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句容工作已近十年了,与亚夫同志经常接触,常常被他朴实、睿智的语言叩动心弦,更常常为他殚精竭虑、为群众造福的点点滴滴而感佩不已。亚夫同志凭着对“三农”事业的满腔热忱,凭着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感情,53年如一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模范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生动诠释了新时期“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也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者。
刚到句容工作时,他和我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爱农村这片土地,这辈子一定要为农民实实在在做些事。”有一次,我请亚夫同志一道下村调研,一路上他的手机响个不停。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告诉我都是老百姓打过来问技术的。我笑着说,您的手机都成了“农技110”服务热线了。村里的一位干部插话道,“赵主任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农民的号码,给农民服务比‘110’还要快!”
有官不去谋、有财不去发,亚夫同志将毕生心血都给了老区人民。他担任过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曾经有机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他讲,“我的根在农村!”他帮了那么多农民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省里奖励他的30万元奖金,绝大多数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凭着领先国内的农业技术,他办公司、做项目,当千万富翁不成问题,但他亲手建立的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自己却没有任何股份;面对纷至沓来的高薪聘请、技术入股、有偿挂名,一个也没有答应!
亚夫同志给人留下的,永远都是一个忙忙碌碌的身影。2009年,他参加了汶川地震震后援建,结果在回程中遭遇了车祸。然而几天后,老人就出现在句容的乡间田野。我劝他多休息几天、养养伤,他却说:“我要跟农民在一起,一看到农民就亲切,一到田里就踏实。”
如今,亚夫同志已过古稀之年,但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一年有200多天往农民家里跑,平均每天奔波近100公里。他说:“我一定干到干不动的那天!”
2009年,他与我一道率团赴日本学习考察现代农业。天刚微亮,他就带着我们去看农贸市场;直到日落时,还在养鸡场里参观。团里有的同志就嘀咕,怎么不留点时间去观光旅游?亚夫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去了日本几十次,来来往往就是爱知、秋田等几个地方。亚夫同志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思维常常比年轻人还活跃,最新的技术、最好的产品,都是他率先尝鲜,现在句容果品的种植技术,几乎都与日本同步。他研发嫁接的葡萄,在句容已经扩大到20多个品种;他创新改良的草莓,在全省已经发展到20多万亩;他推广种植的应时果品累计达到了250万亩,直接带给农民的收益就超过了200个亿。
为实现农民不离开土地也能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还从生产关系层面着眼,亲手探索创立了“村社合一、整体推进”的“戴庄模式”,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初步解决了农民腰包鼓了但村集体经济却没有壮大的问题。不仅重建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更夯实了基层集体经济的基础!
最近,省委向全省发出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号召,省委罗志军书记两次到戴庄看望亚夫同志,要求在全省推广亚夫同志的先进经验。李学勇省长专程到亚夫同志创办的有机农业园考察,提出要学习赵亚夫,希望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在句容市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学习亚夫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再次掀起了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热潮。大家把赵亚夫作为身边对照“四风”问题最亮的镜子,纷纷表示,要像亚夫同志那样,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以实际行动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用一份坚守去书写生命的辉煌,做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村地处丘陵山区,靠种田讨生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高中毕业后,我就外出打工,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吃尽了苦头。筋疲力尽的时候也想回家,可想想回去当农民,一辈子也实现不了小康梦。
2002年春节前夕,父亲打电话说,镇江农科所的赵亚夫带着一帮人到我们村推广种植有机桃,还三番五次动员我父亲带头种,说按照他的技术种桃子,原来1块钱三斤的桃子准能卖到5块钱一斤。父亲拿不准,让我回家一起商量。能有这种好事?准是推销桃树苗的贩子,卖了树苗人就溜了,我怕父亲上当,就赶紧回家看看。
大年初三,家门口来了一位老人,花白头发,穿着球鞋,背个挎包。他说他叫赵亚夫,来找我父亲的。看到父亲不在家,就和我聊上了,他说:“村里现在种田的都是老人,搞有机农业,正缺你这样有文化的小青年。回来种田,一定能挣大钱!”有机农业?我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戴庄都是丘陵岗地,就是种金子也发不了财!
不只我一个人不信,村里的乡亲都不信。他在村里搞技术讲座,总共只来了两个人。先后找了几十家,说破嘴皮,也没人干。没想到,他和农科所承包了我们村120亩岗坡地,办起了有机水蜜桃示范园。还让我父亲去示范园打工,干一天活给一天钱,免费教技术。2004年夏天,我正在外地,父亲又打来电话,兴奋地说:“桃子全卖完了,赵亚夫种的桃子一斤卖了8块钱!”这消息让我目瞪口呆,一宿没睡,第二天就急忙往家里赶。直觉告诉我,真是遇见贵人了,跟着他我准能富!
赵主任见我回来特别开心,他让我承包那120亩示范园。可我一没技术、二缺资金,担心干不了。赵主任说:“小伙子,你只要付了土地流转租金,园内2800棵桃树我白送给你,技术我来教,直到教会为止!”他还说:“你放心,如果失败了,我承担所有责任。”看他说得那样诚恳,我下决心包下示范园。
桃园是我的了,操心最多的却是赵主任。他几乎每天都来,春天帮我疏蕾、疏花,夏天帮我套袋、防虫,手把手教我技术。种桃子最苦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冬天修枝。赵主任从日本学来的修枝技术是国际水准,他修过的桃树结的桃子又多又大,乡亲们都抢着请他修枝。记得那年冬天,赵主任教我修枝。天出奇的冷,没想到赵主任一来,摘下手套、拿过剪刀就干了起来,边做边给我讲解,干了整整一个上午。我看到他双手冻得通红,大冬天忙得一脸汗水,就劝他到我家喝口热茶,休息休息。他摆摆手说:“你这好了,还有几家桃园等着我去修枝哪!”说完,沿着山坡走了,望着他一瘸一拐的背影,我百感交集,一旁的父亲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孩子,咱们这是遇上大好人了,以后赵主任让咱们种啥、就种啥,就是让咱们种砖头也干!”
这些年,赵主任在我们戴庄村推广了1000多亩有机果、有机茶、有机菜,光果树就有桃、葡萄、草莓、无花果、甜柿等,还有3000多亩越光稻,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念赵主任的好。可我知道,这背后赵主任付出的不仅是汗水和心血,还有吃不尽的委屈和苦头。
在赵主任的帮助下,我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收入40多万元,过上了“城里有套房、家里住着楼、开车干农活、空闲去旅游”的好日子,圆了父辈们渴望的小康梦、富裕梦。
四年前,我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到戴庄任大学生村官。去年,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笔试得了第一名。但我决定,放弃面试,留在戴庄继续当村官。亲友们都不理解,说放着铁饭碗不要,偏要捧着泥饭碗讨食。你们可能也不理解,这正是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故事。
当初,我们六个大学生村官到戴庄报到时,年过七十的赵主任,已经在村里干了十年,把戴庄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见到我们,赵主任笑容满面,他热情地说:现在,我是70岁的人带着一群五六十岁的农民搞现代农业,欢迎你们年轻人来接班,来搞农业现代化!
当天,赵主任就领着我们下地。整整一下午,他不住口地讲有机大米的生长规律,说病虫害的防治。天很热,日头很毒,我们感到精疲力尽,都盼着早点结束。我忍不住了,就说:“赵主任,天这么热,您歇歇吧,别累坏了身子。”他似乎看出我们的心思,说:“现在累点不要紧,等把你们都带出来,我就可以放心休息了!”
知道我是学市场营销的,赵主任有意发挥我的专长,在他的鼓励下,我与上海一家公司开始了销售谈判,谈了三轮都没成功。第四轮谈判开始了,赵主任亲自出马,果然有了进展,最后在价格上僵住了,这时赵主任动情地说:“价格不能让,这么好的大米,农民吃了多少辛苦!你们要多考虑考虑农民种粮不容易啊!”对方被赵主任打动了,最终签了销售协议。那天晚上,从不喝酒的赵主任破天荒地端起了酒杯,他说:“我今天喝两杯,第一是感谢贵公司帮我们销售大米,第二是祝贺小姚成功!我替戴庄农民感谢你们!”那一刻,我心头一热,对赵主任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家在城里,一到周末,就想回家。可赵主任每到周末却常来戴庄,这让我感到有点不自在,因为每次都得请假。一次稻田出现病虫害,我又向他请假。赵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庄稼人只有农忙农闲,没有周六周日,周末庄稼也在长,生病更需要人管养呀,你是村干部,这时候怎么能请假回家呢!”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想想赵主任退休后,一年365天,除了外出讲课、开会,有200多天扎在戴庄,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关键时候,我怎么只想到自己呢?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提周末回家的事了,跟着赵主任,他到哪儿,我就到哪儿。
知道我公务员笔试得了第一名,赵主任找我谈话,他说:“小姚,你在戴庄做了不少事,乡亲们都感谢你、要送你呢!”见我有点纠结,他岔开话题,讲起自己年轻时选择到农村的事,讲起帮助农民致富的快乐。最后,他真诚地对我说:“我年龄也大了,培养一个独当一面的村官不容易,我真想你留下来帮帮我!你肯吃苦、愿意学,如果留下来,一定大有作为!”没等赵主任说完,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才发现,在他的影响下,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我答应赵主任留在戴庄。我认定,在赵主任的带领下,戴庄就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
这几年,先后有十名村官来到戴庄,在赵主任精心培养下,有的走上了镇领导岗位,有的成了农技专家,有的圆了“创业梦想”,每个人都学到了技术,增强了本领,拥有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
去年,在赵主任推荐下,我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主任。我从一个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的城里孩子,成长为农民信任的基层干部,能挑起带领村民致富的担子,多亏了赵主任,没有赵主任,就没有我的今天!赵主任是我的领路人,请赵主任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接过您为农民奉献的接力棒!
九年前,我第一次采访赵亚夫,是在村民王巧娣的桃园里。当时,毒辣辣的日头下,他正跪在地上,扒出桃树底部的泥土,仔细观察着。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衣服、鞋子上都裹满泥巴,活脱脱的老农形象。原来,王巧娣种的一片桃树苗没有发芽,赵亚夫正帮助她诊断苗情。
王巧娣是一个下岗女工,她想承包一片岗坡地,但苦于不知道种啥。有人提醒她,“要想富,找亚夫呀!”她试着打了个电话。第二天,赵亚夫就来了,帮她勘察地形、分析土壤,建议她种水蜜桃,并答应免费提供桃苗和技术指导。当年,就建起了20亩桃园。
王巧娣的故事感动了我,激起了我的新闻敏感,急切地想去探求赵亚夫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追求。
1961年,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到镇江农科所工作。他潜心研究稻麦高产理论和技术,他种的试验田,曾经创造过南方稻麦单产的最高纪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认可。如果沿着科研这条路发展下去,他可能早就在稻麦高产研究方面功成名就了。一次出国学习的经历,让他在成名成家和服务农民之间,作出了“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的人生选择。
1982年,41岁的赵亚夫去日本研修,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在日本,他看到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看到高效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也看到了中国农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他下定决心,要拼命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把技术带回祖国、带给农民,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起来!
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每天工作16个小时。30多年过去了,许多日本友人讲起他的刻苦,还由衷地惊叹!第二年,他学成归国,没有像别人一样带回国内稀缺的家电,带回来的是20棵草莓苗、13箱农业技术资料。就是这20棵草莓苗,开启了赵亚夫农业科技项目推广之路,点燃了茅山老区人民富裕的希望!
从那时起,“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成了他坚定的信念,“一切为了农民”成为他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赵亚夫半个世纪对“三农”事业的坚守,凝结着他和家人的奉献。夫妻结婚46年,唯一的一次旅游是去了一趟杭州。
自己的事情他总是顾不上,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义无反顾。2008年汶川地震后,赵亚夫受命带领一支团队到绵竹九龙镇开展灾后重建,他第一时间就出发了。此后三年,他18次飞往绵竹,亲自规划选址,亲自优选品种,指导当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个多亿,让许多灾区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初,我去绵竹采访,当地农民听说江苏来人了,都以为是赵亚夫回来了,一个劲地问我:赵主任在哪呢?他们说,永远记得那个因为腰腿疼拄着拐杖给他们讲课、拄着拐杖给他们田间指导的老专家。
这就是赵亚夫,胸怀大爱,真情满怀。在事业与家庭、群众与家人、组织与自己的天平上,他总是向着党的事业、群众利益、组织需要倾斜,履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我曾经问过他,是什么动力使他53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奋斗。赵亚夫动情地回答:我从小就知道,无数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作为他们的后来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面貌、致富农民群众而努力一辈子呢!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经用笔记下过赵亚夫的点点滴滴,现在我明白了,泥土是他的本色、农民是他的眷恋、农业是他的挚爱,而信仰成就了赵亚夫的人生意义!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只不过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是对我的很大鞭策,更是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
上个月,中央媒体到镇江采访,记者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热爱农业?”“为什么喜欢农民?”“为什么一辈子离不开农村?”回答这些问题,得从头说起。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去看病,医院挤满了因饥饿而浮肿的病人。我亲眼看到,不到两个小时,三个农民相继死去。死者家属凄惨的哭叫声,多年来似乎仍然会在我耳边响起。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刺激,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我想,学农以后,用自己的技术能帮助农民摆脱困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那以后,我安下心来,认真学习,一直到毕业,我的每门功课都是满分。
到镇江农科所工作以后,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对农民更加深了感情。
一件是学雷锋。雷锋和我是同龄人。196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含着眼泪看完电影《雷锋》之后,我激动万分!当晚,我给党组织写了入党申请书,决心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可以说,雷锋是我心灵上的入党介绍人!
另一件是在武进一个生产队蹲点。1964年,我参加了推广全国劳模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的镇江专区样板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一边向农民学习干农活,一边教他们农业新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当时我年轻,为农民跑前跑后,乡亲们都很喜欢我。1966年底,工作组撤回。乡亲们都来送行,有人在掉泪,我的眼圈也红了。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都不离开农民!
回顾自己50多年来的工作,改革开放前20年,是努力让农民得到温饱,改革开放后30多年, 是努力让农民实现小康并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我向老专家学习,潜心研究稻麦高产,做梦都想如何提高产量,让大家吃饱饭,别再饿肚子。我和同事们一起,在宜兴创建了全省稻麦三熟制单产最高的生产大队;还通过推广稻麦高产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镇江地区的粮食单产、总产。
1982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对比之下,我发现国内的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日本搞的现代农业,却能给农村、农民带来现代化。反差是如此之大,我非常着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日本的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带回去教给农民,尽快赶上他们!
回国以后,我和农科所的同志们调整了研究方向,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思路,从草莓入手,在茅山老区广袤的岗坡地上“大做文章”,开始了让农民由温饱到小康的探索。
2001年,我来到镇江最贫困的一个小山村戴庄,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多地重视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通过他们带动全体村民,整村推进,组建了生产、加工、流通一体的综合型农村社区合作社,创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有机农业产业园区,生产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加快扶持贫困户脱贫,协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08年, 戴庄村实现了小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6600元,是10年前的5倍多,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90万元。农药化肥用量减少了80%,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去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我有机会把这些年在句容的探索,简要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他很感兴趣,围绕农村经营体制“统”和“分”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么重视“三农”,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给了我干得更好的信心和力量!
我40岁学日语,50岁学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种有机蔬菜,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三农”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三农”实践。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农业,有生之年,我还将继续在破解“三农”问题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帮助戴庄村大力培养现代新农民,尽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实现我和他们共同的“乡土中国梦”。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始终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诺言,为农民服务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