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方广播电视的时政新闻媒体来说,新闻立台是打造优质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性选择。笔者供职于江苏镇江广播电视台所属新闻频道,多年来在新闻立台上做了一些探索。我们的做法是,以深度调查为核心指向,改革新闻栏目,提升“调查指数”,实现地方媒体公信力的突破。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作一分析。
调查指数,源自我们对地方电视新闻实战思考。指的是新闻栏目的改革中,大力倡导调查类节目的设置,提高调查类新闻的占比,实施调查类报道在节目整体中的贯穿,形成新闻栏目的“调查品质”,彰显频道识别码。
1. 千台一面的状况,呼唤着本土新闻的深度开发。放眼全国电视界,城市台新闻制作上争相作为,新闻立台、导向立台、特色立台各展其能,但不可忽视的是,千台一面的雷同现象依然突出,如某某说新闻的样式一度占尽风光,但随着众多的城市台纷纷拿来,照搬照套,终于陷入形式窠臼,后劲乏力。如何以原创来树立起地方台特别的自信、自新、自觉意识,打造属于地方台的独树一帜的自主新闻品牌?深度调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镇江广电新闻频道,是由原镇江电视台按频道制改革后的产物,其新闻类主栏目有两档,一是全时政类报道为主体的半小时节目、每晚18:30分播出的《新闻镇江》,一是以民生类新闻为主体、每晚21:30播出的半小时栏目《今晚九点半》,二者承担了传播地方党委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综合报道镇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宣传倡导镇江历史文化价值的重任。近几年引入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后发现,尽管面临央视频道、江苏省属各上星频道以及有线网内其他各类电视台的夹击,但本土新闻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依然保持了很好的成长性。《新闻镇江》以及从《今晚九点半》改版后的《晚安镇江》,均荣获了江苏电视新闻优秀栏目奖。
原因何在?电视的铁律在于内容为王。时政新闻的内容有两个维度的延伸,一是服务大众,在报道上体现贴近性;二是服务党委政府,在报道上力求权威性。党委政府的声音与百姓大众的声音从本质上是统一的,通过报道本身的大力创新,实现上下双满意,始终是做强内容的本质要求。做强内容,要求时政新闻全方位地在思想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广度、切入角度、舆论精度、老百姓认可度等综合要素上有所作为。随着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推进,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胸中有全局,心中有百姓,脚下有热土,笔端有热情,本土新闻的深度发掘大有可为。
2. 大台名台的实践,提供调查类报道的成功范例。追求新闻报道的深度,这是新闻立台的支柱之一。我们在报道新闻时,除了传统的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外,还应当更加关注怎么样去挖掘。如凤凰卫视新闻台,除了大量的新闻资讯报道外,开设了大量新闻评论性栏目,如《新闻今日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时事亮亮点》等,对新闻事实进行解读、分析、评论。同样,中央台的新闻频道,也开设“共同关注”“新闻1+1”“面对面”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帮助人们理解新闻实质。新闻评论、深度解读类节目,一方面充分开发利用了新闻资源,另一方面对重大题材形成舆论强势,同时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对提升电视台的权威性和新闻品牌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诚如传媒界学者胡智锋所说,电视新闻调查和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从这一意义上说,地方台的调查类报道应当从大台名台的实践中汲取滋养,争取更好的成长空间。
3. 地方台资源的瓶颈,期待着深度调查的回归。放眼城市台,以调查类报道为主的深度新闻节目还比较匮乏。虽然目前地方时政频道都非常重视新闻立台,努力主打新闻栏目。但是,大量存在的是短平快的新闻,甚至是快餐式的报道。注重现场感,注重第一时间快速反应,短小精悍,是这一类报道的优势,但对一些涉及深层次复杂问题的探究和剖析,却是稀缺的。此外,经济新闻也是地方台的短腿。无论是微观的、以百姓生活为契合点的民生类经济新闻,还是宏观的、审视纵论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观察,并没有得到栏目和作品的有力支撑。
客观上说,地方台受装备、信息等方面的制约,选题空间受限制多,可担当新闻评论员的专家学者型人才也少,或多或少存在现实的困难,但放弃调查类报道的深度推进,等于弱化媒体自己的声音,也影响了传媒的地位。因此,从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出发,创造条件,知难而上,主动作为,着力打响调查牌,倡导“深度工程”,地方台需要这样的深度调查的回归。
对于媒体来说,新闻节目仅仅停留在对事实本身的报道层面,那是完全不够的,更要让观众在领会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评说、解读后,知道今日之新闻对明日之意义。曾经在各地相当盛行的民生类新闻专栏,一度充斥了大量的现场碎片式的展示,固然深入了里弄小巷、乡村田间,从琐碎的角度接了地气,但过于偏重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展示,节目就会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呈现,缺乏深度持久的生命力。为此,首当其冲的就是栏目的改革,以“深度工程”作为栏目改革的核心,将调查和评论作为重要旗帜,引领观众的关注度、频道的标识度,才能让新闻的公信力强势回归。我频道对晚间新闻栏目作了如下的改革:
1. 以调查为指向,改革栏目的整体架构,塑造“调查品质”
我们首先确立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的深度调查,并不是单指某个单篇稿件的调查属性,而是着眼于整档节目的调查类设置,形成大调查的内在逻辑。
实施了纯时政类专栏《新闻镇江》的改革。时政报道的改革,一是因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报道改革所需,我们大力简化领导人报道和纯会议报道,把更多的篇幅留给深度新闻来担当头条。开设深度专栏,如三农工作的《金色田野》,每周一期,全景式展示全市三农工作中的新举措,是名副其实的田野调查;如《教育在线》,每周一期,深度关注镇江在全国领先的教育改革经验,是走入校园的新闻调查;如每周末开办《编辑时间》,对全国范围刚刚落地的新政策新举措进行展示,是跳出地域的政策解读式调查;再如更高水平建设文明城市、两学一做在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全年开办十多个专栏,里面含有大量的时政类调查稿,让时政新闻在调查中鲜活起来。据统计,会议报道改革后,会议报道与其他报道的比例从四比六调整至二比八,时政新闻更加可观、可感,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实施了民生类新闻专栏《今晚九点半》的改革。我们原有的晚间新闻板块,是一档半小时的民生类新闻专栏《今晚九点半》,到十点钟的时候,是另一档二十分钟的新闻访谈类的栏目《新闻相对论》,二者各自运作,互为分离。在节目的改版中,我们形成共识:将二段时间打通,形成一档全新的为时一小时的大板块栏目《晚安镇江》。主体节目框架是,在21:30开始的一小时节目中,分今晚看点、要闻速览、记者视线、微言大义、新闻相对论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今晚看点,关注本市发生的关键话题,说深说透,体现频道观点;要闻速览,短平快发布当天本市发生的重要时政要闻,让百姓快速浏览;记者视线,兼采本市的或者是发端于全国范围但有本市借鉴价值的素材,瞄准焦点、悬念点和争议点,发出频道自己的声音;微言大义、网络微话题等新媒体因素的导入,用主持人说新闻的样式,带幽默调侃的方式,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倡导;新闻相对论,对本市重要新闻题材进行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交流,是一种智慧式的撞击。整板块节目的特点是,观点制胜,深度出击,以调查类报道的聚合、评论类元素的契入、个性化主持的串联,形成以深度报道实施新闻立台的重要尝试。
2. 优化栏目的形式与内容,彰显“调查魅力”
在栏目的改革中,我们注重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形式上,加强了环境包装、氛围的营造。我们把《新闻镇江》以蓝色为主调,男女主持对播,背景是电视直播墙,显示直播氛围和稳重大气的格调,新闻中间的区隔以公益广告来划分,公益广告以本土化的历史文化为素材,由主播朗读有关镇江的唐宋诗词来呈现“山水镇江,文化绽放”,并制作了二十四节气的公益广告,增强文化调性,使栏目在调查的权威性外更增亲民性;《晚安镇江》的布景中,突出强调了温馨,以偏红的色彩为主基调,主持人站立式独播,从节目布景、主持人衣着、语态到内容,都着力渲染温馨夜新闻环境。两档栏目,不同风格的环境设置,以亦庄亦谐的姿态展开调查式报道的表达。
在内容上,加强了调查类报道的布局。我们认为,温馨的环境可以体现晚安镇江的晚安主旨,而让人们在深度新闻的感染下体会到力量和信心,这是更深层次的“晚安”。邀请一些新闻评论员走进演播室,把新闻热点、舆论焦点说深说透,通过新闻连线、海采、网络征集等方式征集广大观众的观点,真正反映群众的心声。从栏目的常年运作来看,无论是喜迎十九大、共话新镇江的重要时政类主题,还是高考中考毕业生就业等每年必做的常规性主题,还是梅雨季节城市的海绵工程经受考验、甲型流感等突发性事件等,我们都通过记者的现场播报、群众的现场访谈、部门的及时解答、专家的鲜明观点等全方位剖析报道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对事件进行充分评论,用调查类报道的强势突击,展示频道的旗帜和灵魂,更由此进一步提升了一线记者的综合素质。随着调查类报道的深入,编前编后话、评论员点评、主播感言、记者日记、现场连线等越来越多的评论形式,进入我们的晚间板块,从而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同了我们的态度: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媒体品牌,调查的魅力由此而来。
3. 打造晚间调查的套餐,镌刻“调查印记”
新闻事件的调查能为观众所接受,常常需要以连续报道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的多次呈现来实现。为此,我们在改革中,着力打造了晚间调查的套餐。比如,某个乱收费事件,时政栏目《新闻镇江》作了消息报道,并配发了短评;《晚安镇江》再作多角度的现场采访,引导多方陈述,对此乱收费事件深度展现;《新闻相对论》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举一反三的访谈,这样,信息的多层次反复冲击,就打出了一套组合式调查牌,形成了套餐式新闻消费。在套餐式新闻调查的思维下,其直接的效果在于,新闻节目克服了以往“缺、单、少、稀”的不足,而进入了一个新闻集群化呈现的新时期。所谓的“缺、单、少、稀”,指的是,结构残缺,体裁和内容单一,信息量少,密度不大。现在,从新闻节目总体结构来看,全时政类报道组成的半小时节目《新闻镇江》、与民生杂志类一小时板块栏目《晚间镇江》,互为呼应,总时长达一个半小时,并有四次重播,结构更加完善;从新闻体裁看,消息、评论、现场报道、系列报道、专家连线、背景链接等方式更加全面;从内容上看,从会议和活动、一般的经验报道、工作报道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延伸类报道,内容更加丰富;总体上看,我们的新闻形成了主打新闻更权威、延伸新闻更亲民、套餐新闻更丰富的新格局,牢牢地烙上了“调查印记”。
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其实只是一种定义上的区分,实际运作中,二者并非截然对立,时政中含大民生,民生中展示时政的落脚点。让地方台的新闻有公信力,时政新闻的权威性、民生新闻的鲜活性、新闻调查的信息延展性,都是广大观众品尝新闻大餐的重要营养。那么,百姓是否与你的调查形成互动?互动的深度如何?这是体现城市台公信力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在栏目改革的过程中,加大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全媒体互动来增强公信力的到达。
1. 全媒体互动,让权威的时政新闻更鲜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层次融合的时代,互动是时政新闻的生命。在栏目改革中,我们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首先明确了每个记者的全媒体发布职责,人人担当全媒体人,每场采访,必实现移动优先,做到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个视频在新媒体抢发快发;QQ群征集话题,二维码吸引群众收视,微信公众号发布图文,一起镇江App端发布视频,因为新媒体的加入,时政新闻与百姓的互动更加生动。我们在新媒体端开办镇知局资讯、红头文件里的秘密等专栏,通报重要时政信息;举办特色新闻的网上直播,增强时政要闻的参与度。起先,人们称赞《新闻镇江》,是镇江版的《新闻联播》,现在,则更欣喜地看到了镇江联播的新媒体版,时政新闻的调查品质得到了更深的发掘。
2. 全媒体互动,让鲜活的民生新闻更亲民。要让民生新闻更亲民,重在突出其贴近性、灵活性、服务性和开放性。在电视剧吸引大量眼球的晚间,民生类新闻《晚安镇江》正在成长为让群众认可、情愿从头到尾看完的新闻节目,关键在于处理好宣传与新闻的关系,增强新闻媒体的贴近性、亲近性,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我们给这档节目的主题词是“见证成长,书写镇江”。见证者,是所有的观众;书写者,也是所有的观众。这一点,从节目大量的参与环节、广泛的收视人群、企高不下的收视数据,得到鲜明的例证。总体上看,体现在六个字,即“要、深、近、广、评、杂”。“要”指的是要闻总汇。对当天发生的要闻要事进行简讯集纳式的报道,让受众观此栏目就可知天下大事。“深”指的是深度调查,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背景、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和解读;“近”指的是贴近现实和生活,把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广”指的是视角更广,从本市的报道向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开放取材;“评”指的是话题评说,抓住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进行旗帜鲜明的评说;“杂”指的是杂志型栏目,用主题集束的形式编排新闻,《晚安镇江》内的五个子栏目共同构成了一本视野丰富、亲民惠民的电视杂志。
3. 全媒体互动,让晚间新闻更具共时性。频道参与了“一起镇江”App之“镇江24小时”的打造。“镇江24小时”是一个新媒体概念,即24小时不间断地展示镇江。频道的新闻在此新媒体空间进行展示,是《新闻镇江》《晚安镇江》更进一步的深耕,它让时间增值,让空间拓展,让新闻信息不断延展,让我们基于传统电视栏目设置的“套餐思维”更加深入,新闻的整合效应更加明确。当《新闻镇江》《晚安镇江》《新闻相对论》进行了电视端的从消息到深度细节、再到专家评述的层层递进的同时,新媒体端更将这种递进实时化推进,比如今冬的江苏连降三场暴雪,“一起镇江”App端进行了雪情置顶直播,频道的记者在电视发稿的同时,全部参与了新媒体端的展示,让受众对暴雪后的城市应对、温暖故事、雪情预测等,有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客观的了解,从新闻元素来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着?”等全部一网打尽。可见,新闻立台、深度调查,有了新媒体的介入,具有更加强大的活力。
总之,当今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化的融媒体时代,地方时政新闻媒体,以深度调查为改革指向,以栏目架构构建调查套餐,以全媒体融合深化调查品质,是有效提升地方台新闻“调查指数”、增强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应当说,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
(作品刊于《电视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