中探索出乐趣来:用心栽植的小树苗、用水泥修筑的硬化路、两只活蹦乱跳的小白狗……应了王仕花那句“你们看这是岛,我们看就是家”。

保持本色,温暖常在

切菜、翻炒、出锅……回到营地,发现小小的厨房里居然有几名青年人正忙得热火朝天。被他们“赶”出厨房的王仕花,站在门口,笑得合不拢嘴,“他们是驻扎在灌云县城的解放军,常常来看我和老王。”随行的部队政治处主任殷世华介绍,每次上岛,战士们都要为夫妻俩带来充足的食材与饮用水。这已是他第26次带队上岛了。

当夫妻俩的故事跨过黄海海面,被更多的人知道后,来自各方的关切,无时无刻不温暖着这座小岛。

2013年,灌云县委县政府特批开山岛为全国最小的行政村,整个行政村只有王继才、王仕花和两个极少登岛的渔民。王继才是村党支部书记,王仕花是村委会主任。这两个头衔让夫妻俩每月多了780元的固定收入,另外还有每年27000元的岗位补贴。有了这笔钱,王继才能偶尔买上几包香烟,王仕花能每年添置几件新衣。

去年,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的“绿电上岛”项目在开山岛正式投运,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解决了夫妻俩用电的难题。如今,电视机、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

赤子之心,代代传承

升旗、巡岛、看天气、护航标、写日志。像往常一样,凌晨5点多,王继才夫妇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以对待孩子的细心与耐心,照料着岛上的一切。

不久前,值班室前的旗杆被海风侵蚀得生了锈,这可急坏了夫妻俩。王继才说:“五星红旗必须每天升起,这是我们的职责。”两人顾不上睡觉,连夜用竹竿把旗杆修好,赶在日出之前,将旗杆归位。望着自制“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眼角湿润了。

“甘把青春献国防,愿将热血化丹青。”今年春节,王继才专门找人写了这副对联。“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要守到老得不能动为止。”每次问起老王,你要守到什么时候,他总是认真地回答。

2013年,儿子王志国研究生毕业,有几家大公司和条件不错的研究所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把好消息告诉了父亲,不曾想王继才一言不发,低头抽起了闷烟。原来,他想让王志国当兵。老王把小王送到部队,留下一句“先报国,再顾家”就走了。就这样,王志国成了一名戍边武警战士,今年以来,王志国三次写信,申请参加联合国常备维和警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听到这个消息,王继才很是兴奋,“我守岛是报国,儿子从军也是报国,一家人,两代兵,光荣!”

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在这个家中代代相传。

(《光明日报》2016年5月2日)

我眼中的父亲母亲

郑晋鸣

王继才说,这辈子他最对不起家人,孩子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而在孩子们看来,爸爸妈妈是最伟大的人。8月31日,三个孩子给记者写信,道出了他们眼中的爸爸妈妈。

“我从内心深处爱着你们”

讲述人:王苏,大女儿,13岁辍学挑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父亲开始守岛那年,我刚满3岁,我的人生也因此彻底发生了变化。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没有爸爸妈妈,因为每一次尚未完全记住父母的模样时,他们便又匆匆离别。

1991年,我到燕尾港镇读小学,虽然与父母距离近了,但却没有加深我与他们的感情。作为家里的老大,我13岁便不再念书,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一个人深夜提着大包小包走在漆黑的码头上,找出海渔船捎带东西给父母。我不止一次地问父母为什么非要守岛,难道守岛比我们还重要吗?父母说:“这是爸妈的工作,你是老大,要给弟弟妹妹做榜样。”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每当女儿在家哼着“小小开山岛,钢铁第一哨,夫妻守岛二十载,搏击风浪逞英豪”的歌谣时,我内心五味杂陈。现在,我们三兄妹都已长大,而父母却白发丛生,我也逐渐理解他们为何非要坚守海岛。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从内心深处爱着你们。”

父亲对我的爱是那么用心良苦

讲述人:王志国,儿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我11岁到外地住校读书开始,父亲便将我当成小男子汉看待。一年里只有寒暑假,我才有时间见到父亲。每次相见,父亲也大多是严肃地与我商讨家事,教育我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长大后才发现,父亲对我的爱是那么用心良苦。在我成长之路上,父亲虽然没有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生活上的照顾,但每一次跌倒,我都能感到有一双有力的臂膀将我扶起:2001年中考失利,父亲借了高利贷为我交了高中入学的赞助费。2010年,父亲又借钱支持我辞职考研。

母亲是个十分操劳又能吃苦的人。从我记事起,她就没闲下来过。1995年父亲被走私者非法监禁,1999年父亲胃出血病情恶化,2007年父亲在岛上摔断两根肋骨。在这个家,母亲撑起过一片天!每当我在学校勤工俭学疲惫时,我便会想到身高不足1米5的母亲,拖着腰间盘严重突出的身体,在悬崖峭壁、在浪花里捡海螺、撬海蛎补贴家用的身影,那身影督促着我不断努力前行。

一路走来,父亲母亲从没参加过我的家长会,没有在下雨天给我送过一次雨伞,没有一次在我生病时守护在我的床前。但当我2013年研究生毕业,成为江苏省边防总队连云港边防支队的一名军人时,我才真正明白了父母的选择,他们坚持28年守卫着那座孤岛、那片海域,是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赤诚大爱。

隔海传来的母爱是那样温暖

讲述人:王帆,小女儿,现工作于江苏扬州

小时候我常问爸爸:你们为什么不能陪在我们身边?爸爸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那时,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啊!如今,我们都长大了,爸爸也老了,白发一天比一天多,而我也的确理解了父母的选择。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大山,有父亲在,我就踏实、安心。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对于母亲来说,我这个“小棉袄”并不让她省心。每次受到委屈、遇到挫折时,我便试图向妈妈诉说,小的时候我会瞒着姐姐偷偷写纸条,请渔民叔叔帮忙捎上岛,后来有了手机,“哭诉”的途径更方便了。妈妈是个感情细腻的女人,接到我的哭诉后,常常急匆匆地回来看看我,再急匆匆地返回。虽然我从没在妈妈怀里撒过娇,但她隔海传递回来的母爱是那样温暖、甜蜜。

在许多人看来,我有一个经济贫困的家庭,父母是一对倔强、死脑筋的守岛人,但我为有他们这样的父母而骄傲,他们给予我的精神财富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 光明日报》2014年9月3日)

孤岛夫妻民兵哨,二十八年国旗红
——记江苏“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程长春 吉凤竹

昨天,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正式授予开山岛夫妻哨王继才、王仕花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民兵哨所坚守灌云县开山岛28年,他们的故事像黄海涛声,诉说着小我与大爱。

孤岛的每一天,从升旗开始

“升旗。”“敬礼!”

每个清晨,一个人升旗,另一个人敬礼,这是老王夫妇在岛上最重要的仪式。28年风雨无阻。

茫茫黄海中,距离灌云县燕尾港镇12海里,0.013平方公里的开山岛,是一座约摸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秃石头岛”。9月18日,记者上岛采访,仅仅20分钟就完成了“环岛游”。几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旧营房,爬山虎顺着窗框伸展到了房顶。养的几只鸡、三条狗,是夫妻俩在岛上的伙伴。升旗后,夫妻俩巡逻,瞭望,看管航标、测风仪。“咱们燕尾港的渔民,哪个没受过老王的帮助?”渔民包玉富说起王继才,竖起了大拇指。

灌云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肖军告诉记者,1986年军队撤防,由县人民武装部接管,四个月内连续找了四拨十来个人,最长的待了13天。

那年王继才27岁,任生产队长兼民兵营长,县人武部老政委王长杰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山岛需要人守,你去吧。”

“你不守、他不守,谁守”

“1986年7月14号早上8点40分,县里的人陪我上了岛。”王继才对初次上岛的记忆精确到“分钟”。一起留下的,除了食品,还有6条烟、60瓶白酒,“我不抽烟喝酒,给我这些干啥?”当天晚上,王继才就理解了。

“满山野草,旧营房黑洞洞的,没水没电,太阳一落山,我心里就怕了。”王继才躲在营房里,用铁锨顶住门。“没人说话,我就灌酒,对着大海狂喊,嗓子就是这么哑了。”王继才说。

48天后,王仕花坐船来看他,看到满头乱发、满身臭气的王继才,心疼极了。舍不得丈夫一人受苦,王仕花一咬牙,辞掉了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把2岁的女儿托付给奶奶,陪丈夫一起守岛。

两人一起升旗,一起从大陆背来泥土种树种菜,一起巡查岛上的仪器。雨天,岛上风大路滑,两口子用背包带系在一起,防止摔到海里。

1987年7月9日,还没到预产期,王仕花的肚子却一阵阵地疼了起来,恰巧连刮了几天大风,无法下岛。妻子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子直往下滚,痛苦地叫喊着,王继才急得六神无主,他找出剪刀放在炭炉上烤了烤,剪断脐带帮老婆接了生。

在屋前的无花果树下,铺了厚厚的一层牡蛎、海螺壳。1992年冬天,有一次台风刮了17天,补给的船无法航行,岛上断粮断火。夫妻俩去海边摸来牡蛎、海螺,没有火,只能吃生的。王仕花先把螺肉嚼烂,过滤掉腥臭味,再往孩子嘴里填。当渔民们终于送上补给时,一家人已经饿得说不出话。

“你不守、他不守,谁守?”其实,王继才也不是没有后悔过。1995年,他送辞职申请到县人武部,恰逢老政委王长杰病危。老政委拉住他的手说:“继才啊,你要答应叔叔,一定要把那个岛守下去!”“老政委到死都不放心开山岛,我答应了他就一定要守下去。”王继才语气很平静,却像岛上的山石一样坚定。

“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

民兵没有津贴,王继才夫妇长期只拿每月150元生活补助,家里母鸡下蛋、海里摸点螃蟹就是收入来源。

王继才的孩子,有许多“80后”所没有的贫苦记忆。大女儿王苏,13岁就辍了学。2001年,儿子王志国上中学,5000元赞助费中4500元是借的高利贷。研究生毕业、如今已是边防军官的王志国说:“为了还高利贷,11月了,爸爸还泡在冰冷的海水里捞螃蟹。”讲到这,七尺高的男儿哽咽起来。

开山岛独特的位置,成了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1999年3月,孙某找上了王继才:“王叔,你下岛吧,小岛让我来经营,赚钱和你对半分。但不能向上级部队领导汇报这件事。”

“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王继才迅速报告上级。那些年,夫妻俩先后报告过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线索,其中6次被成功告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开山岛夫妻哨,各种荣誉“飞来”,岛上条件改善了很多。但在他们依然简陋的宿舍里,长期过海岛生活的夫妻俩,肤色黧黑、表情纯净。王继才说:“相比于那些战争年代就死了、什么也没留下来的前辈,我已经算好的了。”

(《新华日报》2014年9月24日) TFwSxR58zAPubmtD0KkOpIh0ZKZBSySlbyFej1/7IhUKJXdiniCbiiqDYVNX00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