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秦国始祖传说

(1) 《史记·秦本纪》的始祖传说

秦国是如何记忆自身起源的呢?《史记·秦本纪》所载的始祖传说有一部分经过汉人之手处理,呈多重复合性。 很多学者从这些传说中找嬴秦起源论的依据,说某记载反映了秦人的起源和迁徙。不得不说,把传说的事迹等同于事实,视相关地区为民族迁徙的做法不禁让人感觉有点天真(naive)。正如吉本道雅所说,《秦本纪》的世系显然是不连续、有中断的。 下面我们将不去考证传说的真伪,而是以《秦本纪》为纵轴,以其他相关文献、文字史料为横轴,梳理出秦国始祖传说的组成元素,及蕴藏在里面的秦公室的自我意识和传承者对秦国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世系A。这是一连串的神话传说,包括了柏翳(伯翳)嬴姓说、颛顼后裔说,还能找到玄鸟卵生的鸟崇拜因素。嬴姓说之中,《秦本纪》的结尾记载徐、郯、莒、黄、江、钟离等国都是嬴姓国,而且这些国家都位于东方,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嬴秦的移居和起源。 《国语·郑语》明言秦国是伯翳后裔,嬴姓,《左传》《史记》中也说秦女嬴姓。 另外,秦公在一些场合还谈到了秦国和其他嬴姓诸国的联系。 可见,最晚在春秋时期,秦国和其他嬴姓国家是共享尊伯翳为始祖的自我意识的。

再看颛顼。秦景公(公元前576前537年)陵——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编磬中有“高阳”二字 ,表明秦室在春秋中期后半段前就将颛顼定位为远祖了。至于女修等传说是在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还有争议。不过,至少在《秦本纪》的世系A里,女修传说是后来附会上颛顼后裔说的,从而起到了连接伯翳等嬴姓传说的作用。或许这段世系是基于秦室内部的世系而作的。

另一个因素就是始于玄鸟卵生神话的鸟类主题(motif)。东北亚的很多族群都有类似的卵生神话,在古代中国语境下最著名的当是殷商始祖神话。秦国的飞廉、恶来传说也和殷商有联系,或许是取自殷商体系也说不定。在后来的世系中也时不时可见诸如大廉(鸟俗氏)、中衍(鸟身人言)等和鸟类相关的记载。

世系A

以上三个因素一直都被用来论证秦原本是居住于山东半岛的嬴姓鸟崇拜氏族(鸟夷)。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一个很突兀的点,那就是颛顼后裔说和嬴姓说的关系。

秦国之外的其他嬴姓诸侯国尊少昊为远祖。 少昊(少皞)是没有名列《五帝本纪》中的一个上古帝王,与鸟类联系紧密,然而《秦本纪》中却记载秦国尊颛顼为祖先,不见少昊之名。顾颉刚在考证嬴姓诸国等鸟夷群体的分布时注意到了这点,认为秦国实际上尊的是少昊,尊颛顼是司马迁搞错了。 的确,《史记·封禅书》中有秦襄公在西畤祭祀少昊(白帝)的记载,《墨子·明鬼下》也记载了秦穆公在庙内遇到句芒(少昊一脉,人面鸟身),接受祝福的传说。

顾颉刚的观点可谓尖锐,但是秦公一号大墓编磬铭文证明了春秋时期的秦国真的崇拜颛顼,司马迁并没有搞错。那么,秦国的颛顼后裔说和嬴姓说有可能并非同一个世系传承,而是来自不同体系的传说。《秦本纪》在描写《封禅书》所载的祭祀仪式时用了“上帝”一词,可见本来秦襄公在西畤举行的是普通的祭天仪式 ,但不知道是谁为了使之吻合嬴姓诸国的传说,故意改成了祭少昊。“白帝”这个名称带有浓厚的五行思想色彩,由此推测应该是后世的润色。即使秦国在某个时期引入了少昊信仰,那也应该是尊颛顼为祖先的世系成立后才发生的,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少昊没有名列世系之中。

可见,世系A显然是由不同来源的元素共同构成的,而且其内容并非事实。不过要强调的是,虽然内容本身不是事实,但是秦室把自身的起源路径攀附到颛顼、虞舜、大禹甚至殷商王朝,还自称嬴姓,表明他们有可能自认为起源于东方。这一点我们后文另述。

我们再来看世系B。这份世系追溯到了戎胥轩、骊山之女、中潏、蜚廉和恶来,转而与西方联系紧密。世系A和世系B之间存在断层,即“子孙或在夷狄,或在中国”,可知两份世系来自不同的传说。戎胥轩,顾名思义,是“戎”人;而骊山之女则容易让人联想到骊戎。蒙文通在论证秦起源于西戎时就用了这条史料作为论据。吉本道雅则认为骊山之女是西戎崇拜的神灵,秦庄公获犬丘之际顺带取得了祭祀骊山之女的权力,他为了增加秦国统治西戎的合法性,于是在秦室的原世系上添上了戎胥轩的谱系。

世系B

然而,世系B与戎关联的传说能上溯到何时,目前还不明确。从内容上看,世系B似乎是取自周室东迁的相关传说,《秦本纪》借申侯之口,谓中潏与戎通婚,归附于周,后秦仲统治了戎,以此来论证周王权与戎的关系的重要性。 但另一方面,就目前所见的秦系文字材料所示,没有发现秦国将自身的起源路径与戎联系的记载。

因此我们认为戎胥轩—中潏的传说与其说是秦室流传的始祖神话,更有可能是流传于各国的秦国起源神话之一,说不定就是周室东迁传说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各国都流传着秦国与戎联系紧密的传言。 当然,秦室内部的传说怎么说是一回事,传说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另一回事,只是窃以为相较于世系A,认为秦国与戎关系密切的世系B更接近真相。

要强调的是,世系B的内部也存在来源不同的部分,即戎胥轩、骊山女、中潏的戎起源传说和蜚廉、恶来的商周革命传说。前者是引申侯之言所说的追溯性语句,而后者则是《秦本纪》的旁白,故我们认为两者的来源不同。吉本道雅指出,中潏这个人物是挑明了两者矛盾的标志,《秦本纪》的旁白中说殷商时期,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蜚廉和恶来则在商纣王麾下;然而在申侯话中,中潏变成了归顺周王朝,和集西戎的人。虽说东来说当中有观点认为秦人西迁有两个阶段,但是西垂离殷商的地理距离着实太远,在时间线上也难以说得通。所以,我们认为世系B是由西方系的戎胥轩、骊山女传说与东方系的蜚廉、恶来传说融合而成的,而中潏就是沟通两者的节点。

再来看世系C。这段世系是始于恶来革和季胜的两段世系。《史记》明确记载,秦国和赵国有着相同的始祖神话(秦国C-1,赵国C-2)。世系C和世系B之间有一个极其突兀的重复,那就是恶来和恶来革。吉本道雅留意到蜚廉、恶来与恶来革、季胜的断层,推测这是由不同的传说拼接而成的。 的确,同一个人物换了个“马甲”就出现两次是很突的,世系B和世系C的来源应是不同的。奇怪的是,造父是季胜的子孙,他立下的功绩竟然能成为恶来革子孙获封于赵的理由,可见世系C应该有一部分取自赵氏的谱系。

世系C

(2) 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的记载

清华简《系年》一方面证明了尊蜚廉为祖的秦东方起源传说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秦本纪》中的世系C不尽可信。《系年》第三章云:

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禄子耿。成王继伐商邑,杀禄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奄)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卢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屏。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这段记载与《秦本纪》存在明显的矛盾。《秦本纪》说秦、赵起源于恶来和季胜,而且第一个去西垂统御戎的人是中潏。商周革命之际,恶来为周所杀,恶来革、季胜的子孙分别成了秦人和赵人。另外,《秦本纪》中,秦仲是周孝王时在西垂抗击戎军的人,趁着周室东迁占领周室旧地的人是秦襄公。

《系年》完全没有提到恶来,而且秦的起源虽然和飞廉有关,但飞廉本人不是秦的祖先,藏匿飞廉的商盖氏才是。再者,《系年》对于飞廉的死亡也和《秦本纪》的说法不同。《系年》更认为商盖氏在周成王时期移居西方 ,占领了周室旧地的人是秦仲,这些都和《秦本纪》的记载不同。

单纯地考证《秦本纪》和《系年》孰对孰错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也无法糅合两者。假设秦的祖先不是恶来,而是商盖遗民,那么《秦本纪》里世系C的秦赵同祖说就是完全的捏造。《系年》认为占领周室旧地的人是秦仲这点也和秦室自身保留的建国传说明显有异。 换言之,即便《系年》是战国时期的出土文字材料,其内容也包含了违反史实的部分(顺带一提,考古学界认为秦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比周成王时期更早的商末周初时期 )。

吉本道雅指出,有传说称商盖(商奄)——鲁地是少昊旧地 ,这点值得留意。有可能《系年》默认了商盖氏是少昊的后裔(嬴姓)。要之,《秦本纪》是先提颛顼、伯翳,再到恶来,然后是非子、秦仲;《系年》所反映的或许是少昊到飞廉、商奄,再到秦仲。这表明《系年》的内容和《秦本纪》分属于不同体系。

从书写形式来看,《系年》也不大可能是秦室保存的传说,更有可能是他国的传唱者所搜集归纳的文献。其第三章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拥有了秦先祖与商周革命时的飞廉有关,秦人自东而西迁移等认识。但是,不同于《秦本纪》所载的颛顼、伯翳世系和中潏、蜚廉、恶来传说,《系年》的内容不具史实性,反而反映出了其人为捏造性,同时也表明秦国的祖先传说有多个来源,且作为其中一道来源的飞廉神话又被拆解成了多种版本。

我们再倒回来看《史记·秦本纪》。最晚在战国时期,秦国便以“赵”为氏,自认秦赵同祖(《秦始皇本纪》)。如果说《秦本纪》的世系A是颛顼起源说加伯翳嬴姓(clan)说的话,那么世系C就是恶来、季胜等的赵氏(lineage)祖先传说。两者之间插入了世系B的戎胥轩、中潏传说。这一事实表明世系A和世系C来源于不同体系,不是连续的传说,秦国后来分别吸收了两者,并做出了一些人为的构建。总而言之,《秦本纪》的神话传说由三部分构成:①世系A:秦室保留的鸟崇拜、颛顼起源说、伯翳嬴姓传说;②秦国西戎起源说及商周革命传说;③秦赵同源的赵氏始祖传说。这些内容的衔接其实并不高明,甚至有点拙劣。如前所述,《史记·封禅书》里还有另一个体系的少昊崇拜没有被采纳到《秦本纪》中。可见,认为世系A、B、C都是史实的观点不仅朴素,还有点无稽。另外,秦国的嬴姓赵氏传说本身也不像是纯粹的事实,更有可能是春秋之后,秦室在其他嬴姓国家和赵国里各自取了一点元素,经人手构建而成的

《秦本纪》里的世系,我们目前只知道最晚在汉代中期司马迁时已经形成了目前我们所见的形式。不过,我们猜测主体部分,即颛顼起源传说、伯翳嬴姓说、秦国赵氏说的谱系应是根据秦公室官方保留的记录而写成的。另外,《史记》还有少昊崇拜传说和西戎起源说等几个其他体系的祖先传说混入其中,这表明司马迁拿到了这些不同的材料后,并没有强行整合,而是原样记载下来。再者,《系年》的存在反映了有多个关于秦国起源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并存。

综上所述,《史记》中所收录的秦国起源传说是由多个不同谱系和故事拼接而成的。除了嬴姓赵氏传说,这些传说因素可分为两大主线:

a:颛顼(女修),舜、大禹、伯益(大费),殷商(玄鸟卵、蜚廉、恶来)

b:起自西戎、统御西戎(戎胥轩、中潏),畜牧或驯养牲畜(大费、大骆、非子)

主线a反映了秦国与上古帝王、中原王朝及东方嬴姓诸国的关系;主线b则反映了秦国统御西方外族,驯养禽兽牛马的情景,边境色彩较浓。来源不同的各个元素使秦国起源传说具有了复合性质,一是颛顼、大禹、殷商联系紧密的东方“高贵血统”迁移到了西方边境,君临当地戎狄;二是颛顼孙女感应天帝而生的特异族群移居到了西方边境,掌控了当地的外族,进而向中原发展。这里面不仅包含秦室自身的自我意识,兴许还包含了多种传说因素和《史记》作者个人史观的糅杂。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的自我意识尤其强调自身的东方起源因素,即秦国起源于颛顼,尊伯翳为始祖,是嬴姓诸国的一员。《秦本纪》和《系年》虽然都证明不了秦国真的起源于东方,但至少可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室自认为起源于东方。由此可知,秦国并没有与东方的周王及中原诸侯断绝关系,反而一直自认为是当中的一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秦国一直希望染指东方,秦始皇统一之后多次巡狩山东。 ZWk308VeSnCjuQpKrfcrVHn78eQdd+QQ2zwvRA7VEzIREEYQdUmb3MnLkCM3kt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