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评论 Comment

服务民生的论文最精彩

本报评论员

赵亚夫事迹之所以感人,在于他到退休后都要“离农民近一点”;赵亚夫之所以成为时代先锋,在于他扎根山区农村,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写出了一篇篇精彩无比的科研论文。

赵亚夫生于城市、学于城市,又留过洋、有过到省城任职的机会,但这些条件都没能动摇他为农民服务、帮农民致富的决心。山区农民的艰辛劳动、艰苦生活刺痛着他的心灵,让他时时牢记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离农民近一点”;党的培养、组织的期望鼓舞着他的斗志,使他立志“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使他找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共产党员的人生归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是否有成绩、科技工作者是否有作为,最终要看是不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发表多少科研论文、拿过多少奖项,都不如在生产生活的火热实践中推动生产发展、生活进步。

赵亚夫的探索证明,哪里生活环境艰苦、生产条件简陋,哪里就最需要科学技术。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人民、深入实践,用科研成果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就能点燃百姓创业热情、拓宽全面小康之路。赵亚夫的事迹也证明,谁把造福百姓作为人生追求,把汗水洒在泥土里、把政绩写在大地上,谁就会受到百姓敬重与爱戴,留下千金不换的口碑。

(新华社2014年5月28日)

贵在坚持和付出

本报评论员

赵亚夫的经历看起来很平淡,如同身边某个普通的朋友,抱定一个信念,认准一个目标,就扎下根去,默默努力劳作。他说,为农民服务,说高一点,是我的人生目标;说平一点,是我的兴趣爱好。

但赵亚夫的经历品起来又是那么精彩。他为了推广草莓,冒着风险,与农民打赌,结果致富一方。他选择句容最穷的一个村,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组建合作社,使之走上小康之路。

赵亚夫既平凡又不平凡,既可敬又可学。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目标,但只有那些对理想和目标坚持付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就像赵亚夫说的那样,“人既然下了这个决心,就一定要做出点事情来,不可虚度了生命。”

(《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本报评论员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很多人可能未必对赵亚夫有深入的了解,但对于这句民谣,恐怕不会陌生。

赵亚夫朴实低调,做过领导干部,却始终丢不掉身上的“农味”,三天两头喜欢往农民那儿跑;到省里领奖,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同去的市科协同志只好把自己的西装借给他;搞了50多年的农业,却没留下什么“学术巨著”,而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上百万字的文章,大多是写给农民的科普手册;让近百万农民致了富,却从不收一分钱,随便拿一项技术入个股都可能成为千万富翁,却总把技术无偿传给农民……他一门心思放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上。

赵亚夫为人处事低调平和,谦逊温良,但在发展“三农”、致富百姓上,他总是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因为亲身感受农民的疾苦,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立下一生从事农业的宏愿;因为见识过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他暗自下决心奋起直追,不甘人后;因为在餐桌上听到“现在的农产品污染防不胜防,什么都不敢吃”的议论,他立志搞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因为看到农民种出好东西却不会卖,他带领农民把农业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

在名和利面前,他当“亚夫”,但在心系百姓,造福农民上,他是“智夫”“勇夫”“大丈夫”。

赵亚夫是一名农技工作者,也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退休后,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可是,他每年仍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的心里装着农民,他的眼里望着农村,他的脑里放着农业,一心为民,一生系农,他被当地称为“老区农民的圆梦人”“服务农民的活雷锋”“‘三农’改革的探索者”“勤廉奉献的好干部”。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醉心“三农”,始终扎根基层,始终服务农民,始终刻苦钻研,始终淡泊名利,他的这种精神,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在好处面前能让,愿做“亚夫”,在挑战面前敢上,能做“勇夫”,党的干部只有做胸怀百姓、一心为民的“大丈夫”,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推动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深入群众,服务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赵亚夫同志是现代农业的探路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赵亚夫同志为楷模,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日报》2014年3月1日)

时代的楷模,干部的榜样

本报评论员

这几天,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赵亚夫同志的先进事迹。赵亚夫是时代的楷模,干部的榜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将聚光灯照向赵亚夫再次表明,一个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人民同样不会忘记他。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心系农业,扎根农村,造福农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中,让上百万农民致富,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凯歌。“他有一个承诺,付诸一生帮农民富;他有一个称号,为农服务的110;他有一个原则,不收农民一分钱物;他有一个愿景,乡土中国梦薪火相传”,这四个“一”,是赵亚夫先进事迹的生动概括。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人们记住这朴素的民谣,也记住了赵亚夫。作为一个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者,赵亚夫有很多专利,以他的知识和技术,随便入个股,都能成为富翁,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农民的富裕当作自己最大的追求,把“三农”的兴旺当作自己最大的理想。他是朴实的人,又是一个拥有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人。对这样的人,人民惦念他,感谢他,尊重他。

赵亚夫是江苏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深入群众,服务人民,最终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赵亚夫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全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赵亚夫为楷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2014年5月28日)

向现代农业探路人致敬

本报评论员

“时代楷模”赵亚夫同志,53年扎根农村,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把百姓致富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在江苏大地为人传颂,而他身上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社会担当,感染和鼓舞了更多的人。

从扶贫式开发到致富式开发,再到普惠式开发,赵亚夫用自己独特的“三部曲”创新了“三农”发展模式,带领戴庄村村民百姓脱贫、致富、走上新型农业的小康之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有效的探索,是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的自觉,是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也是一名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担当。赵亚夫怀揣科研理想,扎根农业实践,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的价值,为科学发展观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财富。

从赵亚夫同志的自述当中,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革命传统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启蒙了包括赵亚夫在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知识分子立志报国、造福人民的价值观,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鼓舞精神、慰藉灵魂、指引方向。以毕生精力奉献农村土地,心系农民、毫不利己地为村民百姓谋福利,为开拓“三农”事业新成就攻坚克难、鞠躬尽瘁,在追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方面目光高远、殚精竭虑,这种种,都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赵亚夫这样的“时代楷模”能够将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的“心诀”,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赵亚夫始终扎根农村、服务农民,退休后依然坚守信仰、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身体力行党的群众路线,特别是致力于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并转化成生产力。知识分子的这种社会担当和“探路人”的气质,不但是农业、农村、农民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更应该成为国家社会各项事业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2014年5月29日)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评论员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他的人生足迹生动表明,知识分子只有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这是赵亚夫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始终把一个“农”字放在心头,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培育农村致富能手和技术能人,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扎根农业数十载,他用实际行动坚守了诺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他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不仅折射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与富民情怀,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

“只有我们与群众没距离,群众才能与我们不生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心贴心,这也是赵亚夫身上最为突出的精神品质。学习赵亚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命运与群众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自己的追求,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经济日报》2014年5月29日) NbsAPZPrp2/XvLt2UTZL1Oy4tkysi1vqC6utzcTd6ubcXiBNACQMm+fZtwG71E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