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盛大的场景,溱潼地区并非近年才有。早在100多年前的民国年间,本地诗人陈炳昌就以竹枝词的形式,留下了当时的现场“速写”。
(一)
专练会船架竹篙,
一声锣响滚银涛;
各争胜负分前后,
不亚金焦训水操。
(二)
绿杨堤畔霓裳舞,
青草河边画舫排;
每到年年春三月,
如云仕女看船来。
陈炳昌出生于泰州港口,能诗会画,多才多艺,又以画家陈二指的艺名闻名于世。这两首竹枝词,仿佛预见了如今会船节开幕式的盛况,逼真得几乎不差毫厘。
溱潼会船的文字记载,还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泰州诗人朱余庭诗曰:
鲍老湖通虾子湾,
上溪港口水回环。
使船如使马奔放,
会看篙工第一班。
诗中的鲍老湖、虾子湾、上溪、港口,都是现在仍在沿用的泰州郊区的地名。诗的后两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会船奋勇争先的场景。这是2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
稍后的咸丰年间,当地举人储树人也留下记录:
下河村落自为邻,
惯使舟船气力振。
团练若成皆劲旅,
请看篙子会中人。
会船也称“船会”,民间也称“篙子会”。嘉庆年间的朱余庭和咸丰年间的储树人,从年代上讲,相隔五六十年,但他们笔下的会船活动,都呈现了繁盛鲜活的一面。这充分说明,会船在200年前已成气候,已具规模。
那么,会船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除了以上确凿的文字记载,我们沿着民间传说,可以进一步追根溯源。
一是纪念岳飞抗金说。
史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春天,岳飞上书朝廷请求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湖北鄂州渡江北上,一路披荆斩棘,大败金军,经过七年征战,直杀到黄河岸边。岳飞北伐后因政治原因半途而废,岳飞也遭奸臣陷害,被毒死在杭州风波亭。南宋岳珂所著《金陀粹编》一书记载:“岳飞军驻溱潼村,并与金兵交战。”在溱潼一带的水上,曾经有过殊死搏斗,张荣、贾虎等岳家军将士就埋葬在这里。为了纪念岳飞,纪念张荣、贾虎以及其他在水战中牺牲的岳家军官兵,此后,溱潼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举行水上祭扫活动,进而形成了今天的会船习俗。
二是朱元璋寻祖坟说。
水墨溱洧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看到民间清明节的祭祖活动,心中难受。在他征战天下的时候,他的父母死于兵荒马乱之中,至于死于何时、葬于何地,无从查考。军师刘伯温献计,待清明节过后,为无主坟送饭烧纸,其中必有朱家祖上,这样还能抚慰天下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感动于朱元璋的亲民举动,江淮一带的百姓纷纷仿效,在每年清明节的次日,开展这一公益活动。
三是侯必大抗倭说。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泰州里下河一带,神潼关年轻守将侯必大率部抗击,周围村民也自发组织船队助战。五尺竹篙既是行船工具,也是御敌兵器。倭寇人生地疏,不识水性,面对长篙袭击,难以近岸,更难以近身,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后来,倭寇设计偷袭成功,侯必大为镇守国境,血染神潼关。当地百姓建庙塑像,以示怀念。至今,俞垛镇花庄神潼关,还有侯王殿和侯大将军塑像。
四是地域风俗说。
溱潼民间还有一说,会船节的起源与祭奠真武大帝有关。这种说法有点牵强。真武大帝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其传说中的道场在湖北武当山一带,与溱潼八竿子也打不着。
水乡溱潼一带的民居,以河湖港汊划分而成自然村落。村民多以村落为单位,死后选择远离村庄的垛田高地集中安葬。在农业社会,乃至于改革开放前,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船。清明节期间,每个家族的男人都要带上祭品去扫墓,一起撑船去坟地添坟祭祖。为了节省时间,族中各家的男人都要带上一竿竹篙,平时行船的“单打”(单篙)、“双打”(双篙),就变成了多人多篙的集体项目了。水乡青年生性豪爽好斗,在春风荡漾的河面上,这个家族的遇上那个家族的,张家庄的碰上李家垛的,不用扯旗鸣哨,船儿就会在水上飞一般地较量起来。
另外,溱潼周边地区的俞垛、淤溪、港口、叶甸、桥头等乡镇,以及兴化的戴南和茅山、东台的溱东等乡镇,每年春天都有日期不一的地方庙会。这种庙会既带有传统的节庆意义,也兼具春耕备购农具、种子的集贸市场性质。在交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多条篙子撑一条船赶集,就像乘上了快艇一样。这些地区的会船活动,也有一些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是有代表性的四种说法。若干年来,关于会船习俗的来历,各地根据当地的传说,各执一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
在采写本书期间,我先后深入姜堰区的溱潼镇、俞垛镇、淤溪镇,乡镇规划调整前的兴泰镇、桥头镇,以及兴化市的戴南镇等地,通过走访、座谈、调阅资料等方式发现,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和可信的内核,在数百年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每种说法都能找到相应的史实支撑。
古镇庙会
第一和第三种说法,即岳飞抗金和侯必大抗倭,在宋史和明史中都有直接与间接的文字记载,在泰州、东台的地方志中也能找到零星的佐证。现存于江都小纪镇与姜堰俞垛镇交界处神潼关的侯王庙,更是实证了侯必大的历史故事。
四种说法中,以前最让人感到离谱的是朱元璋寻找祖坟说。朱元璋的出生地基本上被认定是安徽凤阳,明祖陵建在淮安盱眙,凤阳和盱眙都距离溱潼200公里以上,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元末明初,朱元璋用篙子船寻找无主坟,怎么也不会辐射到两三百公里以外的溱潼地区。但是,这次在一组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资料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则记载。溱潼镇文化站原站长胡亚亭在东台市溱东镇出差时,听说当地一个老人能以说唱形式道出朱元璋寻找祖坟与会船节的故事。胡亚亭是个耕耘地方文化的有心人,他顺藤摸瓜,找到了时年80岁的老人葛长根。老人家精神矍铄,找出家藏的一册旧本本,说这是他小时候听爷爷讲的故事。他先以一段民间小调开头,接着,便完整地说唱了以下内容。
正月里来是新春,
渔翁本是七星村人,
(溱潼曾称“七星村”)
存中长来存中生,
(溱潼又曾称“存中”)
家乡的故事记得真。
古老溱潼低洼地,
周围九洼十八村,
农家来此忙开荒,
荒地变成米粮仓。
二月里来杏花放,
满树开花白如霜,
溱潼东窑火烧龙床,
那里本是大坟塘。
东侧是个城隍庙,
庙东有间茅草房,
住着凤阳逃荒女,
生下儿子朱元璋。
三月里来清明节,
朱洪武扫地各登原位,
和尚赶他出庙门,
一口气跑到濠阳城。
……
刘伯温助他把基登,
赶往溱潼祭祖坟,
单篙撑船他嫌慢,
多加竹篙把船撑。
……
说唱中,还有对溱潼修建于宋代的东石桥、中石桥、西石桥等三座石桥的赞美,以及从地理常识出发对溱潼别称“七星村”的解释。唱词中不仅把溱潼东窑火烧龙床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而且把朱元璋的父母如何随着逃荒队伍从安徽凤阳一路乞讨、父亲半路饿死、母亲在溱潼东观庙内临产等情节展现得凄楚动人。说唱中还介绍,在朱元璋的母亲于苦难中生下孩子后,东观庙方丈慈悲为怀,在庙旁的草屋里安置了他们母子。朱元璋生性顽劣,从小就在庙内淘气。他安葬完去世的母亲后,便遵照母嘱去濠州投奔舅舅,直至登基以后,组织篙船回溱潼寻找祖坟。葛长根老人当时说,如果让他翻书唱曲,这段传奇他可以说唱两天两夜。
看到这份资料时,我有点被震撼了。这不就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嗄达梅林》的汉族姐妹篇吗?!我设法联系上了当时的采访人胡亚亭,老胡也已70多岁,退休在家了。我询问后续情况,他说,这是近20年前的往事了。十分可惜,当时一直想为葛长根老人创造条件,听他唱上两天两夜,全本录制下来,但拖着拖着,老人家离世了。从抢救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这是一笔无法挽回的损失。
万幸的是,就像溱潼方言中的一个比喻,牛虽下河,但拽住了一截尾巴。现存的胡亚亭的采访文字,总算确证了历史上实实在在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
至此,我以为,关于溱潼会船的来历,今后不必再称说法不一了。梳理历史资料之后发现,关于来历的每种说法背后,都有可以信赖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作支撑。至于时间上的差异,可以看作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叠加,它们共同反映了里下河地区人民纪念忠魂英烈、崇尚悼亡恤孤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而在祭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会船活动,又从另一面表现出水乡儿女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特质。
如果按时间排序,纪念岳飞抗金说当属最早的源头。岳飞抗金始于1134年春天,风波亭遇害于1142年春天,从岳飞遇害算起,至今已过883年。因此,到2025年会船节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认定和宣布,作为民俗,溱潼会船已经寿高88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