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以经育文增加文化供给

文化发展需要经济基础。人文经济学包含经济对人文的支持和促进。江南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从古至今都走在前列。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说明对地区价值的评价不能单看以GDP为代表的经济价值。地区(城市)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价值,还包括其文化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提升地区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在提升地区的经济价值。提升地区的文化价值需要增加地区文化供给,为了使文化对经济发展起到持续不断的推动作用,需要经济反哺文化。增加文化供给是需要经济投入的。江南地区的实践证明,经济和文化的投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正相关的,甚至有共同倍增的效应。经济基础越是雄厚,文化投入越是充足,文化供给越是充分,产生的效益越是明显。

(一)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光大价值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之瑰宝,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正如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北京中轴线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的,这“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他要求,“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光大文化遗产的价值,既要挖掘其历史价值,也要开发其经济价值。当然,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是需要大投入的。

江南地区历来文化荟萃,文化名人多,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其历史和时代价值,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为突出的是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无锡的惠山古镇街区、常州的青果巷街区等。

苏州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其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明确的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尤其是面积约为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街区。据相关资料,现存的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城风貌,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1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1处,省市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100多处,古代城市景观风貌基本保持原样。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他说,今天又看了传统文化街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讲,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还能焕发其历史价值,展示城市形象,产生现实经济价值。尤其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并作为文旅项目开发,如无锡惠山古镇街区。据相关资料,惠山古镇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延续至近现代,时间跨度长达1000多年。景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文物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景点200多处。战国时春申君饮马处、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寄畅园、民间音乐家阿炳墓园。独具特色的惠山祠堂群景观承载着惠山古镇独特的文化与灵魂。祀主涉及80多个姓氏、180多位历史人物。其中,除了纪念开发江南的始祖泰伯、仲雍、季札的至德祠外,有十多位主祀官居历代宰相、尚书之高位,如楚相春申君黄歇,五代时期的吴越王钱镠,唐相李绅、陆贽,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明代兵部尚书于谦、秦金,清代尚书嵇曾筠、嵇璜等。这些祠堂不仅是见证无锡历史沧桑变迁的“活化石”,也成为无锡人引以为傲的“露天历史博物馆”。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扩大为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包括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和山林保护区,同时成为各地游客旅游、休闲、购物的胜地。

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恢复重建。最为突出的是常州市于2012年启动的青果巷修缮保护项目。据相关资料,常州的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前,青果巷街区内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林泉轩榭、古井码头、戏楼剧场、学堂校舍,是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于唐代,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古有明代文学家、首倡“唐宋八大家”之说的唐顺之;近代走出了史良、盛宣怀、赵元任、周有光等政界文化界名人。常州在修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时,除了修建名人故居(如史良故居、盛宣怀故居)外,尤其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示,如在唐顺之住宅建唐荆川纪念馆,在赵元任住宅建赵元任艺术中心,在周有光住宅建周有光图书馆,等等,为市民和游客了解常州本土文化提供了场所及渠道,让人们能够从建筑的演变和空间的布局中感悟历史。青果巷历代名人住宅的保护和整修,不仅把当地的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了下来,而且以此为基础扩大发展为街区,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品牌的工艺、食品商家进入,使之成为文化旅游品牌街区。在这里,有常州梳篦等非遗业态,也有青果剧场、青果屿见书房等文化空间,还有时尚买手店、珠宝店、潮玩店等商铺,使各类旅游者到此既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享受美好生活、尽情消费。

上述历史文化街区的案例说明,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文化遗产,在利用文化遗产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经育文同时达到以文化经的效果。

(二)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文化产业

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接合部就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兼有文化和经济两重属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达体现了文化和经济共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业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关键不仅在于其所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创新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现代文化。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文化产业的现代化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创新现代文化,还需要科技的支撑,也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古董,而是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依靠高科技和创意促进影视戏剧作品、体育品牌、书刊、名胜古迹等各种文化载体现代化。这样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了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其文化产业也名列全国前茅。江南地区制造业发达,目前文化产业在当地GDP中的占比还不是很高,但其总量和增长率均居全国前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会越来越明显。目前,无锡已形成8个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拥有18个省级以上挂牌文化产业园区、4万多家文化市场主体、2万多家文化产业企业,其中规上文化企业近千家。2023年,无锡文化产业实现营收4000多亿元,增加值达701亿元,位居全省前列,仅灵山胜境、拈花湾两大景区就带动1万多人就业。无锡文化产业的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全市共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32家。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内,正频繁出现大模型、人工智能、文化元宇宙、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高科技企业。在影视传媒、数字文化制造、文旅融合、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发展优势。无锡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抢先布局数字文化新业态。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无锡和数字经济相关的文化企业已占规上文化企业的近四成,首个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智慧虚拟拍摄联合实验室已落地无锡。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现代化,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早就是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如水浒城、唐城等,但这些主要是复制古代建筑。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则是依托数字技术,吸引国内外一流的数字电影制作公司和数字影视产业公司入驻,英国E3D、澳大利亚zSpace、美国Base FX、加拿大摩科影业等一批国外知名公司与国内企业合作成立的数字影视软件研发、制作公司相继入驻。该产业园以数字电影拍摄为龙头,以数字后期制作为支撑,着力打造集电影申报、拍摄、制作、发行、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电影科技研发、制作及人才培育的国际知名数字影视产业基地。目前已入驻以软件及服务外包、影视动漫文化、传感网络、教育培训为主的创意创新产业企业800多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将高端电影产业与文化旅游完美融合,并依托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为引导的数字文化产业,坚持“科技拍摄+数字制作”的定位,产业链覆盖影视业上下游,近年来成为“爆款”的《中国医生》《中国机长》《人世间》《封神第一部》《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影视作品都是在这里制作的,因而有“无锡影都”之称。电视剧《人世间》获评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是无锡的一家数字技术公司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宜兴紫砂茶壶确定制作人知识产权,并在线上提供紫砂壶制作大师作品的识别服务。其作用不仅在于保护制作人知识产权,也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且扩大文化产品市场,有力促进了文化实体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在城市推进,乡村振兴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反过来促进了乡村的产业振兴。典型案例是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这里以生产水蜜桃闻名。这个村在农民宅基地流转基础上腾出空间统一规划创建文化艺术村等农文旅示范项目,构建“观赏游玩+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共同体。吸引各方文化人进村建美术展览馆、文创工作室、数字经济平台、乡村自媒体孵化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探索以文化产业振兴乡村的经验。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不仅振兴了乡村的产业,还振兴了乡村的文化,富裕了当地村民。

(三)政府和市场协同以经育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就明确了增加先进文化供给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其路径既涉及文化事业,也涉及文化产业。所有这些都依托经济发展提供的经济基础,尤其是不能离开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推动。

从江南地区现代化的实践来看,文化底蕴深厚,以及江南人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即“耕读传家”的文化代代相传,是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是组织和发展能力。从全国范围来看,就传统文化资源来说,各地都有,甚至不少地方要强于江南地区。但江南地区的文化供给要强于其他地区,其原因除了经济基础强于其他地区外,重要的是强政府与强市场的协同推动。在经济和文化之间、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起串联作用的,不仅有政府的组织作用,也有市场的导向作用,两者协同就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供给产生强大的组织力和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涉及政治导向和规划,这是政府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反映举国体制的优势。文化项目的市场价值的评价则是市场功能,文化项目的投资是市场导向的企业行为,市场导向下文化产业高端化,正是江南地区强市场的体现。

据相关资料,无锡现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9处,文物资源总量位于江苏省前列。2023年无锡出台《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选树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传承人,重点扶持惠山泥人、留青竹刻、锡剧、精微绣4个项目,对非遗传习对象给予生活补助支持,为非遗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在全市高职院校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18个,推进全市70所中小学开办非遗传承课堂,设立“小锡班”“二胡班”等特色班级,累计培训学员13万多人。2023年,无锡有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首批市级非遗工坊15家,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无锡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名迹、名人、名居、名(镇)村、名城”等五个维度组织开展江南文化保护的“五名”工程。推出“跟着非遗游无锡”等多条主题体验研学线路,联结起数百个传承传习点和非遗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址、非遗集聚街区、非遗工坊和村落“串珠成链”。惠山古镇非遗研学游、“中国陶都·陶醉之旅”入选“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宜兴善卷洞景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拈花湾景区入选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江南地区增加现代文化供给的内容包括:一是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各种文化消费层次需求的各类文化产品。其中包括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使苏州评弹、昆山昆剧、无锡锡剧、惠山泥人、常州梳篦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推陈出新,更推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现代各类人群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文化作品。二是建设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化文化设施。近年来,无锡着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积极推进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锡美术馆、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交响音乐厅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开建。三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空间。除了无锡梅园、蠡园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外,截至2024年,无锡市已有65处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2024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无锡共有16处“颜值”与“内涵”兼具的公共文化空间上榜。其中包括以文化名人钱锺书命名的锺书城市客厅、盲人图书馆、无锡市家谱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城市书房、非遗工坊等场所。所有这些文化事业都是需要很大投入的,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反哺。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外,江南地区还创新打造了不少“无中生有”的文化景点。如无锡的灵山大佛、南京的佛顶宫等都是花巨资打造的,都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佛教文化的重要景点。常州恐龙园是一座以恐龙为主题,集博物、科普、娱乐、休闲及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游乐园,有“东方侏罗纪公园”之称,201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又接连获得“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归结以上对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知人文经济学不是新的学科概念,而是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表达。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内容,一是传承历史文化,二是融合现代文明,三是高科技创新。以此为内容的文化现代化,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所包含的人文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是文化—人—经济,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经,以经育文。江南地区近代以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崇尚实业,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崇文重教,开放包容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苏南模式新文化是营商环境的活力之源,包括:“四千四万”精神,企业改革文化,集体富裕的文化,创新文化和诚信文化。从文化现代化到经济现代化的过渡环节是以文化人,包括:以文化培育价值观道德观,以文涵养企业家,以文汇聚科学家、教育家,以文培育大国工匠。经济和文化的投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正相关的。以经育文增加文化供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遗产在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光大价值;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三是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文化产业。强政府与强市场的协同推动对江南地区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起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执笔人:洪银兴) f+hGBmkZAVaLxeQyl/a2M6PHjNAtoWA8NgCYsiPAVHmgrqC/YUW1lfrCriNCF0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