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91:溱潼会船节惊艳亮相

溱潼地区在清明时节举行的会船活动存在880多年了,中间断档过没有?特别是在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镇区之后的战乱时期,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破四旧”的时候。

我调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结果是,没有!

若一定要说出个子丑寅卯,那就只是规模上的大与小、集中与零散的区别而已。因为,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年年清明,岁岁祭祀,有祭祀扫墓习俗,就必有水上会船活动。

当然,会船活动也有受“委屈”的年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会船和相关的祭祖活动,理所当然地在需破除的“旧风俗”之列。但溱潼的百姓不认这个理,明里禁止,他们就暗中进行;白天有人巡查,乡亲们就起早聚会。“地下”活动被发现之后,公社革委会组织“灭火”。1962年洪涝灾害之后,当地以大队为单位,筑堤建闸,兴修水利,每个村庄都被包围在圩堤之内。因此,只要守住闸口,就可“一夫当关,万户莫开”。这一年清明节的时候,“灭火队”的小轮船早早堵在闸口前面,公社革委会主任亲自坐镇,检查出行的船只。村里约好去堤外大河赛船的男男女女被堵在闸内,眼见日上三竿,小轮船还没有走的意思,大家一筹莫展。这时,不知是谁想了个主意,只见几条船上的女选手们一溜儿上岸,一溜儿背对着小轮船站成一排,又像有谁喊了口令一般,一溜儿解带宽衣,在大堤边露出一溜儿白花花的屁股,放肆地撒起尿来。前来“灭火”的小轮船像遭遇了伏击一样,“突、突、突、突”点火发动,一溜烟跑得没有了踪影。小轮船跑了以后,男女选手们从船舱内拎出备好的铜锣,“咣、咣、咣”地敲了起来,又叫又跳地重新上船,直向往日的会船地点疾疾驶去。

我曾经以为上面这段故事,只是坊间一段不必当真的笑谈,想不到在一个不是玩笑的场合,得到了一位与光大溱潼会船有密切关系的重量级人物的认定(为了便于文章展开,我后面再重点介绍这位会船功臣)。这个朋友笑嘻嘻地说,他亲自处理过比这还要“严重”的事件。他在溱潼邻近的一个乡担任党委书记时,一年的清明时节,一个年轻的村支书满身泥水,哭丧着脸来找他告状。村支书执行乡党委指示,从安全方面考虑,上船制止村民进行无组织的会船比赛,被村民们捧着屁股抬了起来,高喊“一、二、三”扔到了水中。这个朋友笑着安慰村支书,“先回去洗澡换衣服,回头我请你喝酒压惊”。随后又开导村支书,“叫你回去传达到位就行了,村民们是有自控能力的,你哪能真的上船去堵呢?”村支书先是愣在了一旁,接着,像忽然悟懂了什么,嘴一咧,傻笑了起来。

正是因为里下河地区活跃着一批善解民意、善解人意,又能灵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的基层干部,如今880多岁的会船,才能像一棵参天大树一样,根深叶茂,葳蕤生香。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新生活的热情,更像脱缰的牯牛一样,被前所未有地释放了出来。那个时期的农村,虽然村、组集体经济处于改制后的起步阶段,几乎接近空白,但连续几年的丰收,个体经济和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使农民富起来了。富起来的农民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高的追求。譬如会船,之前在人民公社的体制下,基本处于半“地下”状态,每年清明也搞,但只能是“过把瘾”,意思意思,那时的社队集体经济也无力承担这一笔额外的开支。分田到户以后不一样了,农村个体经济大踏步发展,家家户户的腰包都不同程度地鼓了起来。这种社会形态下的会船活动,一下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时的俞垛、淤溪、叶甸、港口、马庄等乡镇,还出现了名为“龙会”的自由组合组织。龙会,本来是舞龙队伍的组合,会船的规模膨胀以后,会船和舞龙的队伍合二为一,都统一到了龙会的旗下。龙会会长一般由威信较高的村民担任,也有的地方干脆请退岗退休的村干部领衔。龙会经费来自两个方面,会员会费和各方捐助。捐助方有当地的企业,也有在外地甚至是海外工作的乡贤。龙会工作开展得好的村组,往往经济基础也比较好,会船活动和舞龙活动,就更加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据现在的淤溪镇潘甸村村支书王小梅回忆,他的爷爷王连山年轻时是撑会船的好手,他家中珍藏了一套当年撑会船的行头,从绑腿、腰带(学名:靠)到绣着龙虎图案的比赛服装,一应俱全。老人家“秀”出来后,潘甸的会船队照样复制,在当年的会船活动中轰动了四邻八乡。因为,当时其他地方的统一服饰,还停留在带彩条的运动服上。打那儿以后,新四军军装、解放军迷彩服、洪湖赤卫队蓝印花布、红色娘子军袖标……别出心裁地出现在各地的会船队伍中。

富起来的农村那时有几句顺口溜:戴手表的好捞,穿皮鞋的好跳,镶金牙的好笑。会船服装上有了创新的船队,当然也就想走出去“秀”上一把、火上一回了。水到渠成,跨村、跨镇的会船表演和竞赛,就这样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年盛一年地闹猛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期,自发约定的跨乡镇会船表演和竞赛的船只,有时能达到200—300条的规模。

几乎就在溱潼周边地区清明会船规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同时,姜堰(时称“泰县”)邻县的县城,1986年春节期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灯会踩踏事故。事故造成27人死亡,伤者更众。邻县的惨剧警醒了当时姜堰的领导班子。从1986年清明节前开始,县政府召开了每年一度的会船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公安、宣传、交通、工商、相关乡镇负责人,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主持会议,县委分管副书记参加会议。这个专题工作会议,实际上是没有被称为“指挥部”的临时指挥部。这次采访,我约见了当时的泰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夏泽民。夏泽民今年84岁,从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20多年了,没想到刚一见面,他就从包内拿出两本泛黄的工作日记,页面折叠在1989年3月27日和1990年3月23日两处,内容是这两年的会船工作会议记录。

1989年3月27日的会议记录中,兴泰乡汇报他们了解到的数据,全乡200条船,其中篙子船130条,划子船40条,龙船、贡船20条,拐妇船10条,参加人数超过4000人。有两个新情况:一是出现了民俗中的拐妇船(一般三条小船为一组,有追新娘、抢新娘、水上评理等活动),增加了安全风险;二是可能有僧侣上船,夹带了封建迷信活动。兴泰的安全措施是,民兵营长全天候值班,基层干部、民兵骨干“分兵”把守大桥、渡口和观众聚集的地段,确保安全。夏泽民副县长的小结是:(一)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前三年零事故的记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确立变化了的防范措施。宣传部门、公安部门发布公告,加大安全宣传力度。(三)公安局成立应急指挥部,24小时值班。(四)乡镇领导要一竿子到村,杜绝封建迷信活动,确保会船活动文明、安全、有序进行。

回望历史,1990年3月23日的专题会议,有不少应该载入史册的内容。

这次会议是在溱潼镇开的,先看了几个点,然后再开会,也等于是一次现场会。溱潼是主场,镇长唐和才先汇报情况。唐镇长说,溱潼当年的特点是起步早,增幅超,规格高,声势大。他说,他看了竹器社3月16日的销售记录,一天就卖出去760条篙子。各村会船的数量与预计的相比有大幅度增长,而且出现了豪华装饰贡船的现象。不过,有一点倒是好的苗头:看到备战会船活动的架势,许多居民都邀约外地亲友到溱潼来看会船,不少企业邀请客户前来观光。溱潼是个工业、农业并重的老镇,企业与客户的这种走动对促进工业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会船搭桥有助于经济贸易活跃起来。夏泽民的笔记本上,唐和才镇长这段话后面的括号内,还有已故的镇党委书记严宏栓的插话:现在的会船活动,“只依赖政府保护,不接受政府调遣,这种状况要设法改变。会船是民俗活动,可不可以引导成为有组织的群众体育运动?”

夏泽民回忆说,从溱潼回姜堰的路上,他和一道参加会议的县委副书记陈明就议论开了:溱潼镇两名主官的发言含金量很高,一个谈到了运用民间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一个大胆创意,化被动为主动,提议由政府主办大型节庆活动。

两位常委把溱潼现场会上两朵智慧的火花带到了县委常委会上,自然引起当时姜堰最高决策机构的一群智慧大脑的智慧碰撞。当年改弦易辙来不及了,就在此次常委会的次年,1991年4月6日,泰县溱潼会船节在溱潼镇南的百米河面上惊艳亮相。

这是800多年来第一届由县级地方政府主办的会船节,也是作为民俗活动的会船华丽转身,第一次以节庆活动和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亮相。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虽然溱潼会船的习俗已经有了880多年历史,但是溱潼会船节的节庆纪念日应该标记为1991年4月6日。

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会船搭台,经贸唱戏”是这届盛会的主题,也是现存史料中最早明确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地方志上留下的条目内容为:“4月6日,首届溱潼会船节举行,吸引游客10万多人,客商120多位,成功洽谈20多个项目。”

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淤溪镇副镇长陈群林是当年的见证者。他说,那一年比赛,因为是第一次,因为激动,武庄村的选手忘了提前拔起泊船的钢管。发令枪响后,赛船在水下拖着一根钢管“负重前行”,名次当然落后了。但农民兄弟们懂得了竞赛、懂得了规则,知道了群众体育,知道了公平竞争。

这一天应该载入史册。姜堰人民应该永远铭记那一届泰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功绩,应该在溱潼会船节的丰碑上刻下夏泽民、陈明、唐和才、严宏栓四位的名字。

我是1992年应邀参加第二届会船节的,同时前往的还有江苏电视台台长苏子龙等媒体界的四位同仁。几乎是在观看会船的当时,苏子龙就怂恿我将会船节写成散文,再由江苏电视台改编投拍。散文《溱潼会船》在《扬子晚报》发表后,江苏电视台《文学与欣赏》栏目组负责人景国真找到我,说题材和文章都很好,但:一因文章中动态的镜头很多,以那时的设备和资料,无法还原;二因文章的文学性较强,不宜改编成纪录片或专题片。他建议以电视散文的形式拍摄,先拍资料镜头,现场实景留待1993年会船节时完成。景国真是个敬业懂行的电视艺术家,虽然因病英年早逝,但他在电视艺术品方面获奖的纪录,在本省业内,恐怕超越的至今难有几人。果然,1993年溱潼会船节结束不久,电视散文《溱潼会船》在江苏电视台播出了。电视散文是江苏电视台,或者说是景国真在电视和文学结合上的成功创新,而《溱潼会船》又融进了报告文学的新闻元素,所以,该片播出后反响热烈,中央电视台三频道不久就联系转播,四频道、二频道都适时安排了播出。事后听景国真介绍,除中央电视台外,全国有17家省级电视台要求交换该片,并都适时安排了播出。有了以上铺垫,1994年夏天,当亚洲电视旅游风光片在泰国曼谷进行首届评奖时,由中央电视台申报的《溱潼会船》,一举夺得该项评奖的唯一金奖。随后,当时的国家旅游局要评出中国十大民俗风情旅游节,中央电视台是这项活动的推荐和评审单位,他们把电视散文《溱潼会船》和该片获亚洲金奖的信息带到评审现场,溱潼会船节得以和广西壮族山歌节、云南傣族泼水节、四川彝族火把节、内蒙古蒙古族那达慕摔跤节、西藏藏族雪顿节、黑龙江哈尔滨冰雪节、山东潍坊风筝节等一道,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民俗风情旅游节。

这项评选没有申报环节,是真正的“被授予”。景国真给我打电话,让我通知家乡的相关部门,在指定的时间去某地的节庆现场参加授牌仪式。后来听说,因为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刚刚起步,相关体制机制都在初创阶段,大多县市连旅游局这样的管理部门都还没有,像溱潼会船节这样接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的,还有几个。

总之,1991年溱潼会船节,在作为地方政府正式举办的节庆活动推出以后,年盛一年,一发而不可收,大踏步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1991年,还有一件大事应该记入溱潼的发展史册。乘着首届溱潼会船节成功举办的东风,泰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喜鹊湖西南侧湖中村3组的垛田上成立了溱湖度假村,由湖中村、湖东村向度假村流转了300公顷以荒滩、沼泽、树林为主的土地,形成了溱湖湿地森林公园,也就是今天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雏形。

人间胜境数溱湖 XtXnRxX8HfIrIw4rngPDINgreV5iXxMaeCXxUeYwnu4xL9370tuq/tO+UaatAJ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