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本纪》中,非子到秦襄公的事迹刚好就是秦国从附庸到诸侯的建国经过。这一记载自然不能被视为史实。一来,“秦侯”应该不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二来,谷口满已经论述过,非子建造秦邑和秦国地位上升是后来加上的,用来作为秦文公日后必然向渭水流域发展的伏笔。
真正能够证明是现实存在过的人物,最早也就是秦仲、秦襄公这几人。从考古学角度来看,早期秦文化不仅受到周文化的影响,还杂糅了不少当地的文化因素。
兴许西周时期的秦人族群在甘肃东部的汉水西流域与西戎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与周王室的联系。
就同时代史料而言,春秋时期秦室的“受命建国者”应是秦襄公。《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以西垂(西犬丘)为大本营,在周室东迁之际帮助因犬戎入侵而失去了关中地区的周王室伐戎,遂得到了周王的承认,升级为诸侯,合法统领岐山以西地区。实际上,秦襄公早在西周末混乱期已经从西垂向渭水流域进发了,周室只不过是承认了这个既成事实罢了。
学界认为大堡子山遗迹是秦国时期的秦公陵园及麾下贵族们的墓群。20世纪90年代,大堡子山遗迹遭到大规模盗挖,大量青铜礼器和装饰品被洗劫。对于目前已发现的两座大墓的墓主身份,学界仍有争议,但均认为是秦襄公、秦文公这些早期的秦公
。
秦襄公建国之后,秦国的对外关系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期:秦襄公秦成公(前8世纪初前7世纪前半叶)
第二期:秦穆公秦景公(前7世纪前6世纪后半叶)
第三期:秦哀公秦怀公(前6世纪后半叶前5世纪后半叶)
第四期:秦灵公秦献公(前5世纪后半叶前4世纪中叶)
第五期:秦孝公秦武王(前4世纪中叶前4世纪末)
第六期:秦昭襄王秦王政前半期(前4世纪末前3世纪后半叶)
第七期:秦王政后半期统一期(前3世纪末)
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概述秦国各阶段对周边势力的动向,及与周边势力的关系。
第一期是秦国从建国,到抗击西戎,再到占据关中平原的时期。周幽王垮台之际,秦襄公临危受命伐戎,给秦国争取到了诸侯的地位,可惜不久便逝于岐山阵中(公元前766年)。继承人秦文公在“汧、渭之会”,即今宝鸡附近建邑,征伐西戎,打到了岐山(公元前750年),并吸收了周的遗民。秦国势力逐渐向南山、丰地蔓延(公元前739年),并控制了周的旧地。秦文公给秦国打下了岐山以西地区。
下一代秦宪公讨伐荡社,压制了渭水中游,于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开始与周王室和鲁国的通婚。
秦国建国及周王承认秦国另有岐山以西地区,应是在秦文公、秦宪公时期。
接下来是出子、秦武公、秦德公时期。这段时期,秦公室内部十分混乱,在对外上却是秦国开始压制周边外族小国,开始区域统治的时期。出子即位后,秦室爆发了三父之乱,臣下弑出子,改立秦武公。武公继位后平定内乱,将邽冀之戎和小国改为县。
邽冀之戎(冀戎)应与毛家坪B组遗迹有关联。
在这段时期里,秦国积极地将戎纳入到统治之下。太公庙村出土的秦公镈、秦公钟就是铸于出子之时。同时,这也是秦国回首建国历史记忆,建立“蛮夷镇压者”意识的时期。
秦德公于公元前677年定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雍城南郊有一大片历代秦公陵墓区,秦公一号大墓便位于此。直至秦献公迁都栎阳、秦孝公迁都咸阳为止,雍城一直都是秦国首都。同时期还发生了梁、芮来朝(公元前677年)和秦晋开战(公元前672年)之事,可见此时秦国已经完全控制住了渭河流域,开始与东方的诸侯国接触了。
第二期为秦穆公至秦景公时期。这段时期,秦国在压制关中的基础上打算向东进发称霸,然而受到了东方晋国的阻挠,最终称霸失败。
秦穆公时期(公元前659前621年),秦国从关中往东进发,试图建立霸主体制。秦穆公灭掉黄河沿岸的梁、芮两国后,相继插手周室和晋国的内乱,扶立了晋景公、晋文公,杀害了晋怀公(公元前636年)。这反映了秦国希望影响晋国,染指黄河中游,志在当上拥立周王的霸主。然而,曾经是秦国帮手的晋文公让秦穆公的东进计划受挫。秦穆公曾试图绕过晋国和周王室,压制滑国和郑国,结果军队在归途中遭到晋襄公攻打,在崤之战中惨败(公元前627年)。翌年,秦穆公再次召集军队欲一雪前耻,最终还是放弃了东进的念头,专心对付西戎。
秦穆公的东进受挫是秦国历史上的划时代大事。彼时,秦国东进,与周王室、诸侯频繁接触,一度成为与齐、晋、楚三国比肩的大国,甚至还能觊觎一下拥立王室的霸主地位。春秋中后期秦景公强调秦国“十有二公”统治“蛮夏”,显然是意识到秦穆公东进之事才这么说的。另一方面,秦穆公时期也是秦国扩张受挫的时期。秦国脱离以周室、晋国为中心的同盟体制也是在这一时期。尽管细节上有差,但《春秋》三传均认为秦国在崤之战后便沦为了“夷狄”。
事实上,在此之后,秦国也的确逐渐远离晋国主导的“夏盟”秩序了。
秦穆公去世后,历代秦公都没放弃东进的念头,不断向东方的晋国发起挑战。秦康公趁着晋国内乱,试图军事介入,结果在令狐之役(公元前620年)败北,后来又试图在河曲之役(公元前615年)雪耻,结果依然是失败。秦国于是转而和晋国的另外一个对手——楚国交好。后来晋厉公看到秦桓公试图反攻,遂遣吕相前往宣告两国断交,并动员诸侯把秦国打回了泾水西岸(公元前578年)。
秦景公时期,秦国的东进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公元前564前562年,秦国数次出兵,被晋国悉数打退。公元前559年,晋悼公成功再次称霸,发动了棫林之战,统领诸侯大军攻打秦国。秦国打退了诸侯军,但再也无力对抗晋国同盟。公元前548年,秦国与晋悼公的继任者晋平公讲和
,事实上屈服于晋国。此后,秦国虽然强化了与楚国的同盟,但再也不敢挑战中原诸夏诸侯和周王室的霸主地位了。秦公子鍼还一度逃亡晋国(公元前541年),日后一段长时间里,秦国再也没有试图反攻晋国。
第三期,即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秦国对外关系的重心转移到南方和西方。楚吴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秦哀公出兵帮助被打得节节败退,濒临灭国的楚国;秦厉共公至秦躁公时,秦国打通了与巴蜀联络的路线,并出兵攻打大荔、义渠等“戎”。可见秦国在向黄河中游进发的计划受挫后,绕过了黄河中游,联合江汉平原的楚国,并把工作方针转移到统治西方、南方边境之上。
秦国不再向东方用兵,确立边境的政策加快了关中地区的开发进度。文献中对这段时期秦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记载不足,只能从第四期秦国再次东进、第五期疆域扩展到关中之外,及战国中期秦国的关中地区人口压力陡增来倒推。倒推的结论是,第三期正处于春秋战国交替期,秦国国内的开发进度提高,人口相应增加。商鞅变法出台的各项政策也应该放到关中地区开发和居住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