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兴起于甘肃东部西侧的汉水流域,在公元前8世纪周室东迁之际获得了诸侯地位,在春秋前期占领了渭河盆地/关中平原,确立了自身西方大国的地位。此后,秦国多次试图向东扩张,都受到晋国霸主体制的阻拦,自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都被堵在关中地区。公元前4世纪,秦国再次向东进发,从秦惠文王时期开始,秦国的领土扩张到了关中之外;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占领了黄河中游至长江中游,确立了对其他诸侯的压倒性优势。在秦国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秦始皇在短时间内统一了中国,秦国成为不依靠任何第三方而君临天下的唯一政体。但是秦国也面临着难题,即如何以一个统一标准去统治尚不稳的新领土。统一之后,秦国的征服战争还未停止,短短十五年后,人员、物资均消耗殆尽的秦国也迎来了末日。沿着渭河平原,参照天汉而建的阿房宫、极庙等帝国中枢也和众多的生命一同归于尘土。
秦国好比是蝉,从地下辛苦发育,经历了长时间的诸侯国身份,成长之后破土而出得见天日,建成的统一王朝却只是昙花一现。秦帝国的这15年是第一次达成天下一统的荣耀时刻,但是把时间拉长,这是一个历史长达6个世纪的国家盛极而衰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秦王朝,不仅要研究其在统一后的统治体制,还要探讨统一前的国制。
秦国与外族(蛮夷戎狄,barbarian)的关系是秦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是《春秋》三传还是战国,甚至汉代文献,都有很多视秦国为“夷狄”“戎狄”“戎翟”的记载。这种认识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学术界,尤其是在谈到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时,时不时有学者提出那时的秦国还保留着西北畜牧民族或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
只不过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很难把建国之后的秦人和畜牧民族或游牧民族等同起来。甘肃省东部大堡子山遗迹墓葬群、甘谷毛家坪遗迹A组遗址等都是早期秦人的遗物,反映出当时的秦人社会是稳定的农耕社会。另一方面,宁夏、陕西、甘肃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地带中的确出土了带有“北方系”青铜器文化色彩的畜牧、游牧民族遗物
,但是两者之间无论是时代还是生计模式都迥乎不同
。按照传世文献的记载说秦人是游牧民族或畜牧民族的认知是时候要改变了。
与此相关,学界就秦人的起源一直有“东来说”和“西来说”的争论。
所谓“东来说”即认为秦人起源于东方,其他嬴姓诸国与通古斯民族有联系的学说;而“西来说”则认为秦人是起源于西边地区的群体,与“西戎”有联系,甚至就是“西戎”本身。秦墓中出土的铲形袋足鬲
及屈肢葬、洞室墓
等文化元素在过去被认为是外族的特征,但也有相反意见,认为这是周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
近年清华简《系年》公布后,“东来说”的声音有增加之势。
但是,关于这个起源争论,我们还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国家、民族的“起源”和“迁移”很难从考古材料的分布去推测,况且准确度不一定高。
但另一方面,战国时期流传的起源传说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这点详见下文。就目前而言,不管是“东来说”还是“西来说”,各自都有值得参考的价值,可是没有决定性和必然性的证据来判断孰对孰错。
围绕秦人起源的论述越积越多,相对地,有关秦人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周边团体及他国的问题却几乎无人问津。有关秦人本质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秦人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反倒不够深入。
本章选取的材料——春秋时期有关“秦公”“秦子”的铭文(以下统称为“秦公诸器”
)、睡虎地秦简中可见的战国秦律有关“夏”“夏子”的语句等,历来受到学界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要么武断地认为睡虎地秦简的“夏”和东方诸国的“诸夏”是对立关系,要么就强行附会传世文献的记载,更有甚者没有充分考虑秦公诸器和睡虎地秦简的史料性质差异便利用两者互证。总之,这些研究在史料使用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们难以描绘一个整体轮廓。
笔者曾经就“夏”“臣邦”等关键词句做过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就目前而言,自以为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只是还有几个课题需要更加深入探讨。首先是睡虎地秦简的秦律的时代性。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的论述以之不早于战国末期为前提展开,但是随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等新史料的面世,睡虎地秦简的秦律年代可能需要重新考证。
其次,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秦国的对外关系和国制的角度定位秦国的自我意识和秩序观。秦国在建国之初似乎并不志在征服“天下”,后来在与多方他者的接触当中,其自我意识和他者认识慢慢发生了改变,摸索出了秦国自身的秩序。笔者试图从通史的角度阐明这种认识是如何改变的,秦国自身的秩序又是怎样的。
再次,笔者之前在写作时有一份重要文献没有参考,本章打算与之探讨。2007年,笔者发表了对于秦律中“夏”的个人看法,彼时并没有留意到尤锐先生的研究。
事实上,尤锐先生提出了很多角度异于日本学界的观点,未能注意到其是笔者自身的疏忽。只不过尤锐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章的其中一个课题就是与尤锐先生讨论。
怀着上述问题意识,本章将首先梳理秦国与周边势力的关系,再从上下文角度分析、解读有关秦国自他认识的语句,并联系语句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从而厘清秦人的自我意识和他者认识的基础及其嬗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