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溱潼,不能不说说镇上曾经有过的三座石桥。
溱潼作为周边地区的中心城镇,其繁盛始于宋、明两代,清代和民国时期有过更上层楼的辉煌。早期的溱潼人,大多居住在东窑,即今天的姜兴河(姜堰至兴化)以东、泰东河(泰州至东台)以南的溱东村地段。传说中朱元璋的母亲流落栖身的城隍庙、茅草房就在这里。这个居住区垛多、河多、渡口多、沟头(不能互通的死水)多,在架桥成本高、架桥技术落后的年代,这里很不适合人员居住和集贸交易。先贤们看中了现在的姜兴河以西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虽然也有沟河,且面积不大,但紧凑、实用,四面环水,便于规划,更便于当时日渐形成的粮食市场的集散。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古镇溱潼面积达0.54平方公里的老镇区。
这个镇区由南夹河、北夹河和中夹河分隔,又由各具特色的小桥连接成一个颇具韵味的岛状小镇。小镇东傍姜兴河,南接鸡雀湖,西邻夏家汪,北有泰东河环抱,四面是水,“溱潼”两个字有点复杂,所以,在民间口头传承的文字中,简称为“存中”,实则是“群中”,环绕在河流的“群”中。
水乡古镇
“群中”的三座石桥,是小镇人永远的骄傲。镇区三条夹河都是东西走向,中夹河1000多米,三座石桥分布在镇中的中夹河上,按区位称为“东石桥”“中石桥”“西石桥”。三座石桥均规划、始建于宋代,清代或民国时期进行过改建或维修。丁桂兴先生的《云水苍茫》一书中,对三座石桥的前世今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东石桥原称“东板桥”,又称“太平桥”“安乐桥”,改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东台县志》载,溱潼人朱廷琛,青年丧妻,立志不娶,发奋持家,历40余年,于嘉庆五年(1800)独资将该桥改建成大石桥。该桥桥高5米有余,红麻石铺面,主桥单孔,引桥三孔,因其形态可爱,坊间又称“蛤蟆桥”。
百步一桥点涓秀
中石桥又名“中板桥”“利济桥”。桥高约6米,跨度6.5米,青皮石,一孔拱桥,两边立柱石栏,桥顶下圆上方,平面四角,四根立柱,角柱雕有石狮,小巧玲珑、栩栩如生,北堍东侧引桥上还有一座桥神庙。后来拆除旧桥的时候,在桥的阴月洞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碑上记述的主要内容为:中夹河旧有砖桥一座,年久失修,邑人李日升捐银二百两,请僧人进山采石,现功德圆满,勒石为记,云云。时在乾隆年间。后来溱潼八景“石桥明月”中的石桥,即为该桥。
西石桥又叫“西板桥”“永安桥”。初为镇上全姓人家合资兴建,后由镇上储四房王氏于民国十一年(1922)改建。改建后的西石桥,单孔,高5米,跨度6.5米,中间有四块2米长的长条红麻石跨越夹河两岸,两岸石头护坡,引桥各有十数级台阶,桥上有石头护栏。因西石桥两岸有溱潼十四坊的旧址——南边永乐坊、北边安乐坊,故又名“永安桥”。
中夹河两岸是镇区的主体部分,两岸住房临河而建,南岸以住宅为主,北岸则商铺林立,住房多取前店后家模式。一条与夹河并行的东西石板大街,激活了小镇的朝夕繁华。无需过多叙述,只要把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中的“姑苏”二字换成“溱潼”,就活脱脱成为中夹河的“写生”。杜诗如下: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
乡思在渔歌。
古镇夜景
溱潼的水巷比姑苏的水巷还多一道风景——阁子。苏州一带的枕河人家,因为河道内行船较少,往往在临河的一边将自家或公用的水码头伸到水中;溱潼的中夹河因为交通繁忙,临河的房子基本没有伸出的码头,多有揳入水中的木桩排成栅栏样的防护墙,既保证交通顺畅,又保护了临水而筑的房子。为了用水方便,每家的窗户部位,用硬质木板做成平台,像挑空的阳台一样,溱潼人叫“阁子”。阁子就是水上楼台,有门有窗,讲究的人家还有可以收放的凉棚。阁子上可以用吊桶打水,也可放张小桌围坐吃饭。来往的小船叫卖荸荠、老菱、莲藕、鱼虾、蔬果,阁子上的住户和河面上的小船可以通过吊篮进行交易。
东方威尼斯
读者不要以为这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或是刻意进行文学描写。不是,都不是!我在早年的生活经历中有一段清晰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初,中夹河基本上还保留着这番风景。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的,停课两年后,1968年秋至1972年底,在溱潼中学度过了四年半的中学生活。那时候的课本,形式大于内容;那时候的学习,多数人马马虎虎;那时候的生活,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我的课余生活,既无聊,也多彩。中午放学后,镇上走读的同学回到家还没有吃饭,我们住校生三两下解决午饭,便已经到镇上逛街了。从街西头往街东头数石板是内容之一,走累了,坐在中石桥上看风景也是常有的事情。中石桥北端桥下第一家,住着我的一个初中同班同学,他父亲经营白铁匠生意,前店后家,晚春到早秋的很长一段时日里,常看到他家在阁子上扯下凉棚,围坐吃饭。那时候镇上的人粮食稍紧,他们家吃饭采取分食制,几个人几个碗,分盛以后,兄弟姐妹从小到大自取,我的同学好像是排行老大,总是最后取饭,饭碗里每每带有大家都不喜欢的锅巴。有一次闲聊中我们就此事调侃,同学笑笑,说“锅巴好,抵饿”。
绿树槐院麻石巷道
那是一幅特定年代的“清明上河图”。后来,因为创建卫生城镇的需要,因为改造旧镇、改造危房,临河的房子拆了,中夹河也填了,溱潼人的心头和到过溱潼的人的心头,留下了一处永远的伤疤,一个提起来就懊恼的痛处。但是,历史总是在弃旧图新的过程中奔腾向前的,怀旧,有时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开创新局面,总归要扬弃一些旧的坛坛罐罐,诗和远方,永远在我们将要创造的新生活的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